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重科學發展觀主題發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廢墟上重建一個幸福美好的新家園,黨的重托、人民厚望以及災區干部的重任。三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大力幫助下,各族干部如期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創造了災后重建的奇跡。
災后重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時間緊、任務重、戰線長。委堅持科學性、安全性、開放性、地域性、長效性和公開性原則,縝密籌劃、組織有序、指揮有力、實施有方。
科學規劃重建目標。按照“遵循規律、以人為本、趨利避害、優質高效、加快發展”的重建思路,委切實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在對地震現場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規劃范圍、重建區域和建設內容,合理確定未來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城鎮布局、工農業生產布局和建設標準等,及時編制全州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災區每一個縣、鄉鎮、村的重建規劃,特別是首次編制了農村建設規劃,做到了規劃的全面、全域、全程覆蓋;重視人性化設計,真正讓重建地區宜居、宜業、宜行。
及時制定群眾安置方案。科學選擇重建地址,嚴格重建項目選址,加強工程質量管理,全面提高建設質量。及時出臺和實施“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方案。注重分類推進過渡性安置工作,對具備就地就近安置條件的受災群眾,采取建設活動板房、自建簡易住房、修復受損房屋等形式搞好過渡安置;對因災失地、無法原址安置的受災群眾,采取縣內城鎮社區安置、州內調劑分散安置、州外務工就業安置等辦法,妥善解決其過渡安置問題。與此同時,按照“遵循規劃、科學設防、完善功能、體現特色”原則,切實加快城鄉住房重建步伐,尤其注重把原居住分散的群眾搬遷至鄉鎮和無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方集中安置。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大手筆調整城鎮布局和功能,騰出州內最安全、交通便捷的土地新建學校、醫院和住房。狠抓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全民防災避災意識。
積極部署全域恢復重建。大力實施安居、城鎮重建、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社會事業發展、文化重建、生態重建、扶貧開發和牧民定居九大重點工程。震中汶川縣受災特別嚴重,我們及時啟動縣域城鎮體系規劃調整工作,提出構建“一中心、兩走廊、四片區”的規劃思路,同時,將防災減災作為新一輪規劃的重要內容,更加突出安全為要、方便群眾、彰顯特色的建設理念。在城鄉住房重建中,按照“因山就勢、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錯落有致”原則開展村落規劃和重建農房設計。另外,加緊搶救藏羌民族文化遺產,啟動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項目。
加快產業重建步伐。項目工作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以敢想、敢爭、敢拼、會抓“三敢一會”的工作作風,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在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恢復、社會事業等領域及時提出項目需求,加大申報和對接力度。不僅實施了開放性救災,還大力推進開放式重建,緊緊抓住國家和省有關方面大力支持、社會各界傾情幫助的有利條件,扎實做好合作共建項目,全面配合、支持對口援建省市優質高效完成重建項目。
加快推動災后恢復重建,災區人民群眾是主體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們適時出臺安民、惠民、富民等政策措施,充分依靠和引導災區人民群策群力,不等不靠,自立自強,激發出廣大群眾建設美好新家園的澎湃動力。
為了確保每戶受災群眾都能建得起房、住得上房,積極制定建房扶持政策,采取了多種保障措施。在農村永久性住房建設方面,以對口援建、社會援助的部分資金建立起農民建房貸款基金,委托金融機構向每個農戶提供2萬元低息貸款;加緊組織搶運和儲備農房建設所需的磚瓦、沙石、鋼材等;對大宗建材運輸采取補貼運費;嚴格控制州內生產建材的價格和供給;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抽派干部駐村幫助,切實抓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在城鎮住房重建方面,制定稅費減免、信貸扶持、土地劃撥等政策,加快建設安居住房、廉租住房、原址重建住房和鄉鎮居民自建住房。全州災區14萬戶、50多萬群眾全部喜遷新居。
為使群眾盡快致富,堅持把產業重建放在突出位置,對每一個產業和行業發展的規模、潛力、前景和效益作出科學評估,科學制定產業富民政策。篩選出一批最能帶動群眾致富、最適宜當地做強做大的產業和產品,納入災后重建規劃,陸續出臺了一批產業扶持政策。近兩年,全州經濟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位列全省首位。
就業關系到社會穩定,把災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因災失去耕地林地等生產資料和無法返回原居住地的農業勞動者等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優先保證災區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在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企業吸納就業、鼓勵從事個體經營和靈活就業、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出臺相應政策,著力擴大就業門路,實現了“戶戶有就業”目標。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頭等大事。我們根據地震災害損失的不同狀況,加大了政府性資金向受災群眾、困難職工等特殊群體的傾斜,制定了推進旅游經濟由景區經濟向富民惠民經濟轉變的政策,出臺了支持鄉村組織農戶通過以工代賑方式進行宅基地修復、土地整理復墾、小型山地災害治理以及參與牧民定居工程建設等政策,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
在重建中,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編制災區貧困村扶貧開發規劃,分年實施、分期投入、分批解決,做到“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農區與牧區同推進、當前與長遠共兼顧,實施連片扶貧開發,提高全州扶貧開發成效。率先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因災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社會保障體系框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三年來,公共服務設施煥然一新,新建了一大批學校、醫院、敬老院、健身廣場、文化中心、村民活動中心和污水垃圾處理等民生設施,實現了公共服務的廣覆蓋。實施了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和帳篷新生活行動、“9+3”免費職業教育計劃、衛生事業發展計劃,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切實推進高半山脫貧致富工程,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甚至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在今天的,最靚麗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