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貿局體制創新座談發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這次全省市州經管局長會議是貫徹落實廳黨組的部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三中全會精神的一次重要活動,會議開的很成功,達到了統一思想、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確責任的目的。剛才,*同志講了很好的意見,我完全贊同。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把握時代脈搏
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農村進入了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政策大突破、制度大創新、促進大發展的時期。三中全會《決定》系統回顧總結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科學判斷了當前我國農村所處的歷史方位,明確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總體思路,認識上有了新高度,政策上有了新突破,制度上有了新安排,舉措上有了新實招,必將開啟城鄉一體化的嶄新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改革有三次,大體是三十年一個周期。第一次是50年代初的,我們黨還地于民,廢除了幾千年的封建地主制度,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第二次是80年代初的包產到戶,我們黨還權于民,廢除了“大鍋飯”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由此拉開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這一次的農村改革,我們黨將還利于民,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新制度。
經管工作誕生于改革,成長于改革,一直是農村改革的弄潮兒。這次三中全會給經管工作帶來了新機遇,我們怎么辦?昨天討論中有些同志談的很好,說是春天來了,要出來曬太陽,不然陽光就浪費了;還有的說過了冬天是春天,咱們衣服要換一換,不能穿著棉襖過春天,也不能打赤膊過春天。說到底是一個意思,就是機遇來了一定要抓住它!有的同志說這次三中全會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經管工作會,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開創經管工作新局面。
二、領會精神實質
我認為,這次三中全會《決定》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城鄉統籌,和諧發展。其核心內容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解放思想是基礎。
什么是解放思想?我認為就是按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突破制約發展的思想性障礙,只要是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辦法都可以嘗試。任何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出臺,都必須建立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之上。在這方面,楊松副書記講得很形象,有的同志是“三唯”干部,想問題、干事情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唯文(有沒有法律和文件依據)、唯前(以前有沒有先例)、唯外(外地有沒有、做沒做)。請同志們自我檢驗一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情形,一定要過解放思想這個關。解放思想是基礎,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三中全會《決定》通篇貫穿了解放思想。《決定》第三部分的題目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這次提制度建設,叫做“農村制度建設”,把這幾個字放在一起組成一個詞,這種提法還是第一次。“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里面的第五和第六兩條內容,文字看起來不起眼,但很有新意。第一個標題叫“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是什么意思?穩定和完善本身是一對矛盾,穩定就是不動,完善就是要動,怎么把這一對矛盾統一起來?沒有起草過文件的人可能沒有這個概念,起草過文件的人就知道其中的奧妙,有些話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比如鄂辦文[47]號文件,前面說了一點點,后面說了一大堆,其實要強調的是后面的話,但前面又不得不說,不說就亂套了。我理解,“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強調的是“完善”,也就是說這個制度還不完善,需要改革創新,把它搞完善。改革創新不是胡改亂改,而是有宗旨有方向地改,基本的、本質的東西必須堅持,形式、內容等都可以變。為什么說“完善”是《決定》要強調的內容?《決定》講“穩定”只用了很少幾個字,講“完善”則有一大段。講“完善”時,“家庭經營”只有兩行不到,接下來“統一經營”講了近五行,這才是要表達的重點內容。前面強調不能亂來,后面才是重點要抓的。落腳點在“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其實質就是“統”,就是要按新辦法來“統”,而不是用老辦法去“統”。《決定》明確了“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這才是《決定》所要強調的“完善”。還有與以往不一樣的是關于“龍頭企業”的表述,十七大報告講農業時把龍頭企業寫了很大一段,這次《決定》中只有“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一句話。應該反過來理解,就是現在的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接著講了一大段都是對這一句話的展開,強調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決定》中類似的情形很多,請大家認真學習,仔細琢磨。
改革創新是主題。
以往只說改革,很少說創新,后來同志提了創新,現在則把改革創新放在一塊兒說,這種提法與以往相比就有了變化。所謂改革,就是革命。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主要是對舊制度的否定。例如,,否定的是封建地主制度;家庭聯產承包,否定的是“大鍋飯”制度。所謂創新,就是揚棄,破舊立新,推陳出新。例如,在“三村”開展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就是堅持集體所有制,創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所以,改革是手段,創新是目的,改革創新就是將手段與目的統一起來。《決定》提出了與我們經管有關的8大改革創新,即:⒈農村土地管理體制改革;⒉林權制度改革;⒊國有小三場改革;⒋戶籍制度改革;⒌產權制度創新;⒍經濟組織創新;⒎農村金融體制創新;⒏農業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創新。這些改革創新,我們經管有演主角的,也有演配角的。首先必須演好主角,否則就是失職。在演好主角的同時,積極演好配角。
開展農村改革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方向在哪里?昨天提出的問題現在解答。開展農村改革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方向就是“四化”:一是農民的組織化。就是要想方設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培育健全的市場主體和法律主體,做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搞市場經濟,更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二是產權的市場化。以前沒搞產權的市場化,現在非搞不可。沒有產權的市場化,基本要素就無法確定其價值,就無法流通,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導致人口不能有序流動,經濟不能快速發展,社會不能文明進步。三是經營的集約化。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最主要標準。家庭經營要集約化,規模經營更要集約化,否則就沒效益。沒效益的規模經營就要垮臺。如果農業老是停留在“一家三四口、種地四五畝”水平,就永遠實現不了現代化。四是利益的均衡化。《決定》提到了要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財政,就是要在財力分配上實現城鄉均衡。《決定》中還提到了人人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這就是社會分配的均衡。
統籌城鄉是核心。
三中全會《決定》的核心內容是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具體講了5大統籌:⒈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⒉統籌城鄉產業發展;⒊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⒋統籌城鄉勞動就業;⒌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我理解,就是一句話,城鄉同人同權、同地同價。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巨大的成本,不可能全面開花,只能重點突破。從哪里開始著手呢?要從城鄉結合部開始搞。如果連城鄉結合部都搞不好,統籌城鄉就是一句空話。以往的改革是“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次應該實行“一點突破、兩翼發展”,即從城鄉結合部動手,然后一頭向城市、一頭向農村展開。改革創新、統籌城鄉要著力于制度建設,《決定》對此提了很多,幾乎每一段都有制度建設。要由人治轉變為法制,靠制度去管人、管事。
和諧發展是目的。
和諧發展歸納起來就是城與鄉、業與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與發展,不能因為城市的發展而影響鄉村的發展,也不能因為鄉村的發展而影響城市的發展;不能因為強調農業發展而影響工業化、城鎮化,更不能再靠繼續掠奪“三農”搞病態的工業化、城鎮化。這就是和諧發展。當然,發展中會有矛盾,但不存在那種你死我活的矛盾,可以通過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有人說“三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會阻礙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實際上根本不是那回事。襄樊、宜昌、黃岡、鄂州等地試點成效明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大大加快,楊松副書記講,“試點效果比我原來預料的還要好。”說穿了,就是我們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了原來“傍大腕”、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做法,回過頭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組織重點突破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三中全會《決定》,近一個時期著力從以下三個方面組織突破。
(一)著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要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培育比較健全的法律主體和市場主體。具體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繼續推進“三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發展社區股份合作。這項工作已經抓了幾年,有章法可循、有經驗可鑒,各地一定要按照省委3號會議紀要、襄樊會議精神、鄂辦文[20*]47文件抓落實,鞏固第一批試點,辦好第二批試點。這個文件來之不易,盤活集體資產的政策有重大突破,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三中全會精神,請各地務必貫徹好、落實好。明年試點規模還要擴大,著力推行“分權不分產,發展不征地,營運不經營,分紅不分利”的檀溪模式。二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這次三中全會把農民合作組織提高到了解決生產與市場對接問題的主體地位,重視程度超過了龍頭企業,這是農民的福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怎么抓都不為過分。三是積極探討土地合作。有的地方在試,監利搞了一個,鐘祥也在搞。要積極、大膽地試,盡可能地規范。這三項工作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大問題——集體經濟法律主體和市場主體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盤散沙,就無法在市場經濟的大風浪中搏擊。
(二)著力提高產權的市場化程度。現在農村的產權是不完整的產權,沒有辦法流通。沒有流通就沒有效益,沒有效益誰都不愿意搞。總的想法是搭建一個平臺,開辟第二市場,讓農村的產權流動起來。具體來說,一個平臺就是鄂辦文[20*]47文件第16條講的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目前最急需建立平臺的是鄉鎮一級。今年,武漢等地已經搞了幾個試點,目前正在搞一個完整的試點,就是夷陵區黃花鄉,先從土地流轉上突破,然后向兩頭延伸,一頭是農民的產權,一頭是小國有產權。第二市場交易的核心還是土地用益物權,以及地上附著物及地下的資源。荊門搞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也是一種流通,可以說帶有方向性,要積極大膽推廣。明年要著力推廣“政府培育市場,市場引導流轉,流轉促進發展,發展維護民權”的汪集模式,在引導土地規范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上取得大的進展。
(三)著力提高管理制度化程度。制度建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村集體經濟的現代財務制度建設。這個要提上議事日程,農村集體資金、賬務“雙代管”要繼續全面推進,并豐富其內涵。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的財務制度,都是新事物,各地要創新實踐,在原來集體財務制度的基礎上,借鑒現代企業的財務制度,創造一套適用的新制度。現在的集體經濟組織也不能搞老一套,要與時俱進,首要任務是依據物權法摸清家底,就是我們所說的“三資”清理和“三資”管理,這在老的制度中沒有涉及,也要靠我們探索實踐,創造適用的財務制度。二是農民負擔的監督、考評、獎懲制度建設。這個問題春發同志已經講過,就不詳細說了。三是農村土地糾紛仲裁制度建設。我省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經驗,現在主要是推廣的問題,如夷陵的黃花鄉、武漢的蔡甸區等都有一整套的制度和做法,需要向全省推廣。有些地方反映仲裁人員不夠,請各地按照鄂辦文20*[8號]文件要求,與省局聯系,我們組織培訓,辦理資質認定。至于仲裁機構,先看這次起草的流轉文件代擬稿能定到什么程度,反正是一定要搞。明年準備采取試點的辦法一起抓,不光是在縣市一級建立仲裁機構,還要在鄉鎮一級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在村一級建立社區股份合作社,把縣、鄉、村幾級串起來,搞幾個成龍配套的試點。
四、搞好自身建設
一是機構。我們總的思路是:省整合、市穩定、縣理順、鄉合并。大家對省里機構問題意見很大,我們也在積極做工作,廳領導是支持的,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市州經管局只有二、三個人,有的還是科級單位,這很不適應形勢要求,自己要想辦法解決。縣市工作關系要理順,不要有門戶之見,合并與否都要從工作和職能出發,實行屬地管理、雙重指導。鄉鎮一級,經管站與財政所合并了的一定要真正合在一起,沒有合并和不愿意合并的,要尊重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決策。
二是經費。這最敏感的事情,我主張“兩眼向內,用好手段,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我們要獎勤罰懶,會做事的獎,不做事的罰。今年我們要采取一個辦法,即進行工作考評,工作成績突出的多補,工作不好的不補或少補。
三是行風。這個問題在三個片區會上我都強調了,按照農業廳黨組的要求,一把手必須抓行風。已列入行風評議對象的單位,要認真按程序搞好行風評議,要講實際效果,如果我們經管這塊評議結果排在二名以后,影響農業廳的整個行風評議成績,明年就要進行懲罰。沒有列入行風評議對象的單位,也要抓行風建設,努力營造一種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風氣。
以上講得對的,請大家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奮力開拓經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