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院流動兒童農村認知情況調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農民工數量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流動兒童數量也急劇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在城市農民工子弟學校讀書,涉及流動兒童的一系列問題已引起政府、媒體和學術界的密切關注。與農村相比,這些流動兒童的生活滿意度在上升,但是與城市相比較,又存在著一定的落差。但在這種特殊的年齡階段,在校流動兒童一方面面臨著對城市環境的適應,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對農村環境的適應。對他們來說,任何一個方面的適應出現問題,都可能給他們帶來危機。關注在校流動兒童的農村認知狀況,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狀況,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在社會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近而更好地引導和幫助流動兒童,使在校流動兒童個體能夠健康發展。
日前,針對在校流動兒童對農村認知的微觀社會學研究相對比較少。學術界關注比較多的是從宏觀上研究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融合狀況、困境及對策。例如,流動兒童在城市生活融入過程中受到來自不同群體及環境的“歧視”和排斥,從而陷入社會認同的困境。在小學階段,由于本地生源較少,公立學校還有接收流動兒童的意愿。到中學階段,公辦學校接收流動兒童的意愿相對較低,所以流動兒童到中學階段就要面臨:是要交更多的錢繼續留在城市讀書,還是回農村念書。。社會各界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狀況及其面臨的困境觀點普遍相同,有限的爭議往往只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議。而很少從微觀層面去關注在校流動兒童內心的真實感受,尤其是關于在校流動兒童農村認知狀況及其農村認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農民工子弟小學為例進行調查:以期全方位了解在校流動兒童對農村認知的狀況,包括:農村身份認知、農村環境認知、農村發展認知等;并就在校流動兒童農村認知渠道及其制約因素方面進行探對。考慮到在校流動兒童的表達能力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我們將調查對象界定為二到六年級的在校流動兒童,發放問卷208份,共獲得有效問卷172份,有效回收率為82.69%。除此之外,還對8位在校流動兒童、4位在皎流動兒童家長、3位班主任、2位學校負責人進行半結構訪談,獲得了大量定性資料。
在校流動兒童的農村認知狀況。
農村身份認知:大部分流動兒童意識到自己的農村居民身份,且身份認知具有兩面性
農村身份認知指的是,在校流動兒童對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下自身農村居民身份的定義與認識。
在調查的在校流動兒童中。53,5%的流動兒童明確表示,他們仍然認為農村老家是自己的家鄉,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農村居民身份。與以往研究存在差異的是,這些在校流動兒童在農村身份認知過程中,不認為自己的農村身份決定于他們的農村戶口,而是因為,“自己的根源在農村,即便是戶口遷到城市,自己也仍然是農村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在校流動兒童認識到自己的農村居民身份的同時,他們也渴望別人“能夠以一種與城市人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他們,反感于別人說自己是農村人。
此外,當問及“平時是否會想念農村?”,77.9%的流動兒童回答“是”,他們時不時想念自己的家鄉。但是,在表達“自己喜歡農村生活還是城市生活”的時候,除了個別兒童認為“農村自然環境比較好,適宜人生活”或“覺得在北京玩膩了,想同農村生活”外,有65.2%的在校流動兒童選擇喜歡在城市生活,并已經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在城市生活,用他們的話說,“能夠在一個自己喜歡的環境中生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他們一方面較為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農村居民身份,另一方面又徘徊于是否接受自己農村身份的取舍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