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三園產業帶規模發展調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縣面向涇河,北靠嵯峨,良田沃野,渠井雙灌,素稱關中“白菜心”。但是,改革開放以后,對主導產業定位不準,來回折騰,群眾戲稱“栽下葡萄又挖掉,買下奶牛無人要,建起大棚又拆掉,到底干啥不知道”。近年來,各級政府帶領群眾,不斷探索,辛勤實踐,如今終于找到了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的新路子,形成了“沿山葡萄園、塬區奶牛園、灌區蔬菜園”的特色產業帶。“三園”產業帶規模和現代化雛形初顯,基本擺脫了過去農業那種糧棉養殖單一生產模式和高產窮縣的困境。
沿山葡萄園
栽植葡萄歷史悠久,上世紀五十年代北部塬區一帶群眾就有種植葡萄的習慣和傳統,被稱為“鐵桿莊稼”,旱澇終究有收入。大面積栽植源于年,以縣葡萄酒廠為依托,大搞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全縣種植以紅、白玫瑰為主打品種,面積達到1.5萬畝,后因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等因素,縣葡萄酒廠被迫停產,最終導致群眾毀園挖樹,葡萄基地受到嚴重破壞。年代后期,在涇云公司帶動下,北部沿山鄉鎮又發展三株系列高檔釀酒葡萄近萬畝,規劃建設萬噸葡萄酒廠,后因資金難以落實,酒廠建設被迫中斷,群眾生產的葡萄滯銷,全縣葡萄面積銳減。年,當地又掀起種植葡萄熱潮,一些群眾不但全力租地建園,而且規模發展,有的干部職工也加入到種植葡萄行業,最終無人收購,葡萄鮮果每斤僅賣到0.2-0.3元,產品沒有銷路,給果農造成極大損失,葡萄基地建設又一次受到重創。至此,葡萄栽植歷經“三起三落”。但是,本縣栽植葡萄的自然條件是毋容置疑的,并被一些農業專家和商家看中。北部沿山地區海拔高,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是葡萄栽植最佳適生區。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世界十大葡萄優生區之一”。釀酒葡萄平均糖度達到19度以上,高出山東、河北平均糖度2-4度,品質優良的顯著特點,年,縣上根據這些優勢引進張裕集團,投資8300萬元,建設年產1萬噸干紅葡萄酒生產企業,年4月張裕()葡萄釀酒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年以來我縣同張裕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發展4萬畝釀酒葡萄基地的合同,縣政府及時制定下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釀酒葡萄基地建設的通知》和《關于加強釀酒葡萄幼園田間管理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在龍頭企業的作用帶動下,經過重點引導,再次掀起一次葡萄熱,近年來終于使葡萄產業發展走上了正軌。
截止年,全縣已栽植釀酒葡萄3.3萬畝,掛果面積2500畝,陸續進入盛果期。累計向張裕公司交售400多噸。釀酒葡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山和旱腰帶地區,建成興隆太和、口鎮郭塬、王橋北峪、安吳龍源等8個千畝釀酒葡萄示范園,金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已從安吳鎮拓展到白王、口鎮一帶的10個村,總面積達到了8000畝,和悅豐潤開發有限公司投入資金800萬元,建設標準化釀酒葡萄示范園1000畝,恒信公司投入資金500萬元,建設釀酒葡萄1000畝,安吳鎮四羅溝村去年完成釀酒葡萄栽植800畝,大戶茹雄栽植了126畝,基地面積已發展到1300多畝,占到全村耕地面積的80%,白王鎮太和村去年完成釀酒葡萄栽植600畝,大戶張建剛栽植300畝園,高雙利對原有的270畝釀酒葡萄積極搞好配套設施建設,基地面積發展到1200多畝,占到全村耕地的75%,王橋鎮柏章村由日新公司買到荒地進行平墾,組織帶動全村發展釀酒葡萄1500畝,占到全村耕地面積的70%,在葡萄栽植中,葡萄基地經營主體發生了根本變化,“土地流轉”、“公司+農戶”、“大戶承包經營”、“專業合作社+農戶”四種發展模式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葡萄栽植企業大戶已占到80%,農戶占20%。在葡萄管理中,葡萄基地建設由過去的千姿百態引向了標準化,由千家萬戶引向了規模化。同時向現代化管理要效益,打井引水,建設集雨窯,開挖儲水池,整形拉枝,病蟲害防治,有條件的地方還逐漸實行滴灌、噴灌、滲灌,避雨栽培和防鳥網等先進技術不斷推廣和應用。
近年來,縣財政先后為釀酒葡萄基地投入資金1569萬元,用于苗木資金744萬元,用于水利設施配套資金825萬元,打深井27眼,挖埋暗管56公里,襯砌渠道20公里,架設輸電線路11公里,擴大節水灌溉500畝,有力地支持了葡萄基地的發展。今年全縣果業發展目標是投資500萬元,扶持釀酒葡萄基地建設,繼續抓好10000畝釀酒葡萄栽植工作,繼續實施優惠政策不變,確保我縣釀酒葡萄面積達到4萬畝以上。通過招商引資等多渠道重點發展大戶,廣泛引進外地企業或個人以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等有效形式,提升全縣果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目前,沿山扶貧公路已經修通,無疑為葡萄產業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盛夏時節,當你驅車進入東起安吳龍源山莊,西至興隆西苗村,全長37公里,寬度為9公里的沿山旱腰帶地區,鱗次櫛比的梯田和片片相連的萬畝葡萄園盡收眼底,一派生機。一排排水泥樁,一道道鐵絲網,映襯著嫩綠茂盛的葡萄樹苗,已經代替了昔日的荒蕪和凄涼,初顯產業規模化和現代化雛形,構筑了一道靚麗的生態風景線。
塬區奶牛園
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糧食播種面積每年平均保持在近80萬畝左右,有著得天獨厚的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的秸稈猶如一個天然的牧場,特別是塬區地多人少,是適宜奶牛畜牧業發展的一個好地方。興隆鎮許家莊村是奶牛第一村。年該村一次從齊齊哈爾購進奶牛33頭,分到各戶飼養,由于群眾不會養,有15戶都不養,把牛退了回來,拴在村干部門前。后來在村黨支部書記任述來的帶領下,發動黨員干部帶頭養,組織群眾到外地專業村參觀學習,當時一條“養牛好比搖錢樹,誰家養牛誰家富”的標語,觸及了養牛人的致富欲望,堅定了養牛的信心。此后,他們聘請省農干校專家授課培訓。許家莊村從年買牛,年養牛,年持平。一般戶都還清了貸款。年全村奶牛達到350頭,戶均一頭牛。年達到550頭,年達到750頭,戶均2頭半。年縣政府任命許家莊村為養牛專業村。同時,縣上及時發出了關于發展奶畜業的指導性文件,加速了奶畜業的發展。在許家莊村的帶動下,周邊符家莊、候家莊、張李莊、郭家莊等9個行政村積極行動養奶牛,興隆鎮迅速發展成為西北最大的奶牛強鎮。在興隆鎮的帶動輻射下,塬區的白王、口鎮、安吳等鄉鎮也紛紛效仿,縣上及時提出“壯規模,強服務,提水平,增效益”的思路,使本縣的奶牛數量劇增。去年縣上又及時出臺了“三個1萬”工程,奶牛增加1萬頭。截止年,全縣奶牛存欄達到6.6萬頭,年產鮮奶20多萬噸,實現產值6億元。數量及質量均居全省首位。全縣已建成奶牛養殖小區(場)72個,其中千頭以上奶牛集約化養殖小區15個,牧場化養殖4個,配套建設機械化擠奶站154個,全面實現了機械化擠奶。正在建設的規模化奶牛養殖場(小區)5個,完成投資1.2億,入駐奶牛近1.2萬頭,存欄良種奶牛3000頭的省奶牛中心項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北部塬區發展奶畜產業,奶牛存欄已經占到全縣70%以上,僅興隆鎮就有奶牛養殖小區20余家,戶養70頭以上規模戶有6家,飼養7-8頭奶牛戶普遍。許家莊村民韓英飼養8頭奶牛,每年收入均在3萬元左右。來自奶業的收入已經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奶畜業管理上,也并不是一帆風順。過去由于政府、企業、農戶之間不協調,對經濟發展活動規律還不能熟悉把握,產下鮮奶無人要,還壓級壓價且限奶出境等做法,曾引起過群眾強烈不滿。曾發生過有人擔著鮮奶沖擊人代會、拉著鮮奶倒入縣政府大院事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奶畜業成為我縣支柱產業,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管理和指導,調節機制不斷完善,使全縣奶業得到健康發展。特別是經過“三鹿奶粉”事件后,奶牛生產發展方式有了重大轉變,奶牛開始向小區集中,鮮奶向奶站集中,推動了產業升級。
在奶畜業發展中,我縣正在按照“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和農戶投入為主導,金融信貸為輔助”的總體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轉變生產方式,以工業化理念謀劃奶畜產業,實現奶業優質、高產、高效,促進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的發展。今年縣上繼續發放良種奶牛冷凍細管7.8萬支,支持奶畜業發展。
“栽下梧桐樹,招引鳳凰來”。隨著我縣奶牛養殖規模化不斷擴大,先后引進光明乳業、蒙牛乳業、佳和乳業、銀橋乳業等國內知名乳業企業紛紛投資建廠。全縣現有乳品加工企業11家,年加工能力達到30多萬噸,帶動飼料和添加劑生產企業27家,獸藥企業4家,從事鮮奶運輸車輛100余輛,參與奶業流通人員4000多人,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每年到秋季時節,一輛輛運輸秸稈的車隊猶如一條條綠色巨龍,源源不斷地奔向塬區,駛進奶牛場。全縣每年青貯秸稈飼料達30多萬噸,有力地保障了我縣奶牛生產循環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灌區蔬菜園
縣依靠得天獨厚的水利條件和肥沃的土地資源及便利的交通條件,露地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在此基礎上逐步向日光溫室大棚生產過渡。年橋底鎮和村一次投資建起蔬菜大棚30多座,當時由于人們對發展現代農業概念模糊,認識不清,科技知識缺乏,對反季節蔬菜認識不到位,前景不了解,不會作務,加之生產品種單一,效益低下,不到幾年就全部推倒又改種糧食。年云陽鎮樊堯村又嘗試建起了蔬菜大棚,隨后推行半地下式冬暖大棚,發揮了優勢效益。但發展速度緩慢,直到年,我縣蔬菜產業才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溫暖式蔬菜大棚基地逐年增加,蔬菜生產大棚數量劇增。期間,縣上及時制定了《關于加快大棚菜發展的決定》《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在土地調整、水電供應、資金扶持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引導蔬菜產業發展,隨著云陽鎮花馬村第一個千畝高效設施蔬菜基地建成,緊隨其后有高家村、安吳鎮竹園張村、姚家村、蔣路村等多個千畝高效設施蔬菜示范基地相繼建成。云陽鎮花馬村共有460戶建有日光溫室蔬菜大棚500座,擁有2座以上的戶占到三分之一,每座大棚年凈收入均在2萬元左右,村民郭歲獨去年3座大棚西紅柿收入8萬多元,像這樣的規模和收入狀況在蔬菜基地隨時可見。去年,縣上又推出“三個1萬”工程,蔬菜增加一萬畝,加速了我縣蔬菜產業的發展。王橋、橋底、中張、涇干、三渠等鄉鎮一大批冬暖式大棚隨之而起。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已達39.2萬畝,年產量180萬噸,年產值19億元,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7.2萬畝,認定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18.5萬畝,認證無公害蔬菜產品19個,形成百畝以上的蔬菜示范園85個,千畝以上的專業村82個,萬畝以上蔬菜主產鎮8個,蔬菜總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40%以上,其中示范村蔬菜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撐起了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云陽的反季節蔬菜、口鎮的紫皮大蒜、王橋的香菜、黃心胡蘿卜、安吳的甘藍、洋蔥、芹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種基地已見成效。今年縣上又積極引進發展涇河“青水蓮菜”種植,計劃面積畝,已落實面積1000畝,為我縣蔬菜生產又增添了新的名優品種。
近年來,在蔬菜產業發展中,縣上財政、涉農部門先后投入資金5000萬元,支持蔬菜生產發展,今年又投資8000萬元,其中縣財政投入1000余萬元,發展設施蔬菜,我縣蔬菜發展始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部門為指導建設高效設施蔬菜,實行標準化生產,堅持“五統一”;統一設計規劃,統一建棚結構,統一建設施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苗供應。聘請蔬菜專家和科技人員進行培訓,使蔬菜種植戶成為科技明白人。目前部分基地示范園基本實現機械化自動卷簾、自動噴灌,自動噴藥,大大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蔬菜基地建設近年來成效顯著,先后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被國家質檢局認定為全國日光溫室標準化示范區,被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縣。全縣建成擁有年產千萬株現代化蔬菜育苗工廠2座,在建2座,即可竣工,完全可以滿足我縣及周邊溫暖式大棚用苗需要,建成蔬菜交易批發市場10個,年交易蔬菜100多萬噸,占全縣蔬菜總產量60%以上,年交易額10多億元。全縣已建成流通服務組織150余家,從事蔬菜銷售的大小機動車輛5300多輛,從業人員達18.6萬人,同時開通了蔬菜直銷綠色通道。蔬菜產業的規模發展,同時帶動了交通運輸、物流、金融、信息、餐飲、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蔬菜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蔬菜產品不僅銷往省內外各大中城市,部分蔬菜產品已銷售到港澳地區及俄羅斯、越南、泰國等國家。去年舉辦了首屆“蔬菜節”,今年又舉辦了第二屆“蔬菜節”,目的就是進一步調動群眾發展蔬菜的積極性,促進蔬菜產業規模的擴張,擴大蔬菜的影響,讓消費者了解認識蔬菜,為蔬菜生產和銷售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實現蔬菜生產環節和市場環節的有效對接,唱響蔬菜產業發展的主旋律,達到人們的共同認識,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我縣打造成為真正的西北“壽光”。
調查后啟示
立足優勢,準確定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傳統農業大縣,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靠指令性計劃發展糧棉生產。進入市場調節后,曾一度沒有了方向,找不到發展的突破口,灌區出現不適宜的大栽蘋果樹等現象,忽略了優勢,只能靠自生自滅。折騰來折騰去,最后還是回歸到適宜發展優勢產業上來。欣慰的是盡管尋尋覓覓,跌跌撞撞走過了十幾年坎坷不平的探索之路,終于找回了自己的優勢,給本縣農村經濟有了一個準確的定位。
市場調節,政府引導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經濟首先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而市場規律不易把握,有時候受國內國際影響,會掀起大波大浪,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引導,掌舵出海。縱觀本縣幾次產業調整的關鍵時機,都是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正確引導,才有“三園”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今天。
集約化,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的畜菜果產業只所以一波三折,大起大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散戶經營,管理手段落后,經不起市場顛簸。只有在各級政府的組織下,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配置資源,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才使“三園”產業步入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的發展軌道。市場認可了,群眾受益了,主導產業也彰顯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