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問題調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10月,我委財政金融體制改革調研組,赴蘇州、泰州、淮安及所屬有關縣鄉,就出口退稅、公共財政、鄉村債務化解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現就公共財政問題報告如下:
上世紀90年代初,財政管理部門將“公共財政”引入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和稅費制度改革的實踐,90年代末中央明確提出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目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戰略部署。
一、公共財政體系初步建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已初步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體系,預算收入結構已演化為以稅為主,稅費并存的局面,2003年,在我省的財政總收入中,來自稅收收入的占82%以上;支出結構也已演化為為政府服務提供財力保障的服務型財政,原來由財政承擔的企業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職能消失了,原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生活服務投入,如學校、醫院、幼兒園等轉由財政負擔。萬能型財政正在一步步走向公共財政。
二、完善公共財政所受的制約因素
(一)、在財政收入方面。1993年的稅制改革,雖著眼于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仍保留了內外兩套不同的稅制。外商直接投資在稅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優惠。我國大幅度開放國內市場,激發了外商投資中國的熱情。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矛盾也在不斷積累,地區、城鄉以及收入的差距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在平抑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方面的功能還十分有限,人多地少,資源相對貧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二)、在政府間的關系方面。1993年的分稅制改革,主要側重于調節中央政府與省級地方政府的關系,對于省級以下的各級地方政府職能的界定、收入來源卻沒有明確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各級政府參照分稅制模式,形成了財力層層集中,事權逐級下放,財權與事權嚴重失衡的局面。
(三)改革、發展、穩定對公共財政的影響。一是改革。個人所得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會繼續提升。當市場體系已經完善,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時,該稅種甚至可能成為最大的稅種;在支出方面,包括救濟、增加就業技能培訓的社會救助支出比重會繼續提升。二是發展。為降低商務成本,各種經營性收費和規費將繼續降低,;隨著外貿依存度的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也將提升,改善資本投入環境的支出,如路、橋、電等的支出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三是穩定。由于改革的深化與經濟的發展會引起各個層面的利益再分配,導致各階層的收入差距擴大,這種擴大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為使社會穩定而引起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將是持久的、深刻的。
(四)我省縣鄉財政體制現狀及存在問題。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后,隨著縣鄉經濟的發展,財政收支總量不斷擴大,我省各地在制定縣鄉財政體制時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縣鄉財政體制對維護縣鄉政權穩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開展和深化,取消了一些向農民征收的稅費,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原來靠收費解決的一些支出轉為財政負擔,加之財政供養人員增長過快,縣鄉財政收支矛盾尖銳。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多年來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逐步暴露,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在財政上反映出來,使縣鄉財政困難更加突出。一是鄉財政運行困難,收支缺口大。二是虛收因素多,收入水份大,部分地區組織收入不合法。三是財政體制不盡合理,鄉鎮教育體制上劃不到位。四是縣鄉債務包袱重,消化困難,財政風險越來越重。造成縣鄉財政困難的原x因客觀上講是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較慢等因素,但同時還存在財權事權劃分不清、體制不合理、財政供養人員多等原因。
三、進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財政的主要思路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就是要通過發揮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要,從而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和統治能力;通過運用稅收、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等手段,發揮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進一步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會安定團結,促進政府實現社會平衡職能。
(一)進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財政收支體系。在財政收入方面:由于非公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財政收入的增長點會體現在個私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稅收以及個人收入所得稅方面,因此應通過強化征收引導稅收結構的持續優化。在財政支出方面,要持續擴大以下幾個方面的支出:一是三農支出。我省近幾年已從多方面增加了三農支出,進一步在力度和支出結構上改進。增加三農支出對農民來講有增收(如種稻直補,改造危房等)和減支(如農村公共設施的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體系的建設)兩個方面。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定向的,減支的作用是非定向的、無限的,因而今后我省要著重于減支。二是持續增加對困難群眾和的扶助。我省目前相當多的失地失業農民、農村的五保戶、城市中的下崗職工等人群沒有得到和或保障標準偏低。這些人群是社會不和諧的源泉。要通過調整財政支出逐步解決這部分群眾的生活保障。三是支持落后地區的支出要注意效率。地區差距過大是我省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障礙。上世紀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通過資金、項目、人才的安排來推動蘇中、蘇北的發展,但收效并不明顯,差距還在繼續擴大。而真正意義上支持落后地區應是使落后地區獲得公平的公共產品份額,即獲得公平的教育、衛生、醫療以及有形的公共設施等。
(二)進一步完善縣鄉財政體制。一是要堅持分稅制和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劃分縣鄉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體制調整政策,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有效解決當前鄉鎮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保證鄉鎮政權正常運轉,發揮鄉鎮財政職能作用。二是要完善轉移支付增收節支激勵機制,使各地公共服務水平相對均等化。進一步加大對困難地區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幫助這些地區減輕包袱加快發展。三是加快縣鄉機構改革,加大人員分流力度,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