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委會上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位委員、同志們:
今天的會議議程已進行完畢。下面,我就如何發揮全委會成員的作用,推動兩個決定落實,講四個方面的意見,與同志們共勉:
客觀分析縣情,準確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時作出決策,完善發展思路,是縣委履行職責,實現科學執政的基礎。在十三次黨代會上,縣委站在新的起點上,提出了翻番升位這個未來五年發展的奮斗目標,十三屆二次全委會上我們制定了治慢工程這個保障發展的抓手,這次全委會上我們又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了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和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兩個重大決定,這既是對發展思路的繼承和完善,又是縣委實現領導意圖,改進領導方法的重要措施,必將對全縣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出臺兩個決定的基本考慮
對于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決定,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首先從政治的角度看,民生問題其實是一級黨委、政府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政績觀、堅持什么樣的執政理念的問題。總理在無錫考察時,曾語重心長地說過這樣一番話:“說我們的干部日理萬機,萬機是什么?萬機就是百姓的生活。我們每天從早忙到晚,圖的就是百姓有個幸福美滿的生活?!笨偫磉@段看似平常的話,導向鮮明,就是把關注民生擺到了干部履職盡責的突出位置,把能否解決好民生問題當作檢驗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進一步彰顯出民生問題的政治高度。可以說,民生為本的執政理念,現在已經滲透到了施政決策的各個層面。從中央看,先是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決策,緊接著又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省上在以前“三抓”的基礎上,在十一次黨代會上又將“和諧抓民生”納入了決策體系;市上也提出了構建和諧之市的戰略目標。因此,我們每一個常委、委員都要從貫徹中央省市委的重大決策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出臺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決定的重要意義。其次,從發展的角度看,目前,*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夯實基礎、重點突破、主攻難點、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保持好當前發展的良好態勢和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實現翻番升位目標,是我們肩負的重要歷史責任。但隨著移民的大量遷入,困難人口的增加,就業、保障、增收等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并有進一步擴大的態勢,已經成為制約和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被動應付還是主動解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抉擇。如果我們被動應付,有可能放大群眾的不滿情緒,甚至激發新的矛盾和問題。遇著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逆著行,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堅決不可取的。出臺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決定,既是我們主動出擊,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的戰術,又是我們為實現翻番升位這一戰略目標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對于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應該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自上世紀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發生了一場深刻、劇烈的變化,傳統的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為特征的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落后于高知識含量和高技術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速度,經濟形態開始從工業經濟向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變,資本積累正在從傳統的物質資本積累模式向人力資本積累模式轉變,人力資源投入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經濟增長戰略正在從政府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人才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決定因素的時代。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德魯克所言:人力資源已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知識已成為最主要的工業,這個工業開始為經濟提供生產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資源。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在加快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但這種競爭,不再是單純物質能源的占有,而是人才的掠奪和儲備,是人才資源整體素質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資源優勢,也就擁有了經濟競爭優勢。美國經濟之所以長期處于霸主地位,傲視群雄,是基于對世界范圍內高科技人才的“掠奪”和占有,始終保持全世界人才資源積聚的強國和教育最發達國家的地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之所以能夠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并長期處于領跑位置,就是因為上世紀80至90年代,就率先實施了人才開發戰略,營造了人才資源的高地,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人才聚集效應。作為*來講,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農村產生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資源,急需轉入城市和工業領域就業。而且近幾年由于我們抓項目建設的效應正逐步顯現,我們的工業已經為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足夠多的就業崗位。但由于我們農村勞動力資源素質低,無法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造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出去,工業項目又招不到人的尷尬局面。我看現在不光是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問題,在農業科技以及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發展領域,也突出存在專業技術素質不能勝任崗位要求的問題,甚至我們的公務員隊伍中也普遍存在抓經濟的不懂經濟理論、管工業的不懂工業知識等問題,這正是我們開發人力資源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且從長遠發展來看,勞動力素質不僅影響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提升和思想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決定著一個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也就是市場競爭實力。在這個知識決定命運、科技決定勝敗的時代,如果我們不重視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在區域競爭中就會始終受制于人,落后一步,實現翻番升位目標、構建和諧新*的宏偉藍圖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第二、從和諧發展的高度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生問題已經突破了解決困難群體“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基本范疇,不斷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成為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我認為,解決民生問題,應當從目前群眾最為關注、最為關心的熱點入手,解決好群眾最為迫切的增收、就業、教育、保障、就醫、穩定六大現實問題,真正使全縣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1、增收是民生之福。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經濟增長是為了百姓幸福,社會和諧更是為了百姓幸福。如今,*已成為全市名副其實的“移民大縣”,困難群眾多、就業渠道窄、社會壓力大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民生問題直接關系到全縣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而要從根子上解決民生這一基本問題,關鍵是增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袋面粉、幾件衣服、兩三百塊錢雖然可以使困難群體暫時渡過難關,但那只是杯水車薪,不足以幫助他們真正實現脫貧。只有生產發展上去了,收入增加了,群眾的生活困難問題才會迎刃而解。我們要以農民增收為重點,加快發展勞務經濟,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實施“1881”畜牧業養殖工程,下功夫培育高收入田,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協會的作用,以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2、就業是民生之本。“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吃飯更重要的問題,許多事情可以講百分之幾,惟獨吃飯問題是百分之百。吃飯問題,說到底就是個就業的問題。堅持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就業為本,我們寧可費更大的心思、花更大的心血、下更大的功夫,也要解決好民眾的就業問題,這是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根基。要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第三產業包括社區服務業的扶持力度,通過繁榮這些領域來增加就業崗位;對“零就業家庭”要給予更多的就業援助,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保證其最基本的生活。堅持以創業促進就業,努力創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就業環境,維護好勞動力市場秩序,為創業者提供更加高效優質的服務,激勵更多的民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堅持以經濟增長拉動就業,以深化改革激活就業,建立健全各項擴大就業的配套機制,廣開就業“綠色通道”,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的良性互動。
3、教育是民生之基?!笆陿淠?,百年樹人”。從大處看,教育關乎一個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從小處看,子女受教育的程度,關乎一個家庭的興衰和貧富。教育要從孩子抓起,一定要保證每一名適齡兒童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目前,我縣近65%的移民群眾屬于文盲或半文盲,如果我們不加強教育,不從基礎抓起,不久的將來就會生成新一代的文盲群體,這對*的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我們必須加快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好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
4、社保是民生之依。常言說: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體察疾苦,我們執政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最困難的弱勢群體安排好。城鄉群眾生活困難,是一個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問題,穩住群眾、穩住人心、穩住全局的關鍵是要穩住最困難的那部分人。在就業、教育和社保三大民生問題上,就業和教育屬于主動性政策,以鼓勵和激勵人們創造財富為根本;社保則屬于被動性政策,以降低民眾的風險和保護基本人權為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保障就是保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后一道防線”,或者說是“安全網”和“減壓器”。近幾年,我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于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和水平還不高,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發展還不平衡,致使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有一部分群眾,特別是移民群眾的生活還處在貧困線以下。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直接關系到今后*發展穩定的大局。要完善和健全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障機制,大力開發廉租房,解決好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加強對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確保弱勢群體的生活底線,使全縣人民群眾都能夠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衣食無憂。
5、就醫是民生之急。老百姓常說:生活就圖個平平安安、無病無災。健康是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了健康,財富等其它一切就會顯得毫無意義。客觀分析*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我認為,可以用這樣四句話來概括,就是:整體醫療條件明顯改善,但移民鄉鎮的醫療設施條件還十分簡陋;看病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看病貴、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醫療救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群眾的健康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不斷完善,但處理突發性醫療事件的能力還不強。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加大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切實改善就醫環境和條件,提高醫療救治和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需求。
6、穩定是民生之盾。古人說:“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國泰民安,安居樂業,歷來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群眾就會失去安全感,如果整天心神不定,誰還有心思去干事。所以,穩定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最厚實的盾牌。當前,我縣總體上是團結穩定的,但由于發展中一些經濟利益的摩擦和思想觀念的碰撞,還存在許多影響穩定大局的不安定、不和諧因素。我們要始終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矛盾糾紛預警分析和調解機制,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特別是加大對“兩搶一盜”治安突出問題的打擊力度,增強群眾的安全感。要組織開展好“萬名干部下基層排查調處矛盾糾紛”活動,集中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多做理順情緒、穩定人心的工作,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第三、從持續發展的高度加快人力資源開發
俗話說,“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我們要把人才當作產業來經營,把人才資源當作資本來運作,打造人才資源高地,為翻番升位目標的實現及和諧新*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正確認識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關系。人力資源與人才資源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從字面來看,“人力”是一個量的概念,即:勞動力數量?!叭瞬拧笔且粋€素質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才能、才干和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內在的東西。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力資源指一定區域內具有智力勞動能力和體力勞動能力的人口的數量,人才資源是指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多科學知識、較強勞動技能,在價值創造過程中起關鍵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可以看出,人才資源是人力資源的一部分,即優質的人力資源,它的形成是以發掘、培養、發展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活動和過程來實現的;人力資源是人才資源形成的基礎,人才資源是人力資源開發所要實現的目標;人力資源反映的是勞動力資源的數量、或者是存量,而人才資源是以一定區域內勞動力的知識層次、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來衡量的?,F實生活中也確實如此:提到人力大家過多考慮的是數量,而提到人才大家會更多地考慮其技術水平。如果要人力,需要保證充足的數量。如果要人才,我們都想要最好的,技術越先進越好,人越能干越好。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力資源是未經開發的資源,人才資源是投入成本、培養增值了的資源。目前,我縣的人力資源單純從數量上看,是比較豐富的,占到總人口的60%;但從素質方面來看,人才不足一萬,比例還達不到15%,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開發人力資源,就是要解決人力資源豐富,而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
從人力資源特性來看,與其它物質資源相比,人力資源是一種最具活力和最具潛力的“活”資源、有生命的資源,在經濟和社會管理中起著主導作用和處于中心地位,能發起、使用、操縱、控制其它資源,使其它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開發、配置和利用,也是唯一具有能動性和創造力的資源,是資源的人格化表現。
2、以教育為基,夯實人才資源形成的基礎。人力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必須經過投資和開發。人力資源的開發,就是對人從幼兒開始,教育培養到成年后的使用、調配,并繼續教育管理到老年退休后發揮余熱等整體性、綜合性、全面性的行為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開發、投資和積淀的過程。在這整個過程中最主要的行為過程就是教育,通過教育對人的智力加以訓練,使人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及正確的行為模式、價值體系和勞動態度,成為具有一定精神狀態、知識技能水平、健康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合格人力資源,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成為更高層次的人力資源??梢哉f,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根本途徑,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和關鍵,其規模和質量直接影響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現代經濟而言,缺乏教育的勞動人口是不能構成經濟活動的資源和根本要素的。前幾年,農村教育基礎薄弱,加之群眾對子女教育重視不夠,學生基數大而考上大學的人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市擁有優質教育資源,尊師重教氛圍濃厚,學生基數小反而升學率高。在這方面,會寧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會寧是甘肅貧困縣,自然條件艱苦,群眾生活困難,但重視教育的氛圍特別濃厚。自恢復高考以來,會寧縣考上大學本科以上的學生達到了4萬多人,僅北京中關村的科技人員中,會寧籍的就達三四百人。這4萬多人不僅直接帶動了4萬多個家庭脫貧,而且影響和帶動了更多的會寧人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脫貧致富。這個縣每家外出打工的人平均接近2人。因此,開發人力資源,必須把發展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儲備“后生”人才資源,形成人才資源開發的梯次結構,為*持續快速發展源源不斷提供動力。
3、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快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越來越大。但在現實中卻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存在著能力和結構錯位,形成了影響經濟發展的“能力瓶頸”。這種“能力和結構錯位”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力素質滯后”問題。目前,我縣人力資源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到18.8%,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僅占到4.7‰,體能型的人力多、智能型的人才少,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遠遠無法滿足產業需求的最低要求,造成了需求和供給的不對稱,這樣就形成了兩種局面:一方面是經濟快速發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人才資源缺口大;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人力資源閑置,這種經濟發展和人才供給不匹配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能力結構失衡”問題。人力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是一個相對平衡的有機統一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大,對人力資源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數量結構、年齡結構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就需要人力資源結構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但人力資源結構調整始終處于被動位置,滯后于需求的變化,造成大量人力資源的結構性失業。如果說教育解決的是人才資源形成的基礎問題,那么能力建設解決的就是現有人力資源的素質問題。盤活現有人力資源,提升素質水平,滿足生產發展需要,是我們開發人力資源的當務之急。在這個知識改變命運、素質決定成敗的時代,我認為,創造就業崗位,不如授人一技之長。要以素質提升為核心,以職業教育培訓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杠桿作用和企業在資源開發中的主導作用,建立以就業、創業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滿足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的、開放式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加快城鄉人力資源的開發、轉化,為加快*發展培養建設一支合格人才隊伍。
4、以人為本,優化人才成長的環境。人力資源開發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生存、享受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只有為人才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才資源。反過來,人得到了全面發展,又會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這是個辨證統一的關系。影響人力資源實現價值的因素并不全在其自身,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生活環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因素。有人說,要嚴格防止人才流失問題。但我認為,管事要管嚴,管人要管活。對于人才流動問題,不但要鼓勵流動,而且要加快流動,只有流動才能促進人才自身素質的提高,優化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才能為我們帶來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的管理理念。想走的留不住,想來的不用請。影響人才流動的關鍵是環境,要是有了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就不愁沒有人才可用。因此,我們要把營造環境放在第一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揮好政府營造環境,市場配置資源的雙重作用,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以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為主導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以開發為主導的人力資源吸引機制,以學習教育為主導的人才資源積累機制,以法治為主導的體制創新機制,使人力資源融入經濟活動中并轉化為人才資源,在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中,實現自身價值,并取到豐厚的回報。
第四、充分發揮全委會成員的作用,確保兩個決定落到實處
維護全委會的權威,擁護全委會的決策,落實全委會的決定,是我們每個常委、委員的職責所在。各位常委、委員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翻番升位目標,構建和諧新*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民生問題,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到認識上更深一層,思想上領先一步,行動上超前一步。要善于站在排憂解難、開發人才的第一線,率先垂范,以親民的作風、務實的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黨員干部落實兩個決定的積極性,激發和感染人民群眾自力更生、創業發展的熱情。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權力觀,始終堅持萬事民為先、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要親力親為,凡是群眾有請訴求的實際困難,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不遺余力予以解決,凡是涉及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要認真落實,產業要積極引導。辦事情、想問題既要著眼當前,也要考慮長遠,對頻繁出現的問題要善于從機制、制度上想辦法,對久拖不決的事情要善于從政策上找原因,要堅決克服急功近利、短期行為和口惠而心不實的作風。只要我們都能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力資源開發的各項措施落實在實際行動上,體現到加快發展的實踐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同志們,民生為本,業以才興。面對構建和諧新*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民生促和諧,以人才強動力,團結帶領全縣上下與時俱進,奮發圖強,真抓實干,就一定能夠開創*繁榮、和諧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