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出口工業企業發展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我省中小出口工業企業日益壯大,新創辦企業數持續快速增加,吸納就業逐年增長,中小出口企業已成為全省工業出口的生力軍。但受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等問題影響,如何進一步提升出口企業的競爭力是保持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對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現狀、問題、制約因素的深入研究,提出做大做強我省中小出口工業企業的對策建議。
中小企業是我省工業經濟的主體。*6年,全省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數達1368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7803.50億元,完成出貨值2273.82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99.5%、79%和75.7%。隨著我國加入WTO,眾多中小企業抓住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逐步成為全省工業出口的有生力量。
一、中小出口工業企業發展現狀
(一)企業逐漸發展壯大
加入WTO后使我省中小出口企業步入新的發展時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漸發展壯大。*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數達4953戶,比*0年增加2524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36%;實現出貨值比*0年增長2.12倍,年均增長9.9%;實現出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達66.7%。
(二)“三資”和私營企業為主體
*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中,九成以上是“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企業數分別為3122戶和1339戶,占全部規模以上中小出口企業數的63%和27%,分別實現出貨值1738.91億元和345.36億元,占76.5%和15.2%;在“三資”企業中,港澳臺商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占37.5%和39%。這些企業經營機制靈活,有效促進了全省工業出口的發展。
(三)輕工企業數占七成,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
*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企業中,輕、重工業企業數分別占69.7%和30.3%,完成出貨值1395.69億元和878.13億元,分別占全部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出貨值的61.4%和38.6%。在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和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數分別占58.1%和41.9%,實現出貨值占59.8%和40.2%;在重工業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加工工業企業數和出貨值分別占重工業的73.9%和77.3%。
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6年全年實現出貨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塑料制品業,紡織業,分別實現出貨值266.40億元,229.51億元,183.86億元,170.63億元,118.11億元,115.02億元和110.84億元。
(四)企業數沿海市占比高,列全國第六位
中小出口企業在我省以沿海城市占大多數,*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廈門、泉州、福州、漳州四個設區市中小企業數達4243戶,實現出貨值1993.91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85.7%和87.7%。
從全國看,*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企業數少于浙江、廣東、江蘇、河南、山東,列全國31省市第6位,實現出貨值低于浙江、廣東、江蘇、河南、山東和上海,列第7位,分別占全國的6.2%和6.4%。
(五)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中小企業在出口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提高。*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2.36,比*1年、*2年、*3年、*4年、*5年分別提高34.85、19.05、16.38、4.66、3.59個點。與*1年相比,計算效益指數的七項指標中,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提高4.06、4.32、1.81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加快0.5次,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24742元/人。*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7.13億元,分別比*5年和*1年增長32.1%和2.94倍,總量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的31.9%,增速均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水平。
(六)社會貢獻顯著
中小出口企業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增加就業、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吸納從業人員進一步增加,年末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從*0年的82.69萬人,增加到155.18萬人,增長87.7%;人均勞動者報酬1.83萬元,比*0年增加8000元/人;上繳稅金109.94億元,分別比*5年和*0年增長74.7%和1.97倍;人均實現利稅總額1.32萬元,人均實現增加值5.08萬元,分別比*0年增加0.70萬元和1.16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企業規模偏小
目前,我省中小出口工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從生產規模看,*6年末,戶均工業總產值為709.99萬元,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少1310.02萬元;從資產規模看,戶均資產總額為521.49萬元,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少1127.76萬元;從產出規模看,戶均主營業務收入為683.75億元,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低1266.89萬元;從企業規模看,*6年末資產在億元以下的企業數占中小企業數的98.8%,其中3000萬元以下3493戶,3000萬元—5000萬元517戶,5000萬元—1億元452戶。
(二)“兩金”占比偏高,企業虧損額偏大
*6年末,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應收帳款凈額和產成品庫存(兩金)為570.58億元,占流動資產平均余額的比重為41%,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兩金”占用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企業的贏利空間,*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虧損企業數為656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數的37.6%,企業虧損面為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0.56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42.6%。
(三)企業缺少“拳頭”、“名牌”產品
中小出口工業企業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自有名牌產品生產上的缺位十分明顯。*6年,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中國名牌”產品76個,“*名牌”產品639個,中小出口企業分別擁有29個和240個,占38.2%和37.6%,數量和比重都偏低。機械及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和信息及通信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通常可獲得較高附加值,但由于我省這些行業中的中小出口企業目前多數為替大型工業企業加工生產,即使生產自有品牌產品也由于品牌影響力弱而不能取得較高市場售價,而且由于單個企業規模小、產量低,再生產過程中不能獲得規模效益,因此企業利潤率與同行業大型企業相比明顯偏低。紡織服裝、鞋帽箱包、五金工具和塑料制品等輕工產品在我省中小企業出口體系中占據很大分額,但由于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被一再壓低,因此難以獲得較高利潤。
(四)企業產品推廣渠道單一
中小出口工業企業在市場推廣和產品推介上渠道過于集中和單一,隨著這一渠道內部競爭程度的不斷加劇,企業產品推廣和市場開拓將面臨新的困難。廣交會由于匯集了國內外眾多的客商和參展商,并能使企業直接面對客戶了解需求并了解競爭對手的動態,而且費用相對較少且沒有延續性,而成為眾多中小出口企業的首選。但隨著眾多中小出口企業對廣交會的過度追捧也導致了廣交會參展費用的不斷增加,由于我省眾多中小出口企業不具備自營出口權,因此無法從廣交會組委會中獲得展位,使得這些企業最終獲得展位的價格高于組委會推出價格的10倍以上,超過50%以上的中小出口企業每年用于廣交會費用開支占企業年度產品推介成本的60%以上,而在其他渠道和媒介上投入明顯偏低。
(五)貿易壁壘及政策調整制約企業出口
國際上,技術性限制正在取代數量的限制成為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的負面影響不僅取代了配額、關稅等傳統貿易壁壘方式,并且超過了反傾銷的影響。技術性限制由于符合人類對安全性的追求,普遍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必將取代數量限制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國內,由于在國際貿易上出現的貿易順差,*6年,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調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包括142個稅號的鋼材出口退稅率將由11%降至8%;陶瓷、部分成品革、水泥、玻璃的出口退稅率分別由13%降至8%或11%;部分有色金屬材料的出口退稅率由13%最低降至5%;紡織品、家具、塑料、打火機、個別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此外,非機械驅動車(手推車)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稅率由17%降到13%;*7年7月1日起,還將繼續下調較多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國際貿易壁壘以及國內出口退稅率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省中小企業出口,增加了企業出口成本,降低了企業的贏利空間。
(六)金融市場及人民幣的非國際化影響出口企業
融資困難是制約我省中小出口企業發展的老問題。中小企業規模小、貸款數額小、缺乏抵押品,貸款手續與大企業一樣,往往使銀行無利可圖;又由于其生存率較低、死亡率高、信譽難以確定,出于利益與風險的考慮,銀行不愿貸款或借貸。長期以來,我國對大型企業發展實施傾斜性經濟政策,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缺乏相應的資金扶持,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出口支持不足,企業貸到款,也要為支付利息增加費用,*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利息支出為25.42億元,占財務費用的81.4%。目前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一般采用FOB交易方式和美元形式下的貿易結算,由于人民幣的非國際化,使得出口企業在產品定價過程中和匯率變動情況下都承受了較大風險,*6年人民幣不斷升值,導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出口工業企業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以及出口量減少的損失,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會導致人工費用等生產成本增加,故對出口貿易依存度大的行業的短期沖擊將難以避免,尤其會影響我省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出口。*6年,我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中新產品產值率低于2%的行業有13個,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分別為0.6%、0.7%、0.9%、1.3%、1.3%和1.7%。
三、做大做強我省中小出口工業企業的幾點建議
(一)依靠科技創新,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中小出口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由于缺乏規模效應,必須依靠技術創新,生產新、特、優產品獲得市場競爭力,因而技術創新在中小企業發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在一些行業的中小企業中,客觀地存在著技術設施落后導致的產品質量低劣,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產品雷同和資源浪費嚴重,以及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導致的生態環境被污染破壞等現象。要促進中小企業的出口,必須調整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尤其是調整中小企業存量,這是促進優勢中小企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總體實力,增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前提。政府要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結合長遠發展規劃,研究和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和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目錄,根據我省情況,中小企業應向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新技術材料、計算機軟件,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行業發展。
(二)加快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
根據我省中小出口企業發展缺乏相應的資金問題,應加快建設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多種渠道為中小企業擴大出口提供資金支持。一是在各商業銀行建立中小企業信貸部,提高貸款的比例;二是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為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提供信用保證;三是實行優惠貸款,主要是對高科技企業提供無息或貼息貸款,無息或貼息貸款應由財政撥款,要把主要的信貸資金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的出口;四是發揮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作用,設立出口保函基金、出口融資擔保基金,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企業出口提供必要的擔保;五是設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專項基金,對中小企業拓展新興國際市場,申請獲得國際標準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出口擁有知識產權、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的中小企業給予資金優先支持;六是組建中小企業支持發展的政策性銀行——中小企業發展銀行,鼓勵建立民營銀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七是支持企業利用品牌、專利、版權等無形資產作為擔保進行融資的機制,充分利用信用信貸資金,有效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八是允許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業直接到我國即將開設的二級股票市場上市融資。
(三)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一是注重人才培育,加快企業品牌建設。我省中小企業中普遍缺乏外貿經營管理人才和業務人員,人力資源的相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中小出口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中小企業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多方面創造外銷人才發展的良好氛圍,調動外銷隊伍的積極性,建立切實可行的、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機制,要引得進來、留得住、發揮人才的效用,特別要發揮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加大企業內部對專業技能的培訓力度,尤其是對剛踏出校門的畢業生進行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企業還應注重品牌建設,品牌的建設需要牽涉企業更多精力,品牌勢能的提升依賴于企業從上游原材料甄別和采購、產品的生產和創新,到銷售渠道的拓展和推廣以及售后服務的加強和完善等各個環節的努力。企業必須經過對每一細節的準確把握和不斷完善來培養市場對于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美譽度和忠誠度。品牌建設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我省中小出口企業可以借鑒大型企業、成功企業經驗,這樣可以在盡短的時間內,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占一席之地,擴大企業出口份額。
二是內外結合,創造條件,降低企業“兩金”占用。政府應積極引導我省中小出口工業企業加強管理,建立全程信用管理制度,實施對應收帳款的帳齡分析和客戶跟蹤管理制度,做好對信用風險的事中管理,建立有效的收帳制度,減少客戶的拖欠款現象。優化企業內部資金管理,中小出口企業應根據自己銷售情況生產,運用電子商務等新的營銷手段,降低企業的存貨資金占用水平。
三是合理制定價格,避免匯率風險。中小工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往往還處于一個無序競爭的狀態。低價競銷是一種低級的競爭方式,是一種短期行為,不僅造成中小企業在保本或虧本的邊緣上經營,幾乎無法生存和正常發展,而且更為嚴重的是,為了降低成本,采用廉價的等外品或低劣的原材料代替正品,甚至以假冒偽劣坑害消費者,造成對中國商品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國際市場營銷環境的差異性、特殊性,出口定價決策已成為一個非常復雜且極為重要的關鍵環節。我省中小工業企業在制定產品價格時不僅要采取流通性比較強的硬流通貨幣結算,例如歐元、美元、日元等;而且還要注意匯率的變化風險,在定價的時候就要把匯率變化的因素充分考慮進去。
四是引導中小出口企業集聚發展。一群獨立自主又互聯的企業通過分工協作聚集在一起的中小企業群,是一種介于純市場組織與純層級組織之間的“中間體組織”。隨著我省產業分工的不斷深化使中小企業不再受制于規模經濟,一些企業通過“地區規模經濟”和“零部件規模經濟”取代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企業內部分工外部化,變為社會分工,有利于中小企業形成集群合作關系,通過設施同享而獲得外部規模經濟,這種規模經濟存在于行業內部而單個企業仍可保持較小的規模。通過集群化,中小出口企業之間通過開展專業化協作、信息的交流與傳播,使得交易費用降低,不僅可提高企業防御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而且可擴大產品的出口。
(四)采取靈活的銷售方式,不斷拓展銷售渠道
目前,我省不少中小企業出口產品只賣給香港、臺灣的中間商,然后中間商再出口到最終目標市場國。這樣就造成我省生產出口企業與外國經銷商、商的營銷脫節,無法獲得來自最終消費者的反饋信息,不利于企業根據顧客的需求不斷調整市場營銷策略,以保護和擴大市場的占有率。而對自己建立的渠道還存在不管市場,只抓銷售大戶,輕視對經銷商的服務的現象。對我省中小企業來說,不同企業應采取不同的銷售渠道策略:對生產規模小、沒有外銷渠道的企業應以間接出口為主,通過國內的出口商出口,這樣企業所承擔的風險、經營成本相對較少;有自營出口權的生產企業應從擴大直銷渠道入手,改變過去由外貿公司——國外進口商——中間商——批發商——零售商分銷的繁瑣模式,采取設立國外銷售公司或子公司,派遣出口銷售代表,尋求國外商或經銷商等手段直接爭取一些大的國際采購商集中采購,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費用,提高產品的價格競爭能力;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則應采取貿易先行,產業跟進的策略。在某一國家和地區市場上,在占領穩定的市場份額和形成銷售網絡的前提下,采取境外投資辦廠的方式,以海外生產為主,國內出口為輔,降低政治風險,減少貿易摩擦,避免貿易壁壘。
對中小企業來講,進行電子商務也是比較經濟和較有效的方法。首先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可以建立公司的網站,并在雅虎、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注冊,這樣所有的客戶和潛在客戶都能通過搜索找到公司的網站、了解公司及其產品;其次,對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網站的企業可以在一些著名商業網站自己的公司和產品信息,這也會讓海外的客商有機會找到企業和產品;此外,還可以主動出擊,到各國商會、協會及商業網站上找客戶,通過商會的行業信息可以使我們了解更多的當地商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