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農村貧困黨員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村貧困黨員作為黨員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為xx區保護與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目前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難。為全面了解和分析全區農村貧困黨員的基本現狀、致困原因、相關對策,我們組織專班,實地走訪了全區8個鄉鎮36個村122名貧困黨員,并召開了鄉鎮、村黨支部書記座談會,聽取意見、了解情況、認真分析、深入探討。
一、基本現狀
從調查情況來看,全區1174名農村黨員中,貧困黨員共301名,占農村黨員總數的25.6%。
(一)結構情況。全區農村貧困黨員35歲以下的15人,占5%,36-60歲的92人,占30%,60歲以上的194人,占65%;男黨員266人,占82%,女黨員35人,占12%;初中以上113人,占37.5%,小學及文盲188人,占62.5%;擔任過村主職干部的約占20%,無職黨員約占80%。由此可見,農村貧困黨員中,以老黨員居多、男黨員居多、低文化黨員居多、無職黨員居多。
(二)經濟情況。據調查,在貧困黨員中,特困黨員(年人均純收入在800元以下)73人,占25%,貧困黨員(年人均純收入在1500元以下)108人,占35%,一般貧困黨員(年人均純收入在2000元以下)120人,占40%。從數據分析來看,貧困黨員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1)耕田種地收入占35%,(2)退耕還林補助占20%,(3)家禽養殖收入占20%,(4)零工收入占5%,(5)子女救濟占5%,(6)社會救助(主要包括農村低保、農村特困救助、大病救助)占15%。支出情況主要包括:解決溫飽占70%,醫療費用占12%,孩子學費占15%,其他支出占3%。
(三)主要心態。在調查交流中,農村貧困黨員的心態主要呈現四種類型:一是樸實向上。這種心態在農村貧困黨員中占主流,約占70%。這些黨員能積極參加組織生活,時時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面對困難不埋怨,身處逆境不泄氣。二是失落無助。約占18%。這部分黨員的反映是:過去為村集體的發展作過貢獻、吃過苦、受過累,現在年齡偏大、身體不好,家庭缺乏勞動力,政策好卻有心無力。在調查中,部分黨員反映:現在比一般群眾過得還不如,黨組織又慰問關心不夠,常有一種受到群眾取笑的感覺。從中可以看到一部分老村干部在生活困難中的思想失落、情緒低落。三是消極等待。約占10%。這部分黨員一般因為年齡較大、思想老化,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思想嚴重,有田不想耕,有地不想種,過一天算一天,不僅不能在農村發展、勤勞致富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反而是農村一個相對落后的特殊群體。四是“灰色”心態。約占2%。有鄉鎮反映:極個別黨員在思想上、政治上呈現與黨員標準相悖的情況。極少數黨員由于缺乏經常性的學習教育,思想出現滑坡,不僅不信任共產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反而誤入思想歧途。有的信奉宗教思想,有的崇尚邪教思想,有的發表有悖于黨的方針政策的言論,有的誤導群眾思想,在群眾中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權益狀況。在調查中,我們感到大多數黨員的權益得到了維護和保證,極少數黨員因為客觀條件的制約,其基本權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大多數黨員反映:“我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比較了解的,對目前的農村政策還是非常滿意的。”特別是去年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鎮、村兩級黨組織都能把集中學習、交流討論、征求意見活動延伸到基層農村黨員,覆蓋面達到90%,同時“七一”節、年終慰問,都能通過不同形式,把黨組織的溫暖帶給農村基層黨員。在這方面,大部分農村貧困黨員比較滿意。在履行義務方面,農村貧困黨員能積極支持村級黨組織的工作,參加組織生活,按期交納黨費,參與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開展村級集體建設,發揮了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這部分黨員雖然比較困難,但不輕易向組織張口伸手。
二、致困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貧困黨員致困原因是復雜的,有的是單一因素,更的是由多種原因造成。通過分析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主觀原因致困
1、素質偏低。統計數據表明,農村生活貧困黨員中絕大部分是低文化層次的,小學及文盲居多,占貧困黨員總數的62.5%以上。由于他們缺乏文化,素質較低,本身沒有一技之長,加上對新知識、新技術知之不多,適應性不強。在農業生產的主戰場上,他們缺乏應有致富能力,自我創造能力較差,一旦家庭出現一點變故,生活就陷入窘境。
2、思想偏舊。這種情況主要集中體現在老黨員身上。由于年齡較大、素質不高,僅限于采用老傳統、老辦法耕田種地,科技意識淡薄,不善于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對發展養殖業、庭院經濟的辦法和途徑了解不多、思考不夠,經濟來源單一。極少數黨員還存在“等、靠、要、怨”思想,一味依靠組織救濟,不愿自食其力,稍不如意就牢騷滿腹。
3、能力偏弱。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年齡大,勞動力缺乏,脫貧致富能力弱;二是文化素質低,運用科技水平不高,適應能力弱;三是農業生產收入不高,家庭不富裕,抵御風險能力弱;四是思想守舊,觀念不新,創新能力弱。
(二)客觀條件制約
1、因“老”致困。全區農村生活貧困黨員中,60歲以上的占貧困黨員的65%。這些老黨員,大多數是六、七十年代入黨,他們曾經為農村建設作出過貢獻,如今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生活缺少保障,生活十分困難,有的甚至處于一種無助的處境,只能在每年“七一”或春節期間領到各級黨組織送去的微薄慰問金。
2、因“病”致困。由于年齡偏大,絕大數農村貧困黨員均不同程度地患有肝、肺、腎、心腦血管等疾病,以致勞動力弱,有的甚至喪失勞動力,而且還要承受因為看病帶來的經濟負擔,只能是過一天算一天。
3、因“災”致困。這部分黨員過去家境一般,因為遇到突發的天災人禍致困。
4、因“學”致困。這部分黨員家庭本不富裕,因為有子女讀高中、大學,較貴的學費使家庭經濟壓力雪上加霜。
5、因“地”致困。這部分黨員的生活來源僅限于耕田種地,其產出效益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耕地質量較差。有一半的貧困黨員承包地均是巖板地,雖然有一定的承包地面積,但是只能零星間種經濟作物,土地的可使用率很低;二是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耕地位于深山老林,交通極其不便,即使有一定的農副產品,但是由于運輸外銷不便,難以轉化成一定的現金收入。調查發現:絕大部分耕地種植的是苞谷、土豆,僅限于生活食用和飼養家禽,基本不可能進入市場,極少種植其它的經濟作物,日常微薄的經濟收入僅能維持生活支出。
(三)社會因素造成。社會因素,是農村黨員致困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風氣的影響。近年來,在農村特別是較偏僻農村,由于生活普遍困難,子女不養父母、房子不讓父母、有錢不濟父母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調查中發現,六十歲以上的農村貧困黨員一般均與子女分開過生活,住的都是偏房,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基本依靠自給。二是社會救助的欠缺。由于神農架林區屬于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地區,經濟比較落后,村級經濟薄弱,不論是林區、鎮,還是村,用于社會救助的能力相對有限,造成社會救助機制尚不夠完善,覆蓋面尚不夠全面,特別是對農村貧困黨員的救助機制尚未建立。
(四)其他措施缺乏。從總體上講,各級黨組織在幫扶農村貧困黨員方面是比較落實的,但是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現象,主要體現在:一是重面上,輕點上。從全區的整個面上講,農村黨員被關心關懷的覆蓋面達到80%以上,但有少數的空白點和盲區,特別是少數鄉鎮黨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發展農村經濟上,對貧困黨員這一弱勢群體有所忽視,關心不夠引起了少部分農村貧困黨員的異議。二是重“輸血”,輕“造血”。各級黨組織對農村貧困黨員的幫扶大部分僅停留在臨時狀態,很少注重培育他們自身的“造血”功能,在這方面缺乏切實有效的措施。三是重原村干部,輕無職黨員。對過去擔任過村干部的貧困黨員關心的多一些,對無職的貧困黨員關心的少一些。
三、建議和對策
(一)著眼長效,建立農村貧困老黨員幫扶救助基金。當前,探索農村貧困黨員幫扶保障長效機制的當務之急就在于建立“農村貧困老黨員幫扶救助基金”,以經濟扶助的方式,對遇到困難的老黨員進行幫助。
1、確定籌集辦法和使用原則。采取“三個一點”:區財政拿一點,自留黨費劃撥一點,發動全區黨員捐贈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在使用原則方面,必須遵循專款專用、重點使用、救助聯動、逐級審批等基本原則,建立專用賬戶,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嚴格規范救助程序和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成立貧困老黨員幫扶救助基金管理和監督小組,負責基金的管理和監督,規范幫扶基金使用。
2、建立管理臺帳,確定幫扶對象。按照一般困難、比較困難、特別困難三個層次,分別在各黨支部、基層黨委、林區黨委組織部建立管理臺帳。臺帳別人包括貧困黨員基本情況、家庭成員情況、年收入情況、生產生活情況、困難情況及原因。并根據幫扶進展情況每年審核調整一次,實行動態管理。對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黨員,擔任過村主職干部的貧困黨員,每月分別給予一定的經濟扶助,解決生活困難。
3、明確審批程序和監管制度。申請幫扶救助基金必須由貧困老黨員本人提出書面申請通過所在黨支部的核實后在支委會或黨員大會進行分析評議,并在支部氛圍內進行公示,然后報所在基層黨委審核,基層黨委必須對幫扶救助對象的實際情況逐個入戶了解情況,分析黨員產生困難的原因集體研究處理辦法,并簽署所審核情況是否真實有效的意見,并報林區黨委組織部給予復核和審定。同時各級黨組織必須嚴格按照財經管理要求,自上而下開展對幫扶救助基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督察,檢查年度幫扶救助的金額和人數。對虛報、挪用和截留幫扶救助資金的相關人員按照黨費管理和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和責任追究。
(二)標本兼治,既要“輸血”又要“造血”。對貧困黨員進行幫扶,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幫扶方式,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脫貧計劃。
1、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實行激勵性引導。對于那些存在“等、靠、要、怨”等觀念落后、思想僵化的貧困黨員,要突出思想引導。要采取正面引導、集體談心、典型激勵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幫助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摒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等陳舊思想,克服思想障礙,啟發他們增強自力更生、依靠科學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盡快脫貧致富。
2、從解決貧困黨員的當務之急入手,進行生活性扶助。貧困黨員由于生活狀況的艱難,生活上自顧不暇,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是當務之急。對于那些因年老體弱、天災病痛或不可抗拒的突發性自然因素而導致一時貧困的黨員,要及時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以“輸血”扶貧為主,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使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更加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3、從增強貧困黨員的造血功能入手,開展生產性扶助。對于那些有脫貧的愿望和信心,因缺少資金而無法起步的貧困黨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性扶持。各級黨組織、參與幫扶的黨員要形成合力,充分盤活現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脫貧生產。
4、從加強科技培訓入手,加強智力性幫扶。要針對不同情況,通過組織黨員參觀學習、外出考察或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利用村黨員電教活動室定期播放科技電教片等形式,確保每個黨員掌握1-2項致富技術,提高黨員的致富能力,引導黨員貧困戶樹立致富信心。特別是當前應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等方式,針對扶貧項目進行大范圍的農村黨員科技培訓,通過致富技能的提高,為充分發揮好他們的作用創造條件。
(三)整體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責任機制
1、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各級有幫扶能力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采取“一幫一”、“幾幫一”的形式,與貧困黨員結成幫扶對子。重點幫助貧困黨員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增強致富技能,提高自我脫貧致富的能力。要求每位黨員領導干部每年應為幫扶黨員做二至三件實事,深入幫扶黨員家中座談了解生產生活情況,提供致富信息,幫助發展經濟。各級黨組織建立幫扶工作檔案,將幫扶救助基本情況、幫扶的主要做法、經驗和效果等及時記錄,幫扶情況納入科級領導干部年底考核。
2、建立督查考核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強化督查,每年開展一次幫扶工作考核總結評比,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單位年度目標考核、干部選拔任用和民主評議黨員的一項重要內容,形成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幫扶工作順利開展。
3、堅持黨員走訪慰問制度。在每年的“七•一”和春節期間,組織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看望慰問曾獲各種榮譽稱號的、擔任村主職干部的貧困黨員,注重給予精神鼓勵和一定的物質幫助。
4、建立黨員談心談話制度。把物質救助與精神救助結合起來,對生活貧困黨員適時談心談話,掌握黨員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幫助生活貧困黨員解開思想疙瘩,鼓勵士氣,振作精神。
5、完善黨員社會救助制度。把幫扶貧困黨員納入整個社會救助體系中,在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濟、農村五保戶供養、再就業免費培訓時,適度向生活貧困黨員傾斜,使黨內互助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建立生活貧困黨員大救助工作格局。對重病重災黨員戶,采取集體救助、倡議社會募捐等辦法,籌措資金,幫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