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演講與辯論;辯論十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是想要辯論不敗,在為人處世與觀察社會自然方面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這套理論必須能夠自圓其說,完全掌握,這樣在斗嘴時才能隨手拈來,隨機應變。
二是與高手辯論時最好不要引用別人的話,那會顯得你沒能力,你至少要學會把那些名言警句改頭換面以自己的形式說出來;因為別人的話引用再多,也是別人的,真正的高手,都不屑于引用他人或古人的名言,而是努力讓自己的話成為經典,成為名言,成為別人爭相引用的對象。
三是辯論時自己絕對不能動怒發火,誰先失去理智肯定是誰先輸,無論對方如何謾罵挖苦,你一定要保持冷靜理智,絕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回罵,因為那樣的話,你就把自己降低到與對方同樣的水平了。
四是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保持進攻的姿勢與意志,進攻是最好的防御,必須隨時隨地尋找對方的破綻,在回答對方的發問時,千萬別忘了反擊或反問一下,力求把握話語的主動權,把話題導向自己熟悉的一面或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五是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在激烈迅速的辯論過程中,自己難免要說錯一二句話,當對方抓住其中把柄大舉發難時,如果無法圓轉自如,你最好立即承認錯誤,然后以此為資本反攻對方的痛處,逼他也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被動為主動,化壞事為好事,切忌死不認錯,否則就變成不入流的胡纏爛打了。
六是要有勇氣堅持錯誤,即自己要敢于提出與常識不合的觀點,同時以堅定的信心與意志來維護這個觀點,即使與普天下人為敵也在所不惜!當然,你得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來支持,不可完全用氣勢和狂妄來壓別人;如有位朋友以前就經常罵我的觀點是旁門左道,我就毫不退縮地宣稱:“你們以旁門左道為恥,我卻是以旁門左道為榮!”于是他反而啞口無言。
七是要適時同意一下對方的觀點,即對對方一些較精采的話或明顯的公理以及說得一般但對自己沒什么威脅的話,可以承認對方說的對,這樣一來可以麻痹對方,二來使對方產生對你的尊重,你說的有道理時他也不好意思硬加反駁,三來這是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在對方心生得意時,必須毫不留情地加以猛攻,讓他來個樂極生悲。
八是不可陷入惡俗辯論的泥坑,有些對手雖然水平不高,但很能胡纏爛打,自己說不出什么系統明確的主張,但喜歡把你的每一句話折開來進行零碎敲打,然后說些隔靴搔癢或強詞奪理的話;碰到這種情況,你千萬不可與他認真辯論,因為那純粹是浪費時間,最好是猛然一擊后即高蹈遠遁,避而不見。注意:你必須先有一次充分的攻擊后才可遠飚,不然會被人視為畏戰而逃。
九是要學會釜底抽薪之法,即看準對方仗為靠山的理論基礎,一把抓住其理論根源,抖出其中的茺謬與落伍,即可以最快最猛的方式打擊對方的信心,動搖其根本;例如,對方如以儒學思想為根本,那就先把儒教的仁義道德徹底打倒,并提出一套比對方更高明、更合現代文明的道德理論,以此為基礎闡發宏論,一舉壓倒對方。我以前在對付一位辨認高手時,因為他老是以守護人性火種的“苦役犯”自居,我就創建了一個人類不需要苦役犯的理論,一舉摧毀其根基,使他惱羞成怒,差點與我反臉成仇,拳腳相向。
十是要努力做到悲智并起;能在辯論時做到悲智并起的人,才是真正達到了辯論的最高境界!“悲智并起”是佛教用語,指一種高度情感與最深理智的融合交織狀態。在一般人的心理中,理智與情感是此消彼長的,如水火之不相容,相消而不相成。但佛之悲智,即所謂的“無緣大悲”,卻能將悲與智二者同時并起,相成而不相消,也就是說,這種狀態能使理智與情感同時保持在互相激蕩的巔峰狀態,這種蘊含巨大能力與力量的精神狀態,如果能駕馭它用之于辯論,那世間將沒有任何人是你對手!呵呵,初級的辯論是不可以感情用事,但最高級的辯論,卻一定要有情感的參與,而且這情感必須是強勁深邃的。當然,能真正做到悲智并起的人很少,會用它來進行辯論的人更少。如果有,那這樣的辯論將是驚天動地的,就象佛祖當初與外道宗師的辯論,輸的人不是自殺以殉,就是拜對方為師,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佛的十大弟子中,有幾個就是這么得來的啊!
呵呵,以上是我在前些年與人辯論斗嘴中總結出來的,適用于面對面或在QQ、聊天室中的辯論,不過大多數條款應該也適用于論壇中的辯論,故特地從原初那篇《辯論之道》中摘出這么十條來奉獻關天諸君。
辯論其實是一場綜合實力較量的過程,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堅凝的信心,冷靜的理智,通達的見識,敏銳的觸覺,以及對自己所持信念的巨大情感,那是二個或多個精神實體的直接沖殺交鋒,在這樣的碰撞、交鋒中,會自然地閃耀出最動人、燦爛的思想火花,這樣的火花,會使天邊的彩虹也黯然失色。而人類的精神,也在這不斷沖突激蕩的交鋒中得到穩健有益的拓展。
我覺得,社區、論壇中經常有人吵架,實在是一件好事,俗話說愛之逾深,恨之愈切,有人罵你咒你,至少對方還看得見你這個人,說明你還值得一罵,也說明罵人者還有火氣、烈性與生氣,遠比一潭死水、風平浪靜好多了!同時也能讓我等唯恐天下不亂之徒有免費好戲可看,豈不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