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專業演講技巧;演講的語言動作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也許大家還記得電影《牧馬人》中許靈均和李秀芝的對話:“我是個右派。”“姓郭的大叔跟我說了
,他們說你是個好人。”
許的話表現出直言相告的坦誠、不愿連累善良的秀芝、以及因長期背黑鍋而不得不放棄常人之念的無
奈、絕望和自卑……這句話意味著:我不能、不敢也不忍娶你。這時,觀眾從秀芝的表情和言語中看出,她
心領神會了許的話所流露的一切。秀芝的話反映出孤身飄零他鄉而急于“找一碗飯吃”的迫切心情,反映出
她根據許此時的“表現”和郭大叔的大實話,做出了淳樸的勞動者自己的判斷。總之,李對許的話做了溫
柔的反彈:我不在乎,我信任你,我愿意嫁給你。許聞之不禁悲從中來,失聲痛哭。這段對話具有展示復雜
心情的豐富內涵,具有激起心靈撞擊的強烈動勢,是很有“動作性”的。可見戲劇動作性遠不止舉手投足
等等,語言也是動作。“語言動作”主要是指對話能展露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并刺激、影響別人;在內心
交流和碰撞中引起雙方心情或相互關系的微妙變化,從而推進劇情。唯有這樣才能把“戲”做好,若無語言
動作則無“戲”可看。
演戲和演講,有假戲真做與真“戲”真做之分,是兩碼事,然而在基于生活的“語言動作”上卻是相
通的。就像觀劍而做詩,我們何嘗不可從表演藝術中悟出演講技巧呢?演講者可以把聽眾假想為一個同臺的
“搭檔”(但決非演戲),用語言動作打動、說服、感染他,同時根據其反應調節演講,形成雙方內心活動
(動作)相互激發的連鎖反應,像發展劇情那樣把演講過程向前推進。下面就試著談談演講的“語言動作
”。
演講稿的“動作性”在一定的戲劇情境下,臺詞能以一當十,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也能多義地折射人物
的內心活動,這是因為它主要用言外的潛臺詞來暗示動作。而演講沒有舞臺對話的條件,要把臺詞省略的東
西補出一些,更多更直接地向聽眾傾訴。但演講語言也并非一覽無遺,仍有很多“潛臺詞”,因此演講語言
都可以在言外蘊含動作。像描寫句、抒情句、反問句、感嘆句等等都是富有明顯的動作意味的。這里例舉列
寧在1918年8月的《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中的一段話:
……英法正竭力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們侵犯俄羅斯共和國,把資本主義的弦拉得很緊,緊得就要斷了。甚至
資產階級報刊承認,工人群眾的情緒也有了十分明顯的轉變:在法國,“保衛祖國”的思想遭到破產;在英
國,工人階級宣布“國內和平”破裂。這就是說,英法帝國主義者已經拿出他們的最后一張王牌,我們可以
滿有把握地說,這張王牌一定會被吃掉。
冷靜的分析足以服人;內在的激情足以動人;言人所欲言,撥開迷霧,給逆境中的人民以巨大鼓舞。
其中意志與情感的動作指向十分明朗,而且顯得細致入微而又波瀾起伏:“弦”的比喻是譏諷和蔑視,流暢
精短的排比顯得舉重若輕,吃掉“王牌”的說法顯出果斷的氣魄和必勝的信心。這段情理交融的話具有反映
演講人內心活動的豐富意蘊,有不少弦外之音,為演講時的“再創作”——表現“語言動作”提供了基礎。
演講要成為在演講人的“語言動作”主導和激發下講、聽雙方互動的過程。我們在寫演講稿(或打腹稿、即
興演講)時應該使之成為一個激發這種“互動”的“動作鏈”。
三種對話方式帶有動作性的演講語言主要通過三個雙向交流渠道進行傳遞。
一是演講者的“發話”與聽眾的態勢語言的交流。比如,形象風趣的論理會使人腦清目明,生動感人
的敘述會使人為之動容,新鮮、簡潔的語言使人樂于傾聽,還要抑揚頓挫,緩急有致,調節和適應聽眾心理
,并察顏觀色而尋求更好的表達。這就如同與不插嘴的人交談一樣。應該像肯尼迪的一位常年觀察家所說的
那樣:“不管我坐在觀眾席的哪個位置上,總統他好像總能把我挑出來,然后跟我面對面地說話。”
二是在“講”的同時和間隙,雙方都用態勢語進行“對話”。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勢、“道具
”以及服飾、風度引起“良性”反應,還有在停頓中溝通。在態勢語的背后是豐富復雜的“心靈對話”。
三是直接對話。演講人偶而也與聽眾做直接而簡短的交談。多用設問和反問,或交流看法,或進行誘
導。
“語言動作”的表現
演講者通常是巧妙結合前兩種對話方式把演講“語言動作”表現出來。我們不妨從表演藝術中悟出些
表現方法。
1.“意念”主導表演大師金山在《風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師,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演說。據金乃千
回憶:表演者默想著“為工人伸張正義”的強烈意念,以此來主導演講。他滿腔悲憤、理直氣壯地揭穿了慘
案的真相,接著慷慨激昂地說道:
工人弟兄們,工人弟兄們!哪一個妻子沒有丈夫?哪一個丈夫沒有妻子?她沒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
有才被魏處長的父親謀殺了,她難道甘心俯首貼耳地不表示抗議嗎?不能!
而對這位妻子悲慘境遇的敘述又是那樣婉曲、沉郁。繼而發出驚雷般的吶喊:“這難道公道嗎?這難
道公道嗎?”金山把為工人說話的意念具體化為起伏跌宕的一系列“語言動作”,不僅“點燃了工人的心
火”,連臺下的觀眾也仿佛身臨其境。
2.挖潛臺詞把意念概括為一句話,只是為了說明復雜的內心動作的主要指向而已。意念主宰著豐富
的“語言動作”并被它有血有肉地體現出來。因此要發掘和表現演講語言的潛在意味(潛臺詞)以展示“語
言動作”,才能使意念不致落空。曾扮演屈原的金乃千把“雷電頌”的獨白分析如下:
臺詞:你,你東君是個什么東君!(潛臺詞:我認識你!你裝腔作勢的樣子,嚇不倒我!)別人說你是太陽
神,你坐在那馬上絲毫也不能馳騁。(潛臺詞:你騙了多少人,他們把你捧得比天高,可你是個“死人”!
)
正如前蘇聯電影導演格拉西莫夫所在《電影導演的培養》中所說:“這里的每一句話,不僅是一個分
解為種種情感因素和行為意味的言語動作,這里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種反應、一聲射擊、一粒子彈。”
當然演講稿比臺詞“白”得多,但決非白開水,總是有余韻的。把“潛臺詞”挖出來以展現“動作
”豈不更動人?
3.運用語言造型和態勢語言只要挖出潛臺詞,那么在表現“語言動作”時用什么語言造型手段就是
很自然的了。“不要在外面加上語調,而是要從中悟出語調來。”(格拉西莫夫語)此外,“語言動作”還
要與態勢語相結合,可對鏡練習,看怎樣才得體。
注重“相互關系的交流”人們在交談時有雙重的交流:一是談話內容的交流,一是特定的相互關系
的交流。后者作為全部交流的基礎,暗示、制約著內容的交流,使之顯示真正的含義并產生交流效應,這被
稱為“交流模式”。戲劇里在人物關系的醞釀中,一句簡單臺詞也會有極豐富的內涵。演講者如果與聽眾進
行特殊關系的交流,那么演講內容在交流時不也能以少勝多、舉重若輕嗎?“語言動作”既是內容的最佳傳
遞手段,又是這種關系交流的動力和觸媒。這里以蒙哥馬利的《告別演說》為例,談談雙方互相熟悉的情形
。蒙統率英國第八集團軍轉戰多年,與下屬的相處也很融洽。
他們是有“特殊關系”的。請看演講開頭:
親愛的官兵們:
在這里講話很易激動,但我當努力控制自己。如果說不下去時,請你們原諒。
樸實平易,并無將軍威風;坦露了心里最柔軟之處,讓人呼吸到患難兄弟般的離情別意:我舍不得離
開你們。多年生死與共,臨別時心中感慨萬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這些都是在言外在雙方的下
意識里交流的,是內心深處沒有濤聲的巨瀾。在默契的心靈對話中,以不忍走與不忍讓他走為指向的復雜的
內心動作相互激發、碰撞,從而醞釀、交流著下文所說的“戰友”、“朋友”關系。與其說演講重溫或借助
于原有“關系”,不如說此時的“關系”是在演講人主導的這個時空里由“語言動作”觸發和暗示出來的
。如果此時言不由衷話不得體,能有這種“關系”的動人交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