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市慈善事業的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使人大代表們在大同市第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圍繞關注民生這一主題,審議好政府的工作報告,3月22日—24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專業小組的人大代表就發展我市慈善事業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采取聽匯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了市民政局、市紅十字會、市勞動局醫保中心、市總工會、婦聯、殘聯等單位對社會困難群體開展救助的現狀,掌握了大同市慈善總會的籌備情況,為促進我市慈善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常委會主任安大鈞、副主任周升參加了市民政局的調研。
一、慈善救助的對象
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明確提出慈善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要求把發展慈善事業提到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任何時候都有弱勢群體的存在,因為天災人禍、老弱病殘等種種原因,都會使一些人生活十分困難,需要政府的關懷、社會的幫助。慈善事業在整個救助活動中發揮著其他機構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今年“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內涵豐富,令人振奮。實施慈善救助,不僅能把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送進有各種困難的千家萬戶,使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的溫暖,在逆境中鼓起生活的風帆。同時,也能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弘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風尚,推動公民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慈善事業是指眾多的社會成員建立在志愿基礎上從事的一種無償對不幸人群的救助行為。其主要救助對象包括:
(一)助困,對零就業家庭、夫妻雙方失業家庭、孤老孤兒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十分困難的家庭實施救助。使困難群眾切身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二)助殘,對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實施救助。使他們在困境中看到脫貧的希望,讓更多的殘疾人家庭走出困境。
(三)助學,對因家庭貧困而面臨輟學的學生、孤兒和到上學年齡與無收入來源的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實施救助。不讓一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經濟困難而輟學。
(四)助醫,對患病困難群眾實施救助。確保患病的困難群眾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因小病不治而釀成大病,并竭力緩解因大病而造成的生活更加困難。
(五)救災,對因天災人禍、突發事件造成的特別困難的家庭實施救助。使他們不致在突發性事件的打擊下一蹶不振,讓他們在社會好心人的幫助下渡過難關。
調研中了解到,我市地處國家中部,經濟欠發達,因此救助任務十分沉重。我市每年有城市低保對象175120人需要保障;農村貧困人口24.98萬人需要救助,其中未解決溫飽的8.32萬人(即年人均收入683元以下),低收入人口16.66萬人(即年人均收入683元—958元之間);有178764人因災需要救濟;有43800名特困職工需要幫扶;有3568個無收入、無人贍養的特困老年人需要贍養;有4萬多生活特別困難的殘疾人需要關懷;有1759個貧困孤兒需要撫養。
二、我市救助的現狀
市人大、市政府對困難群眾予以高度重視。早在2004年3月,市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就作出了《關于對城鄉特困家庭實施救助的決定》,之后的幾次人代會上,代表們也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就我市社會保障情況進行了專題討論,常委會連續三年聽取了有關情況匯報。市政府相繼出臺了《大同市對城鄉特困家庭實施救助工作方案》、《關于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使我市城鄉社會救助工作日趨完善。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以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社會幫扶等為補充,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有力地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一)政府救助情況
政府社會救助資金來自于財政收入,屬于社會財富的第二次分配,救助以面為主,即以弱勢群體的經濟收入為救助標準,管理模式是層級制,救助金按級劃撥,層層落實。近年來,我市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不斷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具體工作如下:
1、對受災群體實施救助。我市是一個多災貧困地區,每年發生的自然災害給廣大群眾造成嚴重的農業經濟損失,加之我市有五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就是在沒有災情的情況下,仍有部分群眾需要政府救助。據統計,2004—2006年三年來,中央、省、市共下撥救災款為3941.2萬元,平均每年1313.93萬元,年人均救助73.5元。
2、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動態的“應保盡保”。同時,對全市9498戶14926名低保對象中單親家庭和嚴重殘疾對象實施了“分類施保”。低保對象大病最高可領到1萬元的救助金;低保對象中單親、殘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金按學期給予救助。200*年以來,累計發放救助金168萬元,救助人數6083萬人,特別是資助了149名考入大專院校的低保對象家庭子女每人1000元教育救助金。對農村特困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免費為低保對象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訓練、社區就業崗位開發服務等一系列再就業援助。*年,共有236名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走上工作崗位。605戶住房困難家庭領到了租賃補貼,20套廉租房預計今年可以竣工。*年擬通過糧油補貼等實物發放的形式,解決低保特困戶的生活。
3、我市的67816名農村特困人口納入了低保范圍,人均補差115元/年。
4、200*年,全市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18343人全部納入供養范圍,實現了應保盡保。
5、三年來,省、市、縣三級財政共投入城市醫療救助金1435萬元,救助低保對象患者24384人,人均救助588元。對患重大疾病的特困職工實施救助,*年對72名患大病的特困職工給予了救助,支出醫療費34萬元,對因病致貧的653戶困難職工支出救濟金32萬元;對6430名特困職工以及未享受醫療保險的退休職工進行了免費體檢,支出體檢費44萬元。省財政已到位農村醫療救助專項資金240萬元。
6、200*年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及外地來同受困人員1508人次,市財政支付救助資金90萬元,其中有85人在醫院治療,費用為64.9萬元。
7、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老年福利社會化進程,共有國辦、民辦老年公寓21家,收養老人970人。投資2366萬元,新建改造了90個老年福利服務設施。
8、我市城鎮4557名、農村10308名殘疾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并通過各種形式使12257名殘疾人走上就業崗位,全市的46家社會福利事業集中安置殘疾人780人,左云縣為貧困殘疾人改造危房,預計年底有210戶殘疾人喜遷新居。
9、從200*年開始,共為136名孤殘兒童進行了免費手術治療,費用200多萬元。200*年,救助孤兒1620人。
客觀地講,政府實施的救助行為是救助工作的主要層面,但慈善救助是救助工作不可或缺的另一層面,就大力發掘其潛能而言,是應認真展開的重大課題。
(二)慈善救助情況
慈善救助被稱作“第三次分配”,在化解社會矛盾,扶助弱勢群體和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彌補財政財力、物力的不足,擴大社會救助面,對現有的社會救助體系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1、市總工會開展的“金秋助學”活動,*年對302名考入大學本科的特困職工子女發放了助學金60.4萬元,對31名考入大學本科的農民工子女發放了3.1萬元助學金,對91名單親特困職工的在大學就讀的子女和17名父母雙亡或家中無勞動能力的職工子女仍在大學就讀的給予了12.5萬元的助學金。
2、自2*年以來,市民政局共組織了185名孤兒、貧困家庭的唇腭裂兒童進行了免費矯治手術。*今共幫助104名貧困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減免手術費用300多萬元。*年市民政局收到社會各界捐款114萬元,全部用于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用33萬元救助了143名大病患者。
3、市紅十字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的一個地方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98年以來,累計接收國內外捐贈款物達2000余萬元。①籌措760余萬元款物,救助了5萬余名特困戶。②募捐100余萬元,使200余名特困生和3000位孤寡老人得到了救助。③是對100余名患有白血病、尿毒癥的貧困重病患者進行了救助;使100名白內障特困患者得以復明;使1050名災民得到了免費治療,贈藥價值達3萬余元;為533名殘疾兒童做了矯治術;使65名外科常見病患者和5位心臟病貧困患者得到治療。④組織志愿工作者為5000名特困孤老病殘提供了“三定一包”服務。⑤在花園、昆侖、弘雅大飯店募集捐款123余萬元,救助了100位社會福利院的孤兒及500戶特困家庭。⑥目前我市捐獻干細胞志愿者已達3205例,其中有2例捐獻者已成功為白血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
4、市殘聯全年募捐50萬元,救助特困戶913戶,救助貧困殘疾學生307名,為全市肢體殘疾人捐贈輪椅186輛。
5、市婦聯為救助貧困女童重返校園實施的“春蕾計劃”,使1300多名兒童得到了資助。*年,愛心父母為孤殘兒童編織了500件愛心毛衣,同時捐贈了368件衣服,132件玩具。新鳳凰女子醫院為孤殘兒童捐贈了價值3000元的藥品。
三、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建議
我市各級政府在對困難群眾的救助方面盡了最大的努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但終因財力捉襟見肘而不能實現全覆蓋,社會困難群眾的生活依然面臨諸多困擾。現有的慈善救助在幫助困難群眾方面起了很大的補充作用。但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我市政府救助資金經常出現多列少支、列而不支的現象,救助范圍小,標準低,嚴重制約了社會救助工作的順利開展。200*年,市、縣(區)農村醫療救助資金各180萬元至今沒有到位,農村困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農村貧困人口24.98萬人,但列入低保范圍的6.7816人,只占貧困人口的27%。并且全市只有廣靈縣、天鎮縣低保標準達到低收入線,其余7個縣救助標準仍未達到溫飽線。救災資金年人均救助73.5元,根本不能保障災民的生活。農村敬老院建設資金短缺,集中供養率只為9%。全市老復員軍人、退伍軍人、殘疾軍人等優撫對象接近7000人的看病難問題得不到解決。
(二)由于我市慈善總會仍在籌備階段,故在慈善捐贈、救助方面缺少一個領頭雁。致使救助很不規范,存在多頭救助,臨時性、隨意性救助多,缺少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救助等問題。
(三)由于對慈善事業宣傳不夠,認識不到位,很多人認為慈善活動應是政府行為,主動捐贈的人很少,部分想捐款做善事的人也有顧慮。
(四)企業、個人捐贈的積極性不高,他們怕露富,加重自身的負擔,擔心捐款后,會招來一些機構向他們要捐款。
(五)慈善捐助公信力不高。目前慈善捐助名目繁多,存在多方募捐的現象,捐贈人意見很大。甚至有的捐助款物去向不夠透明。
因此,成立大同市慈善總會已成為當務之急。目的是通過開展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自愿捐贈資產和勞動,為扶貧濟困、安老助孤、幫殘助醫,支教助學等慈善事業奉獻愛心。為調動社會資源、調節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從國外發達國家和國內建立慈善機構較早城市的經驗來看,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個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為了使我市的慈善事業走上正軌,為此建議:
一要盡快成立大同市慈善總會。200*年我市已將籌備成立大同市慈善總會列入工作議程。今年3月11日,市民政局去太原等地考察學習,于3月16日,召開了大同市慈善總會籌備領導組會議,成立了籌備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確定了籌備工作的基本思路,確立了籌備階段的基本任務,起草了總會章程及有關規范性文件。6月6日全市又召開了動員會,建議盡快召開大同市慈善總會成立大會,選舉產生出第一屆理事會,推選出有號召力、德高望重的領導擔任會長,帶領大家將慈善總會的工作管理好、功能發揮好、事業發展好。
二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對慈善事業要高度重視,要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扶持力度,制定有效政策措施,為慈善事業發展創造環境,做慈善事業的推進者、保護者和服務者。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密切協作,形成優勢互補、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各級黨政領導要支持慈善組織開展工作,帶頭參與慈善活動,為群眾做出榜樣,不斷提高慈善活動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三要廣泛宣傳發動。切實把慈善公益意識的宣傳、教育和培養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公民道德教育序列。宣傳部門要制定實施慈善公益宣傳計劃,全市各大新聞媒體要開辟慈善公益專欄,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宣傳誠信友愛、互幫互助的公益理念,褒揚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先進典型,提升全社會的慈善意識,引導社會各界積極關心、主動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努力營造理解、尊重、愛護、幫助困難群體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興慈善、澤社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風尚。
四要廣辟籌資渠道,千方百計募集善款資金。募集慈善款物,是慈善機構的基本任務,是發展慈善事業的物質基礎,也是慈善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慈善資金募集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并舉,廣泛發動企業和個人捐贈,廣辟市內外民間慈善資源,做大慈善基金總量。要豐富募捐活動形式;要發動民營企業家和社會各界名人參與慈善募捐;要合理布設慈善捐款站點,向社會各界籌募慈善資金。
五要發揮職能作用,積極開展各種慈善救助活動。慈善工作的對象很廣,其救助對象包括各種困難弱勢群體,要突出救助重點,致力于雪中送炭,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救助重點要放在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孤寡老人、殘疾人和孤兒等社會弱勢群體身上,把善款相對集中地投向這些急需幫助的困難對象,使其發揮最大作用,多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要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和熱點變化,探索慈善救助方法,完善以安老、助殘、濟困、助學、醫療等為主的救助項目體系,重點打造一至二個規模大、效益好、影響大的品牌項目,帶動全市慈善工作的開展。
六要加強慈善管理制度建設。公信力是慈善組織的生存發展之基,制度建設是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慈善組織作為連接捐贈方和受助方的橋梁和中介,需要對善款善物管理、使用、分配、經營的全過程負責。因此,慈善組織必須在內部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特別是財務管理制度、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機制和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確保慈善款物安全,增強捐贈者的信心。要制定慈善組織行業規則和行業標準,推動社會監督的制度建設,加強對慈善組織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逐步形成自律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