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測試分析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概述
1.1項目簡介
本章節中簡介項目的基本情況
1.2術語定義
將該測試報告中的術語、縮寫進行定義,包括用戶應用領域與計算機領域的術語與縮略語等。
1.3參考資料
說明該測試報告使用的參考資料:如
【1】……
【2】……
1.4版本更新信息
版本更新記錄格式,如下所表示:
表1-1版本更新記錄
版本號
創建者
創建日期
維護者
維護日期
維護記錄
V1.0
大林
2008/01/12
—
—
—
V1.01
—
—
蕭蕭
2008/03/24
不符合項測試
2.目標系統界面需求
由《用戶需求報告》/《需求規格說明書》拷貝到的用戶界面需求點列表,如下表所示:
編號功能名稱使用部門使用崗位功能描述輸入內容輸出內容
1
2
3
3.目標系統功能需求
由《用戶需求報告》/《需求規格說明書》拷貝到的功能需求點列表,如下表所示:
表1-2功能需求點列表
編號功能名稱使用部門使用崗位功能描述輸入內容輸出內容
1
2
3
4.目標系統性能需求
由《用戶需求報功能告》/《需求規格說明書》拷貝到的需求性能點列表,如下表所示:
表1-3需求性能點列表
編號性能名稱使用部門使用崗位功能描述輸入內容輸出內容
1
2
3
5.目標系統接口需求
由《用戶需求報功能告》/《需求規格說明書》拷貝到的接口列表,如下表所示:
表1-4需求性能點列表
編號接口名稱接口規范接口標準入口參數出口參數傳輸頻率
1
2
3
6.用戶界面測試報告
搭建系統測試平臺,使測試平臺與運行平臺一致。按照用戶界面描述列表內容,設計測試用例(輸入/輸出)內容,進行現場測試,記錄測試數據,評定測試結果。測試活動的記錄格式如下表所示:
用戶界面測試列表
編號界面名稱界面描述輸入內容輸出內容發現問題測試結果測試時間測試人
1
√
2
√
3
√
4
×
7.功能測試報告
搭建功能測試平臺,使測試平臺與運行平臺一致。按照功能點列表內容,設計測試用例(輸入/輸出)內容,進行現場測試,記錄測試數據,評定測試結果。測試活動的記錄格式如下表所示:
功能測試記錄表
編號功能名稱功能描述輸入內容輸出內容發現問題測試結果測試時間測試人
1
√
2
√
3
√
4
×
8.性能測試報告
搭建性能測試平臺,使測試平臺與運行平臺一致。按照性能點列表內容,設計測試用例(輸入/輸出)內容,進行現場測試,記錄測試數據,評定測試結果。測試活動的記錄格式如下表所示:
性能測試記錄表
編號
性能名稱
性能描述
輸入內容
輸出內容
發現問題
測試結果
測試時間
測試人
1
√
2
√
3
×
4
√
9.接口測試報告
搭建功能測試平臺,使測試平臺與運行平臺一致。按照接口列表內容,設計測試用例(輸入/輸出)內容,進行現場測試,記錄測試數據,評定測試結果。測試活動的記錄格式如下表所示:
接口測試記錄表
編號
接口名稱
入口參數
出口參數
傳輸頻率
發現問題
測試結果
測試時間
測試人
1
×
2
√
3
√
10.數據庫測試
數據庫操作響應時間;
數據庫容量;
數據庫設計檢查;
數據庫連接;
11.安裝、卸載測試
1)安裝正確性和完整性核對
2)安裝卸載測試兼容性檢查點
12.不符合項列表
將測試中的所有不符合項(bug項),整理后分別記錄到下面三個表中:
功能測試不符合項列表
編號
功能名稱
功能描述
輸入內容
輸出內容
發現問題
測試結果
測試時間
測試人
1
×
2
×
3
×
4
×
性能測試不符合項列表
編號
性能名稱
性能描述
輸入內容
輸出內容
發現問題
測試結果
測試時間
測試人
1
×
2
×
3
×
4
×
接口測試不符合項列表
編號
接口名稱
入口參數
出口參數
傳輸頻率
發現問題
測試結果
測試時間
測試人
1
×
2
×
3
×
以上不符合項限期××天內改正。改正完畢后重新進行回歸測試。
13.測試結果及缺陷分析
13.1測試執行情況與記錄
描述測試資源消耗情況,記錄實際數據。(測試、項目經理關注部分)
13.1.1測試組織
可列出簡單的測試組架構圖,包括:
測試組架構(如存在分組、用戶參與等情況)
測試經理(領導人員)
主要測試人員
參與測試人員
13.1.2測試時間
列出測試的跨度和工作量,最好區分測試文檔和活動的時間。數據可供過程度量使用。
例如XXX子系統/子功能
實際開始時間-實際結束時間
總工時/總工作日
任務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總計
合計
對于大系統/項目來說最終要統計資源的總投入,必要時要增加成本一欄,以便管理者清楚的知道究竟花費了多少人力去完成測試。
測試類型人員成本工具設備其他費用
總計
在數據匯總時可以統計個人的平均投入時間和總體時間、整體投入平均時間和總體時間,還可以算出每一個功能點所花費的時/人。
用時人員編寫用例執行測試總計
合計
這部分用于過程度量的數據包括文檔生產率和測試執行率。
生產率人員用例/編寫時間用例/執行時間平均
合計
13.1.3測試版本
給出測試的版本,如果是最終報告,可能要報告測試次數回歸測試多少次。列出表格清單則便于知道那個子系統/子模塊的測試頻度,對于多次回歸的子系統/子模塊將引起開發者關注。
13.2覆蓋分析
13.2.1需求覆蓋
需求覆蓋率是指經過測試的需求/功能和需求規格說明書中所有需求/功能的比值,通常情況下要達到100%的目標。
需求/功能(或編號)測試類型是否通過備注
[Y][P][N][N/A]
根據測試結果,按編號給出每一測試需求的通過與否結論。P表示部分通過,N/A表示不可測試或者用例不適用。實際上,需求跟蹤矩陣列出了一一對應的用例情況以避免遺漏,此表作用為傳達需求的測試信息以供檢查和審核。
需求覆蓋率計算Y項/需求總數×100%
13.2.2測試覆蓋
需求/功能(或編號)用例個數執行總數未執行未/漏測分析和原因
實際上,測試用例已經記載了預期結果數據,測試缺陷上說明了實測結果數據和與預期結果數據的偏差;因此沒有必要對每個編號在此包含更詳細的說明的缺陷記錄與偏差,列表的目的僅在于更好的查看測試結果。
測試覆蓋率計算執行數/用例總數×100%
13.3缺陷的統計與分析
缺陷統計主要涉及到被測系統的質量,因此,這部分成為開發人員、質量人員重點關注的部分。
13.3.1缺陷匯總
被測系統系統測試回歸測試總計
合計
按嚴重程度
嚴重一般微小
按缺陷類型
用戶界面一致性功能算法接口文檔用戶界面其他
按功能分布
功能一功能二功能三功能四功能五功能六功能七
最好給出缺陷的餅狀圖和柱狀圖以便直觀查看。俗話說一圖勝千言,圖標能夠使閱讀者迅速獲得信息,尤其是各層面管理人員沒有時間去逐項閱讀文章。
圖例
13.3.2缺陷分析
本部分對上述缺陷和其他收集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缺陷綜合分析
缺陷發現效率=缺陷總數/執行測試用時
可到具體人員得出平均指標
用例質量=缺陷總數/測試用例總數×100%
缺陷密度=缺陷總數/功能點總數
缺陷密度可以得出系統各功能或各需求的缺陷分布情況,開發人員可以在此分析基礎上得出那部分功能/需求缺陷最多,從而在今后開發注意避免并注意在實施時予與關注,測試經驗表明,測試缺陷越多的部分,其隱藏的缺陷也越多。
測試曲線圖
描繪被測系統每工作日/周缺陷數情況,得出缺陷走勢和趨向
重要缺陷摘要
缺陷編號簡要描述分析結果備注
13.3.3殘留缺陷與未解決問題
殘留缺陷
編號:BUG號
缺陷概要:該缺陷描述的事實
原因分析:如何引起缺陷,缺陷的后果,描述造成軟件局限性和其他限制性的原因
預防和改進措施:彌補手段和長期策略
未解決問題
功能/測試類型:
測試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偏差
缺陷:具體描述
評價: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就是這些問題如果發出去了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14.測試結論與建議
報告到了這個部分就是一個總結了,對上述過程、缺陷分析之后該下個結論,此部分為項目經理、部門經理以及高層經理關注,請清晰扼要的下定論。
14.1測試結論
1.測試執行是否充分(可以增加對安全性、可靠性、可維護性和功能性描述)
2.對測試風險的控制措施和成效
3.測試目標是否完成
4.測試是否通過
5.是否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項目目標
14.2建議
1.對系統存在問題的說明,描述測試所揭露的軟件缺陷和不足,以及可能給軟件實施和運行帶來的影響
2.可能存在的潛在缺陷和后續工作
3.對缺陷修改和產品設計的建議
4.對過程改進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