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書記新農村建設培訓班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使農村黨支部書記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增強新農村建設的本領,縣委組織部于4月份舉辦了兩期農村黨支部書記新農村建設專題培訓班,培訓對象為近三年來未參加縣委組織部集中培訓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兩期共計106人。培訓采取直接組織學員赴山東濰坊市委黨校集中辦班培訓的方式進行。在濰坊市委黨校,聽取了有關人員關于“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大力培植和發展農字號龍頭企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的課程講授,之后組織全體學員到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典型壽光市三元朱村和安丘市前儒林村進行了參觀學習。參觀考察中,學員們深切感受到了齊魯大地上火熱的創業激情和濃厚的發展氛圍,特別是他們的膽識氣魄,驚人的發展速度,驕人的發展業績,令每一個參加考察的同志為之折服。通過學習培訓和參觀考察,學員們也看到了差距,看到了不足,增加了壓力,學到了經驗,開闊了視野,同時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
一、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是發展的前提
通過學習考察,學員們突出感到參觀地經濟發展上的領先,根本的是源于思想觀念的領先。他們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沒有任何約束和框子。我們要奮力趕超、跨越發展,首要的是打開思想這個“開關”,沖出觀念這個“牢籠”,打破制約發展的“瓶頸”。要通過解放思想,使廣大干部群眾換思想、洗腦子,以敢為人先的勇氣,以敢闖敢為的膽氣,以傾心為事業的豪氣,叫響發展的主旋律。三元朱村剛一開始發展蔬菜產業時,絕大多數群眾也想不通,說支書王樂義瞎折騰,但正是在王樂義的執著帶動下,群眾才慢慢地轉變了思想。前儒林村1990年就被全國糧食豐產驗收組譽為“江北糧食高產第一村”,但后來他們沒有抱著糧食高產村的“金招牌”不放,而是“種地圍著市場轉,什么值錢種什么”,及時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地里由碧綠的莊稼變成了雪白的大棚,畝收入由過去的幾千元變成了幾萬元。他們的思想解放,還體現在不斷突破自我,不安于現狀上。三元朱村所在的壽光市是舉世聞名的“菜鄉”。在許多人看來,他們靠蔬菜這“一招鮮”就可以“吃遍天”,但他們在做蔬菜文章的同時,又謀劃了“二產強市”的發展思路,形成了造紙包裝、紡織服裝、原料化工等六大支柱產業,培植了晨鳴造紙、巨能電力、富康制藥等一批龍頭企業。工業的發展又積極反哺農業,無公害蔬菜發展到60萬畝,73種農產品獲國家無公害產品標志,成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國家在這里舉行蔬菜博覽會,北大在此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在座談時,龍王李鄉吳二村支部書記寧金升說:“我們村和這幾個村的條件差不多,在發展思路上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就差在我們的思想不是那么解放,不敢闖不敢冒,他們想到的,我們想到了,但是他們做到的,我們卻沒有做到或做的不好,我們要借鑒他們成功的經驗,爭取能有較大的發展”。
二、依托資源,發展特色是發展的重要手段
從考察點產業發展的經驗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經濟要發展壯大,必須有產業作支撐,而在產業的選擇上,又必須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發揮資源優勢,創建特色品牌,然后前后拉長產業鏈,發展產業集群,從而增強競爭力。三元朱村在發展蔬菜產業成功后,又在延長產業鏈條上大做文章,成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服務站,為社會提供優質大棚物資、技術培訓、人才輸出等服務。為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投資300萬元與中國哈慈五行針集團建立了保健綠色蔬菜基地,投資1300萬元建立了蔬菜加工廠,加工蔬菜保鮮、速凍、蔬菜汁等。前儒林村結合本村實際,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出口,先后發展起了萬鑫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紅太陽食品加工廠等4處農副產品加工出口龍頭企業,現有固定資產1200萬元,職工720人,年生產加工能力達2萬噸,主要加工出口保鮮大姜、大蔥、里芋、胡蘿卜等無公害蔬菜產品。三元朱村所在的壽光市根據當地農業資源分布特點和農民傳統的種植習慣,利用壽光設施農業發達的優勢,突出抓好大棚菜、大田菜和出口創匯蔬菜生產,形成了萬畝辣椒、萬畝西紅柿、萬畝香瓜、萬畝韭菜等十幾個成方連片的蔬菜基地,使蔬菜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大單鎮穆莊村黨支部書記馬全勝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村里有許多棗樹,但是多年來只是簡單地向外批發鮮棗,沒有考慮深加工等方面的內容,許多該我們自己賺的錢被人家賺走了,今后要在延長產業鏈條方面好好做文章。”
三、建設一個好班子,建立一支好隊伍是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個村的發展,關鍵在于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和一批敢闖、敢干的的黨員隊伍,從所參觀的三元朱村、前儒林村進一步印證了這些道理。在三元朱村,學員們親自感受到了人家創業的艱辛。王樂義在一九七八年就立下了要改變三元朱村貧困落后面貌的壯志,為了學習培育大棚蔬菜方法,他親自南下北上,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遼寧學到方法,然后回家埋頭苦干,并帶領著17名黨員干部擔著風險搞試驗,在全國建立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為規模發展起到了“星星之火”之功效,為廣大農民開創了一條致富路,后來被命名的“樂義牌”蔬菜運銷西歐、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村黨支部相繼獲得“中國特色經濟村”、“全國科普先進村”等榮譽稱號,總書記曾親自來到三元朱村視察。前儒林村也是在原黨支部書記劉相周的示范帶動下,從1987年起大搞玉米、小麥高產攻關試驗,創下了糧食畝產1688公斤的當時長江以北地區糧食畝產最高記錄,贏得了“江北糧食高產第一村”的美名,后來又是劉相周和13名黨員率先在自家地里種日本大蔥、大蒜等經濟作物,完成了全村的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