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保優化科學發展觀演講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來賓:
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福建環保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當前,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四求先行”的要求,加快推進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值此重要時期,總結30年來福建環保經驗,探討發展方向,對于推動海西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是人類普遍關注的首要問題。環境與經濟同屬發展范疇。下面,我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協調并相互促進的。在此,列舉兩組數據。第一組,*年全省生產總值達9249.13億元,*年-*年年均增長12.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個百分點,居全國的位次從*年的第26位上升到*年的第11位。第二組,*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位居全國前列,是水、大氣和生態環境質量均為優的唯一省份,其中:12條主要水系Ⅰ類~Ⅲ類水質比例為94.2%,比*年提高65.2個百分點;9個設區城市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為1.72,比*年下降16.9%;森林覆蓋率62.96%,位居全國首位,比*年提高23.46個百分點。這表明,福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質量也得到改善,說明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協調并相互促進的。
從福建環保30年的經驗看,我認為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有三個重要的切入點:
第一,環境規劃。從環境物質性以及價值性分析,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作為有機整體統籌考慮,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發展,也不能以單純的保護環境而排斥發展。我省在經濟建設中,按照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明確各地區發展方向和保護目標,各地經濟都得到了快的速發展,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年福建自然保護區數量是*年的8.45倍,面積是5.42倍,約占全省陸域面積的13%。這些保護區有效保護了全省70%以上的主要江河源頭森林植被和25%的天然濕地,既構筑了生態安全屏障,也為發展提供了不竭的良好自然生態資源。
第二,總量控制。*年全省生產總值居全國第11位,比*年增長25.93倍,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96.08倍。同時,*年COD排放總量居全國第16位,比*年減少36.1%;SO2排放總量居全國第24位,僅比*年增長3.56倍。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并沒有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大幅增加,依靠的是污染減排、總量控制。與*年相比,*年竣工項目新增廢水處理能力提高了5.85倍、新增廢氣處理能力提高了11.8倍;工業廢水達標率提高了74.27個百分點,工業鍋爐、爐窯達標率分別提高了57.45個和57.18個百分點。事實證明,通過污染減排、總量控制,能有效控制增量、消減總量、盤活存量、騰出容量,有利于促進發展更加協調、更有質量、更為持續。
第三,循環經濟。*年全省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比*年提高了0.98倍,萬元產值工業廢水排放量下降了96.08%;每萬元GDP排放SO2下降了82.79%,COD下降了94.34%;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了1.87倍;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增長了27.9倍;能源轉換總效率比*年提高了43.9%。事實證明,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發展的異化,污染物實際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有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經濟發展的每個環節,轉變過分依賴資源和能源投入的傳統發展方式,使資源最大化利用,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福建環保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
(一)挑戰
第一,福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山地面積占全省陸域面積的85%以上,且土層薄,一旦植被受到破壞,生態環境將明顯退化。
第二,快速發展加大了環保壓力。按規劃目標,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將突破1萬億元,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由于現有產業結構、工藝技術水平、排放強度等無法在短期內大幅優化,全省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將持續對環境構成壓力。同時,開發建設行為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強度將增加、范圍將擴大,也加大了環保的壓力。
第三,城鎮化進程加快將帶來環境問題。2010年福建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2%,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轉移,資源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現有城鄉環?;A設施還相對滯后,環境問題將更加凸顯。
第四,新的環境問題不斷出現。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福建30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環境問題呈現復合型、壓縮型、結構型特征。一些老環境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氮、磷為主的水體混合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室內空氣污染,持久性有機物污染以及核安全等新問題又不斷出現。
(二)機遇
第一,科學發展觀為化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的“瓶頸”制約指明了根本方向。環境保護在發展決策中作用更加凸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成為各級各階層的共識。
第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兩個先行區的戰略部署,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將加速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第三,經濟實力增強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全省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勢頭,同時環保投入增長速度快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
第四,全社會環境意識增強為保護環境提供了強大動力。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活環境的愿望日益強烈,環境意識和參與程度明顯提高,環境保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以環境保護優化福建經濟發展的初步設想
目前,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順應生態文明發展的要求,福建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應進一步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從源頭上減輕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第一,在發展布局上,要堅持以環保要求為重要依據,把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可持續發展。一要嚴格功能區劃。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以及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科學劃定環境敏感區和各類資源開發“禁區”(禁止準入、限制準入、重點準入和優化準入等四類生態環境功能區),并以此為重要依據確定主體功能區、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區域經濟規劃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二要嚴格環境準入。在把好項目環評,遏制盲目投資、無序建設和過度開發的同時,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實施規劃環評,科學規避環境風險,為重大經濟發展政策、規劃生產力布局提供環境咨詢,從經濟發展源頭防范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三要嚴格總量控制。將節能減排作為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鼓勵企業通過整合、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相統一。將排污許可作為落實總量控制的重要切入點,根據污染減排和促進企業生產工藝優化的需要,核定排污總量。開展環境容量研究,逐步由現有目標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同時擴大控制指標的數量和考核范圍,不斷完善總量控制制度。
第二,在產業發展上,要堅持減量、循環、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原則,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和物質循環利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要調整產業結構。對達不到經濟規模、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能力依法實行強制淘汰;限制發展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禁止發展污染難以治理、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產業;大力發展低能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要推行循環經濟。在生產環節推行清潔生產和ISO14000環境管理;在企業內部進行循環經濟實踐;在產業群集聚地區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在經濟發展全局中,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區域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的發展。三要發展生態農業。種植業發展上,要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高優農業、生態農業;畜牧養殖業發展上,要大力推廣生態種養和生態立體農業;水產養殖業發展上,要科學養殖,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能力。四要壯大環保產業。發展節能降耗技術,大力發展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加快環保產業國產化、標準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提高環保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推進環境咨詢市場化。
第三,在環境管理上,要注重運用綜合手段,促進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一要參與推動資源價格改革。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促進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等制度,研究探索環境保護抵押金、保證金等措施,促進資源節約降耗和綜合利用。二要完善環境金融政策。堅持污染者治理和開發者保護,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環境違法信息,以及環保審批、環保認證、清潔生產審計、環保先進獎勵等信息納入金融征信系統,嚴格信貸控制。三要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完善環境法律法規,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監控體系,運用先進科技督促企業達標排放;加強環保機構建設,確保執法監管到位。
科學的發展,應當是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我們要抓住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的大好機遇,更加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環境保護促進海西持續優化發展,譜寫福建環境保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