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清明節的來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夢思
清明,其本意是指天氣清徹澄凈,透明度高。
后來,它又引伸到政治和思維領域。
清明又指政治有法度,社會有條理,社會公正,賞罰分明,
用人唯才唯德,不唯親,官員不腐敗,不受賄,
不買官賣官,不收受紅包,等等,這種政治狀況稱之為清明。
《詩經》上說,“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意思是說,商朝腐敗,周朝伐紂,使社會清明。
清明的另一個含義是指思維清晰,推理嚴密。
古人認為,靜則生慧,虛壹而靜,則思路清楚,
這種思維狀態謂之清明。
清明,也是指春天的一個節氣。
一般在4月5日左右。此時正巧黃經15度。
清明得名,是因為此時草木萌動,大地泛青,
大氣潔凈,因此稱為清明。
古人說,清明“三月節,物至此時,
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時節,地溫升高,草木萌動,
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
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
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
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前后種的樹成活率很高。
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
農諺又云“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總之,清明是大地復蘇、萬物萌生的季節,
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賞花時節在清明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
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
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歷來是郊游、踏青的季節。
古往今來,有許多清明詩描寫了人們郊游賞花的情景。
宋朝有一位詩人陳與義所寫的《清明》詩,就洋溢著春的氣息。
清明詩之一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詩里說的,春風吹來一陣陣游春人的喧鬧聲。
詩人也許是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
是坐在家里度過清明這一天的。
他看著春天明媚的陽光,
直到落日收盡了它最后的一沫晚霞,
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風中楊柳裊娜多姿,
百花盛開,一切都是那么地美麗姣好。
清明二絕之二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
這首詩寫的也是清明節人們戶外游樂的情景。
少女們頭上的髻,就像黑黑的烏鴉。
她們趕蝴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
東風像是春天的使者,把一株株樹都裝點得花團錦簇。
清明是人們賞春、游春的大好時節。
宋朝詩人文彥博的《清明后同秦帥明會飲李氏園池》一詩
寫盡了人們在清明賞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游賞莫相違。
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
李氏園林位于洛水之濱。
全詩意思是說,清明后就要暮春了,
快快游賞,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愿。
如此美好的風光,我們可以盡情地觀賞,
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準的,不必傳話給它。
自然萬物,如天上明月,山間清風,耳得之為聲,目遇之為色,
無論窮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一樣暢開胸懷,
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無盡貢獻。每個人都有欣賞的權利。
讓我們在花前盡情地喝酒,盡情地賞花,讓我們盡醉而歸吧。
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賞心樂事。
清明時節思人生
黃庭堅的《清明》詩則別有一格,
它從清明想到人們的各種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價值。
它寫的不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詩是這樣的: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
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
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
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
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順便說一下,同樣的清明節,詩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有個叫高菊卿的詩人得到的結論是及時行樂。他寫道:
……
日落狐貍眠家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應該及時行樂,活著時吃到的才是真實的,
死以后的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么也喝不到酒的。
這話固然不錯,但是,這種想法,比起黃庭堅來,境界畢竟不高。
繁華盡處是蕭瑟
與清明相關的節日是寒食。
從冬至經105天,就是寒食節。
寒節時不燒火,不舉火而食,
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祓除不祥,
掃祭祖先墳塋。陳與義的寒食詩:
草草隨時事,蕭蕭傍水門。
濃陰花照野,寒食柳圍村。
客袂空佳節,鶯聲忽故園。
不知何處笛,吹恨滿清樽。
這首詩中充滿著蕭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鮮花紛紛開放,裝扮著田野,村邊柳樹綻芽了。
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肅瑟,正是這個原因,
它寫詩說,說“客居空佳節,鶯宛轉啼唱”,
過節是草草了事,(草草隨時事)詩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陽的故園。
但是,遠處傳來凄涼的笛聲,詩人的心頭充滿了人生無奈的悵恨。
另一個和尚詩人仲殊寫的一首寒食詞
則透露出一種看透人生的頓悟之心:
訴衷情·寒食
涌金門外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這首詞的前半闕,極寫杭州西湖寒食節的熱烈場面:
紅花酒地,紅船滿湖,紅男綠女,游人如熾,一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闕在濃艷的背后,卻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樂極易生悲,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云,
繁華盡頭處,悲哀暗暗來。
舞榭歌臺,最后都變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全詩讀來觸目驚心。
清明詩句名篇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