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委組織部調研會議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這次全省黨委組織部調研工作會議,是在中央大力倡導求真務實作風的新形勢下召開的。通過這次會議,要肯定成績,總結經驗,明確方向,突出重點,使組織部門的調研工作再上新臺階。這對于推動創(chuàng)新、科學決策,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組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里,我想以《將調查研究進行到底》為題目,講三點意見。
一、為什么還要調查研究
第一,調查研究是傳家寶。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我們黨的主要領導人,都非常注重調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一生在理論著作方面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理論研究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社會深入調查基礎上的。從青年時期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就時刻與各種實際斗爭、與工人運動和社會革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十分重視在工人運動中調查研究,直到逝世的前夕,仍然同各國工人運動的革命家保持著廣泛的聯(lián)系。馬克思的許多著作都是根據(jù)親自體驗和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經過細心的研究寫成的。在《資本論》寫作的準備過程中,馬克思研究過1500多種書籍和檔案文件,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摘錄了大量的資料,寫了數(shù)十本的筆記。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百戰(zhàn)百勝、經久不衰,就因為它是從實踐的調查研究中產生,并被實踐所證明了的客觀真理。列寧在其一生中,調查研究也是他指導革命斗爭的主要實踐活動。無論是在早期反專制的斗爭中,還是在沙皇政府的監(jiān)獄里,無論是在國內領導工人農民運動,還是在僑居國外革命實踐中,他都十分重視并充分運用調查研究這一工具,從而構成了列寧繼承、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列寧主義的主要特征之一,這也是他成為無產階級偉大導師的重要條件。在調查研究方面,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是全黨的楷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斗時期,進行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井岡山作了寧岡、永新調查,后來又搞了興國調查、東塘調查,贛西南土地分配情況的調查,還有長岡鄉(xiāng)、才溪鄉(xiāng)的調查。1937年到延安后,把以上的調查匯編成了著名的《農村調查》,這是我國革命史上最早的調查研究的文獻。1941年,為這部著作重新寫了序言和跋。到1942年時,在黨內已基本形成了的調查研究思想。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游擊戰(zhàn)爭戰(zhàn)略調查研究,整頓黨風文風的調查。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進行了解放區(qū)減租減息方面的調查、土地革命政策的調查。建國初期,進行了合作化和社會主義高潮方面的調查研究。五六十年代,進行了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加快經濟建設的調查研究。在作《論十大關系》報告前,集中用43天,聽了30多個部門的匯報。這些意義重大的調查研究,對于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無不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這些調研活動僅僅是一生中極少的一部分,的一生可以稱作是調查研究的一生。在調查研究理論方面,的大量著作中就有集中體現(xiàn),《反對本本主義》、《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實踐論》、《矛盾論》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調查研究作了集中的、系統(tǒng)的論述,是對他自己和全黨調查研究工作的理論總結,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寶庫中是前所未有的。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也都極為重視調查研究,在行動上帶了好頭,在理論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所以,可以說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
第二,調查研究是方法論。對調查研究應作一些哲學上的思考。哲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本體論中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認識論中有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方法論中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這“三論”中,認識論認識的內容首先是世界本體問題,方法論首先也是認識和改造世界本體,而是否具有正確本體論的觀點,又直接取決于是否掌握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沒有正確認識事物的方法,就不可能對世界本體有正確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唯物論、可知論和方法論三位一體,統(tǒng)稱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共產黨的世界觀。在人的世界觀里,方法論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無論什么樣的世界觀,總是關于世界的某種理論的說明,對世界的某種看法。當人們拿著這個理論、看法去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它又是方法論。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對世界的基本觀點怎樣,觀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怎樣。調查研究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基本內容。調查研究首先是對世界物質性的承認,調查是對客觀世界的調查,不是虛無縹緲的想象,調查也是在物質世界中進行的,不是在夢幻中的遐想。因此,承認和進行調查研究是堅持唯物主義的表現(xiàn)。實踐是認識的主要來源,是認識的最高目的,是認識的最終歸屬。調查研究本身是實踐觀的反映,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就是堅持了實踐第一的觀點。調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認識和改造世界,這又是認識對實踐的指導。對客觀世界進行調查研究,就意味著相信世界是發(fā)展變化著的,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著的,否則,如果認為世界總是一成不變,事物之間沒有什么聯(lián)系,那就不必要進行調查研究了。總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就是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物的固有規(guī)律,就必然要求重視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對世界物質性的承認,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全面堅持,是對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必須重視調查研究。
第三,調查研究是基本功。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和他們的優(yōu)秀繼承者在調查研究上,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肩負著祖國強盛、民族復興偉大使命的中國共產黨,搞好調查研究是一條重要的執(zhí)政能力。對于每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者來說,要掌好權、施好政,調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本領。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所處的歷史方位,面對的客觀環(huán)境,遇到的矛盾問題,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可概括為三個字:一是大,我們的事業(yè)更大了,目標更大了,責任更大了;二是快,國內外形勢發(fā)展很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許多事情突如其來,讓人目不暇接、猝不及防;三是多,社會的經濟結構、人們的思維方式、公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城鄉(xiāng)居民選擇就業(yè)、獲取信息、表達意愿的渠道也呈多樣性。黨情、民情、國情、世情的大、快、多,擴大了事物發(fā)展的變量,增加了宏觀決策的難度,我們面臨的任務比以前更加寬廣和復雜了,決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都大大發(fā)展、豐富、深化了。如何以較少的人力和時間,連續(xù)不斷地、準確無誤地搜集并掌握豐富的材料,如何更加迅速有效地搜集、儲存和處理大量的社會經濟信息,使我們對國內外形勢和各種現(xiàn)象的研究更廣闊、更深入,對復雜龐大的客觀事物進行的判斷和決策更科學、更合理,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調查研究的興起和調查研究方法手段的現(xiàn)代化帶有歷史的必然性,這是適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緊迫需要的重要抉擇,是當代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高度發(fā)展的隨帶現(xiàn)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不深入調查研究,怎么能夠更自覺地把握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怎么能夠對比較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質量較高的、可供選擇的決策方案?怎么能夠全面、及時地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而確定切合實際的工作方針?怎么能夠清楚地把握人民群眾的脈搏,而使我們的所作所為得民心、順民意?要認識社會就必須向社會作調查,不然就無法確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共產黨要長期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離不開調查研究。人們的認識只能在實踐中產生,并在經常、反復的實踐中由淺入深地發(fā)展。曾說過,“無論什么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與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法子解決的”,“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都必須先有情況的了解,然后才會有好的處理”。把調查作為了解情況、認識世界的惟一方法,提出在調查的基礎上,“詳細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學地分析和綜合研究”,號召“一切實際工作者都必須向下作調查。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為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lián)系”。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人,對理想有衷情,對事業(yè)有真情,對工作有熱情,對創(chuàng)新有激情,對群眾有感情。只有設身處地、深入現(xiàn)場,才能有更多的感性、理性、悟性和靈性,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和辦法。調查研究,對許多同志的成長和成功、鍛煉和提高,都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每一個有志于獻身于黨、服務于民的人,有志于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的人,有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人,都應當苦練調查研究的基本功,在持之以恒的調查研究中錘煉思維品質、吸取思想營養(yǎng)、提高綜合能力。
二、如何搞好調查研究
如何搞好調查研究,前人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鑒。這里借《中庸》一書中的幾個字來講點看法。
一是“學”,即博學之。古人有由博反約之說,博就是廣博,約就是專精。其意思就是帶著某種問題去博覽群書,從群書中尋找啟發(fā)和論據(jù),以進行專精研究。博覽群書首先應當是學習基礎知識。對于我們搞調查研究來講,就是馬克思主義一般規(guī)律和專業(yè)基礎知識。然后是當代科學發(fā)現(xiàn)的新知識,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加強學習,掌握科學理論,掌握豐富知識,是搞好調查研究的前提。新加坡有家書店,提倡讀書的好處,在墻上這樣寫道:“書是書,輸是輸;有書不會輸,輸?shù)牟粫菚惠斄艘J輸,不要怪書;看書不會輸,不看書就會輸;怕輸?shù)娜丝匆娙思铱磿部磿磿娜讼矚g別人看書;無書不怕輸也會輸;無書又怕輸肯定輸了又輸”。這個很辨證,講了讀書與輸贏的關系。現(xiàn)在我們黨和國家正在提倡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搞研究工作的同志要出精神產品,更要帶頭多讀書。學習要善于統(tǒng)籌時間,利用好“邊角余料”,就能積少成多。讀書不僅要讀“有字書”,還要讀“無字書”,多向同事、群眾和生活學習。按照朱熹的解釋,“博學之”就包涵著這方面的內容,“今也須如僧家行腳,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之興亡治亂得失之跡,這道理方見得周遍”。他反復強調多“于見聞上做功夫”。朱熹關于海陸變遷的學說,就是建立在“常見高山有螺蚌殼”和“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的觀察事實基礎之上的。觀察是認識的基礎,儒家一貫有這樣的看法。明末有個方以智說:“物有其固,實考究之。”他的“實考”不僅包括文字考證,還包括實地考察和實驗。他用笛子的管與琴的弦相應,進一步證明了聲音共振現(xiàn)象的普遍性,王船山稱贊這是一種“誠學、思兼致之實功”。
二是“問”,即審問之。古代王充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習更重要的是問,只有會提問題,才會做學問。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1900年,希爾伯特在巴黎世界數(shù)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尚待解決的難題,帶動了20世紀數(shù)學的發(fā)展,其中有些難題,至今也沒有完全解決,仍然是數(shù)學界關注的焦點。陳景潤搞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這23個問題中第8個問題的一部分,可見所提問題多有遠見。茅以升有個獨特的教學方法,每堂課的前10分鐘,指定一個學生就上次學習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如果你提不出來,就要下一個學生提,然后你來回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好,甚至連老師當場也不能回答,那么就給這個學生滿分。這個辦法實施以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學業(yè)大進。教育學家陶行知觀摩以后,大感興趣,認為是“教學上的革命”。朱熹曾經描述人們的認識過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調查研究就是帶著問題去調查,能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個很重要的基本功。
三是“思”,即慎思之。朱熹在解釋《中庸》的時候說:“學也,問也,得于外者也,若專持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驗其實,則察之不精,信之不篤,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所以精之……知其為何事何物也。”就是說,由感觀得來的知識,必須經過大腦思索、邏輯推理,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得出可靠的結論。這也是強調認識過程第二階段的重要性。如何思考推理呢?孔子的“舉一反三”和“一以貫之”,既包含了歸納和演繹,又包含了類比和聯(lián)想,是一種很好的思想方法。所謂“言約而用博”、“問一類而以萬事達”和“類以合類”,正是孔子“舉一反三”和“聞一知十”的意思。這被稱為道術,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方法”。能不能掌握這個方法,是學問能不能長進的關鍵。孔子的方法,在數(shù)學領域也得到了運用,奠定了中國古代數(shù)學的基礎。孔子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叩其兩端而竭焉”,也就是利用對同一問題的各種對立觀點和各種事物的極端狀態(tài),將其中的矛盾進行分析,以求得正確的了解。這種辯證邏輯,對漢字的構詞和研究工作有極深遠的影響,如漢詞中的“冷熱”、“大小”、“東西”、“遠近”等,現(xiàn)代科學中,這種抓兩頭的方法也常用,如物理學中高溫、低溫,高能、低能,天文學中的超高密、超稀薄等,都是重點研究的對象。
四是“辯”,即明辯之。朱熹說:“思之慎,則精而不雜,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辯;辯之明,則斷而不差,故能無所疑惑而見于行”。這就是說,經過慎思得出的認識還要經過明辯而檢驗。檢驗后如果是正確的,那就不必再猶豫,可以付諸實施了。如何檢驗,《中庸》和朱熹都沒有說,但墨子提了一個標準。《墨子•非命(上)》說,“言必有三表”。任何一個理論,一要有歷史事實作根據(jù),二要符合大家的感性知識,三要于國于民有利。我們講明辯,就是要按一定的科學原理、歷史事實、技術手段、價值取向,對獲得的認識進行“兩由兩去”的加工,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其認識更加接近真理。古代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體現(xiàn)了認識論的觀點。我們認識事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現(xiàn)象階段,是經驗性、技術性的階段,故“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分析、推理、歸納、演繹,認識上升到第二階段,也就是把握對現(xiàn)象的本質階段,從而對山和水的認識有了不同的飛躍,從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通過對感性認識的理性處理,去掉了歪曲本質的現(xiàn)象,留下了反映本質的現(xiàn)象,認識更深刻、更寬廣,此時便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了。搞調查研究也要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第一境界,進入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第二境界,最后領悟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第三境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深入地調查研究,認真地分析思考,精細地加工制作。
五是“行”,即篤行之。朱熹有句名言:“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荀子也強調,行為知的目的,知對行有指導作用。“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程頤主張“知先行后”,但認為“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些都是古代哲學家對知行關系的很好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運用這些知識能動的去改造世界。認識的能動性不但表現(xiàn)在從感性到理性的能動飛躍,更重要的還表現(xiàn)于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在知和行的關系上,認為行更重要,他說,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沒有意義。調研工作講篤行,有這樣幾層意思:一是要通過實踐才能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以及價值大小;二是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研究出來的東西要有針對性,要有可操作性,結果要可考量;三是要帶頭去宣傳和踐行我們提出的理念,用行來證明知的正確性。歐洲歷史上像布魯諾、伽俐略、開普勒等都是篤行的榜樣,推翻地球中心說,掀起歐洲思想革命,全靠這幾位奮不顧身的實行家。中國古代的張衡、祖沖之也都體現(xiàn)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獻身求實的精神。搞調查研究,不能只是寫篇文章就完事,一種思想、一種理念、一種方案,要組織實驗,要用實踐來檢驗其可行性,要帶頭踐行所提出的思想觀念,帶頭去宣傳所提出的主張。
任何傳統(tǒng)都有精華和糟粕兩個方面,《中庸》提出的學、問、思、辯、行的治學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作為一種哲學方法,它只是告訴我們一些原則,至于如何具體運用,還要靠我們的聰明才智。
三、怎樣提高調研水平
1、要把握原則。搞好調查研究,要堅持正確的原則。一是實事求是。提出的這四個字夠我們用一輩子,這是調查研究的生命線。講得很清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去調查研究。最近同志講求真務實,講“四求四務”,也是這個意思。不實事求是就是否定實踐,不實事求是就是違背規(guī)律,不實事求是就喪失了調查研究的本來面目、本來目的,或者是嘩眾取寵,或者是別有用心。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堅持這個原則,做到實事求是。二是群眾路線。群眾是實踐的主體,離開群眾就無從調查研究。我們要廣泛聽取意見,將群眾分散的、不完整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變成群眾的行動,這是黨的工作領導方法。群眾路線也是調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三是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和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是個系統(tǒng),矛盾具有特殊性,要調查了解整個事物的規(guī)律性,就要了解事物的總體;但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點,反映在實際工作中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xiàn)在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像計劃經濟時代,只要調查一個村子,面上的問題就基本清楚了。中國也好,湖南也好,各個地方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不一樣,處理事情就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四是抓住本質。調查研究的對象當中如果有很多矛盾,一定要抓住主要的。不這樣考慮問題,勢必亂抓一氣、手忙腳亂,甚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當然在看本質、抓主流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非本質和非主流的問題。就好比牽牛要牽鼻子,但如果牛的腿斷了,無論再怎么牽,把鼻子拉斷了也不能走。這就是主要問題與次要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調查研究中要看主流、看本質。中國社會始終是前進的,把社會說得一團漆黑是沒有根據(jù)的;但如果忽略存在的問題,忽略弱勢群體,也是不對的。要集中精力抓大事,發(fā)展是第一要務,非急之務,可以擺一擺。但不能單打一、見物不見人,其它問題不解決也會影響經濟,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要處理好。在調查研究中觀察問題、研究問題,也需要堅持這樣的辯證思維。
2、要正確選題。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是認識的兩個過程。要按照普遍聯(lián)系的全局觀點和認識事物的正常秩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廣博綜合研究和專精分析研究結合好。由個別事物的分析研究發(fā)展到諸多事物的綜合研究,不僅是人類認識真理的正常秩序,也是研究人員成長提高的正常秩序。越是研究較多事物和較長歷史的課題,越是需要較多方面的基本訓練和基本技能;越是探索普遍意義較為廣泛、概括層次較高的一般規(guī)律,越是需要熟練地駕馭資料和理性思維的能力。研究大的問題,對人的知識積累、駕馭能力要求更高,得由量到質,一步一步地來。同時要大處著眼,善于從全局中、從聯(lián)系中掌握事實,研究的問題才有全局意義、普遍意義。選擇確定研究題目,既可以挑選個別事物的單一過程,也可以對特殊系統(tǒng)進行綜合性的研究。題目可大可小,不要貪大。要處理好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關系,上面下達的課題該承擔的要承擔,但更多的精力要集中到為本地實際服務上,增強針對性、操作性。這樣,我們的價值就實現(xiàn)得更好一些。處理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大題目與小題目之間的關系,就是調查研究中的廣博與專精的關系,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廣博綜合研究需要在專精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去建立、充實和深入,而專精分析研究要在廣博綜合研究的指導下,才能全面、開闊和提高。梁啟超說,大概一人功力,以十分之七八作專精的功夫,以十分之二三作涉獵的功夫。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根據(jù)需要和可能,根據(jù)力量和能力來確定選題,立足實際,突出重點,大小結合,更好地為實際工作服務。有的大題目,可以多兵團作戰(zhàn),可與系統(tǒng)外單位聯(lián)合起來進行。
3、要勇于創(chuàng)新。調查研究工作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獲取信息的方法正在經歷由原始的肉眼觀察向借助各種儀器觀察、由單純的直接觀察向各種控制實驗觀察、由地面觀察向空間和地下觀察、由直接實驗向計算機模擬實驗、由物理模擬向數(shù)字模擬轉變的過程。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正在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相互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使得跨部門、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成為可能。特別是我們在經濟全球化、在經濟與文化暫時落后和相對不平衡的情況下謀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任務之繁重,面對的問題之復雜,是過去任何時候都不能比擬的。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正確的決策不僅要依靠個人的知識、經驗、才干、魄力,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學、民主的機制,依靠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現(xiàn)代領導的活動、思路、想法等,不能只靠個人的獨謀,要靠集體,靠大家出思想、出理念、出方法、出政策建議。在這方面,研究室要多承擔責任。這就是由個體決策向集體決策、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變的過程。研究室不能光給領導寫稿子,作領導的寫作班子;更重要的是當好領導的參謀機構、宣傳機構、研究機構。當然,給領導寫稿子也是一個方面,本身也是一個參謀的過程。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必要的。但今后的職能更要轉到多出思想、多出調研成果上來,為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服務,不能只是為領導的個人需要服務。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按照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要求,努力用新的觀念、思路,用先進的工具、手段武裝起來,把宏觀與微觀、靜態(tài)與動態(tài)、定性與定量、國內與國外、政治與經濟、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的研究結合好,力求調查研究的問題富有深度,謀劃提出的對策富有新意。在研究力量上,要善于整合資源,充分調動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和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自身力量與外部力量的積極性,合理分工,加強合作,走向共和。研究室一般只有兩三個人,確實很辛苦,要多搞策劃,多搞牽頭,多搞組織,把黨和國家政治的、精神的、物質的各種資源充分調動起來,為我所用,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4、要堅持真理。不斷地探索科學,勇敢地堅持真理,不隨人俯仰,不任人方圓,不唯上,不唯書,這是古往今來許多知識分子的寶貴品質。這種品質,難免招致鋒芒畢露之議,惹出清高孤傲之譏,甚至招來殺身之禍。但是,他們仍然恪守不移。堅持真理,剛正不阿,是要冒風險的。但正直史官的浩然正氣,許多專制帝王也畏懼三分。我們今天的民主程度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現(xiàn)在言論越來越自由,環(huán)境越來越寬松。但是由于封建專制的頑固性,有的時候、有的單位的“小氣候”不見得都好,講真話也還有難處。但可以肯定,情況會越來越好,而且大家都敢于直言,說假話的市場就小了。不唯上、不唯書,應當成為我們的座佑銘。不唯上,當然不是反對領導,而是不看長官的臉色決定科研問題的是非;不唯書,當然不是反對馬列,而是不把經典作家的話當作教條。魯迅說,從來如此,就對嗎?現(xiàn)在很多事情都是從來這樣的,但是不是都合理呢?有些觀點、有些做法歷史很久,流傳很廣,普遍接受,成為慣例。如果是出于權威學者之口,束縛就更大了。調查研究,本質上是創(chuàng)新的工作,要保持客觀的、冷靜的頭腦,不被世俗流行的觀點和自己的先天之見所蔽,不能只收集那些有利于現(xiàn)有成見的東西,而對改變現(xiàn)有成見的東西視而不見。在組織部系統(tǒng),受計劃經濟、受“左”的影響不淺,有很多事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現(xiàn)在要改變確實要冒風險。組織工作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搞亂了也不行。既要保持它的嚴肅性、連續(xù)性,又要有突破。研究室系統(tǒng),高素質的人才不少,許多同志有思想火花,有研究能力,希望你們解放思想,勇于開拓,勤于思考,提出好的建議,多出一些好的調研成果。
5、要嚴謹慎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奮斗了終生。他們?yōu)榱苏撟C偉大事業(yè)的必然性、必勝性,在理論研究上,也奮斗了終生。馬克思是抱著這樣的追求來進行理論研究的,他認為即使自己所完成的最好的著作,對工人階級來說也還是不夠好的,如果對工人階級提供的不是最好的東西,那就是犯罪。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境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理論研究上,全力進行艱苦的勞動,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馬克思很注意分階段地對資料進行整理、消化、分析、總結,清理自己的思想,并且動筆寫下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人的思維活動是無形的,把無形的思維變?yōu)橛行蔚奈淖钟涗洠蜁兄诜磸屯魄茫鴮懽鞅旧硎且环N強迫自己進行深入、全面、細致、周密、邏輯思考的絕好手段。為什么要提倡領導干部自己動手寫東西?一個人學習,學進去是一種境界,講出來是另外一種境界,寫下來是第三種境界。所以強調,領導干部要親自動手,多寫東西。寫了以后可以使思想更嚴密、思維更成熟。通常人們在學習思考中若明若暗、似懂非懂的地方,經過邏輯思考就會清楚地暴露出來;在客觀事實的掌握上,似是而非、粗枝大葉的某些印象,經過一番邏輯思考就會得到澄清;而自己對問題的零星看法,哪些只是無根據(jù)的暇想,哪些是可能成為抓到關鍵、值得研究的苗頭,也會因通過邏輯思維而明朗化、系統(tǒng)化;在材料的取舍上,哪些有較高的價值,哪些是廢料,哪些還要補充,哪些該適可而止,通過邏輯思考,就會及時地更好地得到檢驗、補充或修正。宋朝有個副丞相,講到做官的“四字訣”,胡適認為拿來做學問也是有益的,即勤、謹、和、緩。“勤”就是不偷懶、下苦功。“謹”就是不茍且、不潦草。孔子說的“執(zhí)事敬”是這個意思。胡適有句話叫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是這個意思。“和”就是虛心,不固執(zhí)、不武斷、不動火氣。赫胥黎說,科學好像教訓我們,你最好站在事實的面前,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要拋棄一切先入的成見,要謙虛地跟著事實走,不管它帶你到危險的境地去。“緩”就是不著急,不輕易下結論,不輕易去發(fā)表。凡是證據(jù)不足、自己不滿意的東西,都可以冷一冷、擱一擱。達爾文的進化論放了20年才發(fā)表,這是緩的一個典型。我們要把嚴謹慎密的作風運用到調查研究中來,努力使研究的成果更具真知灼見,更能夠經得起時間和群眾的檢驗。
6、要端正文風。有豐富的內容,還應該有鮮明的文風。中國的文風,《紅樓夢》是一個高峰,魯迅時期又是一個高峰,到了是最完美的時候。要求講話、寫文章要有三性,即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現(xiàn)在準確性沒有什么問題,講話、文章內容都差不多,都是“絕對真理”。在聽匯報中就講到文風問題。他講,有什么辦法不讓人忘記?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舉實例,關鍵要使人懂。長一點沒關系,關鍵是要有內容。光有標題、口號,沒有具體形象,作品就沒有生命力。聽枯躁的匯報,比坐牢還難受,思維被牽著鼻子走。在文風上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現(xiàn)在的文風,仍然存在批評的現(xiàn)象,甚至有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八股文”多,“大鍋話”多。巴金在隨想錄中講,他經常聽到“為革命學習外語”的宣傳,學外語不去記單詞、作練習、學文法、念課文,卻念念不忘革命,那一定是學不好外語的。從事革命工作的人不一定要為革命吃飯,為革命睡眠,吃飯就是吃飯,睡眠就是睡眠,難道不掛上革命的牌子,就會損壞革命者的崇高品質嗎?他講的是“”中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也有一種現(xiàn)象,什么都要與流行的口號掛上鉤。有的口號是很神圣的,不能庸俗化。“三個代表”等,不能當作口號和標簽一喊、一貼就完事了。調查研究,要盡量講新話,講有個性的東西。紀曉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四庫全書》的主編,學識很廣,對學生要求也很嚴。有一次學生寫了作業(yè)拿去給他批,他就寫了兩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學生不懂得是什么意思。紀曉嵐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講什么;愈飛愈高遠離主題。批評弟子的文章不知道說了些什么。還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給紀曉嵐批,他寫了三個字:“放狗屁”。學生感到委曲,紀曉嵐說這還算好的,是“放狗屁”,次一等的是“狗放屁”,再次等的是“放屁狗”。他雖然學識淵博,但有個特點,只編書,不寫書。他的觀點是,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了,現(xiàn)在如果著書還超不過古人的范圍,又何必再去多著書呢?我們要講,就講新話。歷史上很多偉人包括的著作中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現(xiàn)在談起來都很新鮮,很有針對性,語言也很活、很美。建國以來出現(xiàn)過不少好的調研報告,很有影響力。要深入調查,潛心研究,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一流。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時間一長,就變成了垃圾。有深度、有新意、有美感的東西,才能更有穿透力、震憾力、解放力。好的調研成果,也要有好的表現(xiàn)形式。還有一個成果的運用問題,大家辛勤勞動搞出來的東西,就要讓它發(fā)揮作用,及時報送有關部門和領導,借助媒體進行傳播,內部刊物要刊用。《湘組研究》使命光榮,一定要精心策劃,辦成有權威性、有信息量、有指導性的刊物,多出思路、多出精品、多出點子、多出人才。各級研究室都有刊物,要把它作為窗口,作為平臺,交流經驗,傳遞信息,培養(yǎng)人才,激活思維。
7、要熱愛本職。在研究室履職,從事調查研究工作,啃書本、爬格子很辛苦、很傷人。但有弊也有利。雖然收入低一點,但是精神很富有;雖然權力少一點,但是知識很富集。權力大不一定是好事,看起來很風光,但是風險也很大。袁克文曾經變化引用蘇東坡的名句“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來勸袁世凱,高處很危險,不要去稱帝。曾國藩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寫詩,“人間隨處有乘除,萬事浮云過太虛”,告誡他不要輕信別人、輕舉妄動。因為當時曾家率領的湘軍占領了大半個中國,有人勸其進兵北京,把天下拿過來。人生處處有佳景,但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要淡忘名利。這些都很有人生哲理。從事文字工作、調研工作,對自己的成長大有益處,實際上也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談到研究工作時說:“這個領域無限廣闊,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有志于從事研究工作的同志,或者服從組織需要從事研究工作的同志,應該增強使命感、光榮感和責任感,更加熱愛本職工作,更加傾心盡力、執(zhí)著追求。盛夏之后是金秋。只要辛勤耕耘,就一定會有更多的作為和建樹。當然,大興調查研究,不光是研究部門的事,需要黨委、政府、組織部門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改善相關的條件和待遇,尤其是領導同志要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調查研究,帶頭調查研究。領導的喜好和追求,對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的風氣改變很重要。唐代為什么詩興旺,有一個原因是唐太宗喜歡詩,也寫得好。明代的對聯(lián)很發(fā)達,與朱元璋喜歡對聯(lián)有關系。領導如果重調研,下面就會跟著來。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領導同志是不錯的,愛讀書、愛寫作的也不少,有的還親自調研親自寫報告。高明的領導都是愛學習的領導,睿智的領導都是重研究的領導。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同志能夠這樣做,把風氣搞正。領導同志帶頭搞調研,親自寫文章,就會更體諒研究工作、文字工作者的苦衷,就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支持,為他們了解全局、更新知識、開闊眼界、施展抱負提供舞臺,創(chuàng)造條件。
讓我們共同努力,將調查研究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