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追尋教師職業的幸福演講稿c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位老師:
大家好!
非常榮幸今天能夠在這里和大家探討小學教師成長問題,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豎起心靈的鏡子,追尋教師職業的幸福”。
曾有這樣一個調查:世界上誰最幸福?在上萬個答案中,有四個最精彩:吹著哨欣賞自己剛完成的作品的藝術家;給嬰兒洗澡的母親;正在沙地上堆城堡的孩子;勞累了幾小時終于救活了一個病人的大夫。而我的幸福,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快樂教師,品味人生。
我是一名小學體育教師,我深知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對于小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如何追尋教師職業的幸福、小學教師應當如何成長?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一書,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些思考。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如今的教育是不是真的丟了些什么,很可能是丟了教育的靈魂。教育的靈魂是什么,應該是育人吧!讓我們一起在《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中去聆聽,去反思,這些將是我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而教師的成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是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帶頭人,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他不僅是學生的良師,更是學生的益友;不僅是輸送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學家;不僅能夠了解各種社會信息,更是信息知識的應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們抱著"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我們一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為了追尋教師職業的幸福,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小學教師在成長中的問題,我想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文化基礎的薄弱
有的人認為:懂一點學科知識就能做小學教師,這種觀念不僅影響了一些學生家長,而且也影響了一些對教育本身一知半解的“教育管理者”。可怕的是:這種觀念還影響了一些小學教師自身,他們滿足于“那一點學科專業的只是”,覺得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教師了。其實,對于一個小學教師來講,真正的知識在于如何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知識運用于學生成長的實際教學中,即:如何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世界觀與人生價值觀等,這些教育將對于學生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有人指出:人的一生中其身心發展的潛能有90%決定于兒童時期,而對于這些潛能的發掘工作考驗著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對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教育需要高超的教學技巧與創新實踐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慢慢積累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合格的小學教師的重要性不比大學教授的影響小,需要的能力也不起大學教授差。
2、職業倦怠的蔓延
據有關的學者調查,在當前的各種職業中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是最強的。在當前社會功利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學校的應試教育搞得越來越熱烈的情況下,教師的待遇與其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的弱勢地位,以及在應試教育中的矛盾心態導致了教師職業心態的復雜化。而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當前在教師群體中位居最低點,社會對于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認同程度也低于其它類型的教師,這些都打擊了小學教師的工作熱情,也使得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最為強烈。
3、習慣帶來的麻木
“開始是我們創造習慣,后來是習慣制造我們。”習慣帶來的麻木是教師成長的主要桎梏。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放在一盆冷水中慢慢加溫,到青蛙感受到溫度太高,想跳出盆子的時候已經晚了;然后,將另一只青蛙直接放入熱水中,它立即跳起逃開了。這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當環境緩慢發生變化時,人就會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惰性,形成了某種相對固定的習慣,產生一種依賴;而當環境驟然變化時,強大的反差反而激起“條件反射”,產生一種能動的改造。
小學教師也是普通的人,傳統的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導致了很多教師專注于家庭生活,對職業發展缺少規劃,把學校職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視為“瞎折騰”。長期的職業態度形成了一種職業習慣,而正是這個習慣禁錮了教師專業的成長。
4、年齡帶來的困惑
社會有一句俗話:“老醫生值錢,老教師也值錢。”但是這句話對于小學教師來講是不合適的。隨著歲月的發展,我們80、90年代參加工作的很多小學教師都逐步變老了,四五十歲的幼兒教師將逐步增多。年齡很容易成為職業成長中的障礙,很多老師剛到四十歲,“眼睛就望著退休,學歷進修結束、高級職稱不談、寫論文眼花、新理念面前頭痛、一切活動無緣。”
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心態。一些在崗的小學教師經常對工作不耐煩,出現一點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個別人工作“扔擔子”,索性對工作紀律視而不見。這些對于學校的管理與教師的發展非常不利。其實,這個年齡的小學老師其實具有更多的時間,有更多的責任去帶領年輕的教師成長,促進自身的發展,成為專家型的教師。對于小學教師來講,年齡問題體現的是職業激情的缺失,幾十年的教育生涯沒有培養出對于職業與學生的情感,這樣的人生本來就是失敗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考教師成長方式與道路:
1、讓孩子打動教師,讓教育喚起責任
小學教師職業成長中最大的障礙是缺乏職業激情。作為一名體育老師長,我曾接觸過兩位非常優秀的教師,私下我問過她們一句話:“你們能力這樣強,條件這樣好,為什么不到行政或者其他好單位謀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呢?”她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讓我汗顏,他們說:“沒有想過這些,我們就是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的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們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顯得這樣的優秀,正是因為她們對孩子、對小學教師職業的這種“喜歡”,這種“愛與執著”。
孩子是教師心靈的一面鏡子,反照著教師的靈魂。讓教師愛孩子、愛學校不僅僅是對孩子有利、對學校有利,對教師自身的發展更加有利。因此在我所從事的小學體育教育工作中,我非常注意自己對這種“愛”的培養,你愛孩子、愛學校,等于愛自己,也會得到孩子與學校更多的愛。當我們小學教師明白這種愛不是簡單的“付出”,我們更樂意去愛學生與學校了。
2、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反思形成氛圍
反思也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教師發現自己的不足。華東師大的葉瀾老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廣為老師們傳誦:“一個教師寫一輩子備課筆記不一定成為名師,但是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一定會成為優秀的教師!”我把這句話記在心里,讓它成為我成長的座右銘。
首先是讀書。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這本書中還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后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思,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書與反思不僅讓教師的理論水平提高,而且很多教師把反思引入了課堂反思當中。有位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幾個小朋友在偷玩玩具,因為批評無效就把它沒收了,然后獎勵給表現好的小朋友。這個小懲罰非常見效,一下子使這幾個“調皮鬼”變成了課堂上的“乖孩子”。正在教師為此得意時,她發現課后一位被罰的小朋友與得到獎勵的小朋友打了起來,而另一位被罰的小朋友正流著淚求別人把玩具還給自己。這件事使老師很受震動,為此她反思了許多問題:學生為什么打架和流淚?自己的處理錯在哪兒?學生當時的“順從”真是教師的成功嗎?孩子們為什么喜歡玩?這是學生的缺點嗎?在反思中,她逐步糾正、優化了自己教育方法。
小學生是純潔的,小學教師的職業是純潔的,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就像小學生一樣,隨時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永遠處于成長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