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扶貧開發會議講話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扶貧開發會議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扶貧開發會議講話

同志們:

深入扎實地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迫切需要。縣委、政府決定召開這樣一次規格高、規模大的會議,是認真貫徹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十一五”時期農村扶貧開發進程的決定》和全市“百千萬幫扶工程”鎮雄現場會議精神的具體行動,是推進“十一五”扶貧開發的總動員,充分體現了縣委、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剛才,縣委田書記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作了題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打好扶貧攻堅戰不斷開創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們做好“十一五”期間的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進行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執行。在田書記講話的基礎上,我再講兩點意見:

一、全縣“十五”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五”期間,我縣扶貧開發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國家、省、市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從全縣貧困實際出發,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全面展開扶貧開發工作。幾年來,在省、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直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十五”扶貧開發工作目標任務,為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十五”初期,我縣有貧困人口18萬人。截止2006年底,按照人均純收入865元的標準,我縣貧困人口減少到12.28萬人。六年來,共減少貧困人口5.72萬人。

二是扶貧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十五”及“十一五”開局之年,我縣共投入扶貧資金7101.8萬元,平均每年投入1183.6萬元,比“九五”期間增加3859.8萬元,是“九五”期間的1.83倍。

三是農民收入明顯增加。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52元,通過各種扶貧項目的實施,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至2006年底,實現人均純收入1367元,增加了515元,年均增加了85.83元。

四是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突破。“十五”及“十一五”開局之年,我縣通過改土、治水、修路、拉電、安居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共實施水利項目15641件,水田水澆地從13.12萬畝增加到18萬畝,水利化程度從2000年底的27.1%提高到2006年底的30.88%,解決了6.97萬人和9.66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大力修建鄉村公路,新增公路里程660.85公里,建制村通路率從65%增加到98%;農戶通電率從63.08%提高到86.05%;通訊事業突飛猛進,移動電話在廣大農村早已進村入戶;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全縣9412戶曾居住在巖洞、窩棚、杈杈房、茅草房中的貧困農戶搬進了新居,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五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通過幾年的努力,我縣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主要表現為:第一,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六年來,共完成校舍建設15.4萬平方米,增設鄉級中學6所,農村校舍等硬件設施得到全面夯實。至2006年底,全縣在校學生人數達8.48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0%,適齡少年初中毛入學率為98.63%,輟學率分別為0.68%和2%,脫盲鞏固率達到100%,成功實現從“普六”到“普九”的新跨越。第二,衛生事業積極推進。目前,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絡服務基本建立,疾病預防得到加強;新農合健康發展,邊遠山區缺醫少藥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第三,計劃生育實現新突破。通過加大以“一放二扎”為主的計劃生育工作力度,推行“獎、優、免、補”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了計劃生育率,扭轉了我縣人口過快增長的局面。第四,廣電、文體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通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扶貧開發,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有了較大改觀,思想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

六是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隨著扶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農民的收入有了顯著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許多貧困山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如小河鎮的馬鞍村,過去交通閉塞,邊遠落后,是全縣較為典型的特困村,農戶住房破爛、窄小,就連退耕還林兌現的大米都無處堆放。現在,家家戶戶住上了寬敞潔白的大房子,通了電,通了水,建起了寬敞的戶間道路,老百姓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用白色石子在水泥路面上鑲嵌著“感謝共產黨,黨的恩情永不忘”的字樣,寄托著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還有諸如包谷垴鄉的洼落,老店鄉的阿尼卡,藥山鎮的塘上,金塘鄉的田壩、梨樹,白鶴灘鎮的大坪、蓮塘等,通過文明新村建設,結束了臟亂差的歷史,家家戶戶的住房煥然一新,生產生活條件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回顧過去幾年的艱苦努力,我縣的扶貧開發向前邁出了重大的一步,在實踐中探索和積累了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經驗。總結起來,我們主要是做到了“四個始終堅持”。一是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了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工作責任制,增強做好扶貧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促進了扶貧開發工作的健康順利開展。二是始終堅持開發式扶貧的基本方針,緊緊瞄準貧困現象,堅持扶貧開發措施、項目、資金進村入戶,真正把資金項目投入到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和重點扶持對象,注重抓好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加快產業化扶貧開發步伐,促進貧困農民增收。三是始終堅持把全面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貫穿于扶貧開發工作的整個過程,把扶貧開發與控制人口增長、加強生態建設、推進城鎮化、加強社會事業發展相結合,提高了扶貧開發的質量和效益。四是始終堅持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進一步完善了掛鉤扶貧工作,明確了掛鉤幫扶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增加了掛鉤幫扶部門和單位的責任意識。

“十五”扶貧取得了顯著成績,涌現出了很多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這次會上,縣委、政府還要進行公開表彰,這既是縣委、政府對大家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把“十一五”扶貧工作推上一個更新的臺階。在充分肯定成績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和不足,要看到我縣扶貧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是綜合貧困特征突出,扶貧攻堅難度大。我縣尚有貧困人口12.28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4.07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8.21萬人,現有貧困人口中30.2%的集中分布在高寒山區,30%居住在高二半山區,20%居住二半山區,19.8%插花居住在江邊干熱河谷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極差,交通通訊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人口素質普遍偏低,導致經濟難以發展,社會發育速度緩慢,綜合貧困特征較為突出。扶貧攻堅的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

二是扶貧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有限的扶貧資金項目只能覆蓋到一部分自然村,而更多的自然村卻沒有投入扶持,依然處于貧困。另一方面是即使項目覆蓋到的村也由于投資標準較低而很難解決根本問題,投入與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三是扶貧項目資金管理有待加強。個別鄉鎮對扶貧資金的管理沒有嚴肅對待,違規使用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扶貧項目資金管理亟待加強。

二、明確任務,強化措施,全面加快我縣“十一五”扶貧開發進程

“十一五”是我縣扶貧攻堅的重要時期,打好“十一五”扶貧攻堅戰,既需要我們對這一時期扶貧開發的難度有足夠估計,也應該看到扶貧開發的許多有利條件: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都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這就為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動力。二是經過“十五”期間的建設發展,全縣經濟更加繁榮,社會全面進步,尤其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為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三是通過“百千萬幫扶工程”的實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和廣大干部為主體、社會主動的社會幫扶機制,一個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四是貧困地區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脫貧致富信心和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廣大基層干部群眾進一步加快扶貧開發建設的積極性不斷高漲。五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深入貫徹落實,項目資金將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將向農村延伸,扶貧開發工作迎來了更好、更新的發展機遇。

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又在貧困山區。如果沒有貧困山區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我縣扶貧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緊迫性,以深厚的感情、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忘我的工作激情,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黨和人民托付的責任,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政府的決策上來,精心組織,認真謀劃,更加扎實有效地把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推向前進。

(一)增強政治意識,打一場扶貧攻堅戰。

扶貧開發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城鄉發展,為緩解和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一級政府、一個部門對扶貧工作的態度如何,力度如何,直接體現著領導者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體現著廣大干部職工對貧困群眾的感情。在“十五”期間,我縣各級各部門從總體上看,在扶貧工作上是動真情、扶真貧,為全縣扶貧開發的推進作出了積極貢獻。但也有個別鄉鎮和部門淡化了與貧困群眾的濃厚感情,對扶貧工作搞形式,走過場,敷衍了事,沒有帶著真情下到村、組和貧困農戶家中與干部群眾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沒有真正去尋找一條脫貧道路,而是熱衷于逢年過節送點錢、送點物,簡單應付。在“十一五”期間,各鄉鎮、各部門和廣大干部一定要增強扶貧政治意識,樹立“真扶貧、扶真貧”的思想,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榮譽,抓實各項扶貧工作。要研究措施,制訂政策,把扶貧資金和項目落實到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要沉下身子,研究對策,為貧困村、組和農戶尋找一條脫貧之路。切實廣泛動員,集中力量,打一場扶貧攻堅戰,實現縣委、政府既定的扶貧目標。

(二)突出“造血”扶貧,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我縣農村特別是高寒邊遠村組,基礎設施落后、公共產品不足、生產力水平低下,不少地方連飲水、用電、出行等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這是制約經濟發展、形成貧困頑疾、導致返貧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工作,更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內容。發改、交通、農業、水利、電力、教育、扶貧、林業、衛生、農綜開發等部門要按照大扶貧的原則和扶貧開發的具體規劃,按照重點傾斜貧困地區的要求,堅持“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有效整合資金,千方百計爭取投入,集中力量加大貧困村、組的交通、水利、電力、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為貧困群眾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三)瞄準貧困群體,落實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

通過連續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縣貧困人口總體上已大幅減少,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剩余貧困人口相對集中于高寒冷涼、二半山區、干熱河谷的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因此,打好“十一五”扶貧攻堅戰,必須緊緊圍繞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目標,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把扶貧工作做得更實、更細。要瞄準最貧困村、組和最貧困人口,因村制宜,因戶制宜,根據每村每戶的不同情況,制定具體的扶貧措施;要明確扶持項目、幫扶單位、資金來源、技術保證和工作責任,真正把扶貧措施落到實處。一是對因基礎條件薄弱致貧的貧困人口,要改善他們的基本生產條件,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其穩定脫貧;二是對邊遠、高寒山區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的特困人口,要積極穩妥地實施易地搬遷扶貧,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三是對低收入人口,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特色產業,開辟增收渠道,防止和減少返貧;四是對貧困戶富余勞動力,要大力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轉移就業能力;五是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群眾,要實施社會救濟,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促進農民增收,在產業扶貧上抓出成效。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扶貧開發的基本任務。扶貧開發必須針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促進農民增收這一關鍵環節,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發展思路,引導和幫助貧困村、組農民從實際出發,做到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果則果、宜藥則藥,把能夠直接解決群眾溫飽、增加農民收入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開發的重點,走符合我縣實際,具有本地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通過努力,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每個村有1—2項穩定增收的產業,每戶有1—2項穩定增收的來源。為此,一是要在高二半山區和高寒山區大力發展畜牧業。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縣建基地、鄉建小區、村建示范、能人帶動的路子,扶持發展一批養殖大戶,逐步開發建設一批投入少、成本低、規模大、效益好的養殖業基地;要認真組織實施石漠化治理等重大項目,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把畜牧業建成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大產業。“十一五”期間,全縣將投入不低于1500萬元資金,治理20萬畝以上草地,大力發展以養羊為主的草地畜牧業。二是要在二半山區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果和烤煙產業。要把花椒、核桃、板栗等傳統特色產業作為扶持發展的重點,全力抓好花椒、核桃、板栗等基地建設,完成核桃基地縣建設任務;要繼續抓好烤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科技含量,發展壯大烤煙產業。三是要在江邊河谷地區大力發展熱區產業。加快蠶桑、蔗糖、蔬菜、熱區水果的發展,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建設,扎實推進膏桐基地縣建設,拓展農產品市場空間,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四是切實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要通過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園,示范帶動,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要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要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節水灌溉、生物多樣性栽培、病蟲害防治等增產增效農業科技措施,運用科技創新方法和技能,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為全縣扶貧開發的推進奠定物質基礎。

(五)集中力量辦事,打好整村推進殲滅戰。

整村推進是國家和省確定的重大扶貧措施。我縣“十一五”期間要在認真總結實施整村推進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縣范圍內分期分批規劃、組織實施286個自然村整村推進,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注重質量、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著力改善關系到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加快產業化扶貧步伐,抓好增加農民收入的產業建設和改變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風建設,鞏固完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以班子建設為核心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做到實施一個村,鞏固一個村,能自我發展一個村,切實抓出成效。在具體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整村推進主要是為新農村建設打基礎、造條件,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絕不能以新農村建設為名,把扶貧資金大量安排到條件較好的村,必須堅持先難后易,從最貧困、最偏遠的村開始,決不能搞“路邊”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六)抓實易地扶貧,改善貧困群眾的生存條件。

我縣部分高寒邊遠貧困地區的群眾已經失去基本生存條件,這部分地區采取實施項目的措施來就地脫貧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方式只能是易地安置。“十一五”期間,我縣要繼續爭取上級的扶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就近就地插花安置為主的原則,進一步加大易地開發扶貧力度,完成2000人的縣內易地安置目標任務。在安置中要明確搬遷對象,落實搬遷資金,規范搬遷程序,結合區域性主導產業的發展,統籌安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講求實效,有計劃、有組織、分階段地精心組織實施。搬遷補助的對象必須是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的貧困戶,搬遷建房的選址要注意對地質災害的避讓,不允許違背客觀條件實行大集中和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要做到務實、高效、實用。要以解決貧困群眾的溫飽為前提,重點落實好搬遷農戶的土地、戶口、子女上學等政策,同時全面實施好基本農田、人畜飲水、沼氣池和相應的產業配套建設,使搬遷農民遷得進、穩得住、能脫貧。

(七)開發人力資源,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

開展貧困地區貧困農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加快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是新階段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實現充分就業、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十一五”期間,要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能人帶動、狠抓培訓、有序輸出”的原則,把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全縣扶貧開發的重點來抓。一是要繼續抓好宣傳引導。要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的相關政策、成功范例、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宣傳,使群眾增強外出打工的信心,掌握打工的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二是要狠抓培訓。要搞好摸底調查,建立貧困勞動力檔案,抓住“陽光工程”、“溫暖工程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等機遇,加大培訓力度,分期分批進行培訓和轉移輸出,做到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外出務工,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人”的目標。三是要提高轉移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勞務中介機構體系,逐步改變自發性、零散性的輸出方式,提高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要多方協調有關部門和地區,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培訓學校的優勢,主動走出去,進一步加強與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大型企業的協調聯系,積極組織開展“訂單輸出”。四是要加大維權服務力度。要跟蹤農民就業情況,協助加強管理,并幫助解決農民工在打工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確保轉移輸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達到輸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五是要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歸創業。要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外出務工人員中有一定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員返鄉投資創業。對回歸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按照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有關優惠政策對待。通過輸出去、引進來的策略,切實變我縣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把勞務輸出培育成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

(八)爭取資金支持,繼續加大扶貧投入。

我縣“十五”期間的扶貧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成效,關鍵在于加大了投入力度,為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十一五”期間,在扶貧資金的投入上,仍然只能做加法,不能做減法。一是各部門要進一步爭取省、市部門的資金支持,特別是扶貧辦,要對上多做協調、匯報和爭取工作,力爭能得到上級部門的傾斜支持。二是各鄉鎮、各掛鉤村要主動到掛鉤部門匯報工作,融洽感情,充分利用掛鉤扶貧這一平臺,爭取資金,多辦實事。三是金融部門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貧困戶實施的一些有效益、風險小的種、養業或農副產品加工項目,要加大資金支持,增加扶貧投入。

(九)堅持社會幫扶,落實各項扶貧措施。

社會參與是推進扶貧開發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間,要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百千萬幫扶工程”鎮雄現場會的重要精神,繼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我縣的扶貧開發,按照《中共*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加強“十一五”期間扶貧工作的通知》(巧辦發〔2006〕89號)和《中共*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百千萬幫扶工程”工作的通知》(巧辦發〔2007〕44號)文件要求,落實“領導帶頭、部門幫扶、社會參與”的幫扶機制,實施好我縣的社會幫扶工程。一是各掛鉤部門要把掛鉤扶貧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計劃,統一部署,抓好落實。要做到真掛鉤、真幫扶、真投入,絕不允許搞形式、走過場。二是一定要細化和落實相關責任,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職責,把工作分解到部門、責任落實到領導、任務明確到人員,層層包干,層層落實,一級對一級負責。三是要堅持造血式的扶貧。在向貧困戶送錢、送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給貧困群眾出思路、想辦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研究幫扶措施。四是要制定幫扶效果考核評估辦法。縣扶貧辦要認真研究,擬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效果考核評估辦法,定期進行考核評估,該獎則獎,該罰則罰,充分調動掛鉤幫扶單位的積極性。

(十)降低新增人口,引導人民群眾少生快富。

“經濟要上,人口要降”。計劃生育工作的好壞,事關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事關扶貧開發的工作成效。各鄉鎮、各部門要以聯系的觀點抓好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工作。一是要毫不放松地抓好“一放二扎”等節育措施,進一步降低人口出生率,實現縣委、政府提出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二是要抓好優生優育的宣傳,讓廣大群眾逐步理解和掌握有關優生優育的要求,為提高人口素質打下基礎;三是要在加大農村獨生子女獎勵政策的宣傳工作上下功夫,認真落實好“獎、優、免、補”的各項政策,爭取讓更多的農戶理解、接受和支持這一政策,推進農村計劃生育的良性發展;四是在各種扶貧項目的實施中,要重點向計劃生育戶和自覺落實節育手術的農戶傾斜,引導農民遵守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在實施“百千萬幫扶工程”過程中,要優先對遵守計劃生育政策的困難家庭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幫助計劃生育困難家庭戶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引導更多的家庭走少生快富、幸福文明之路。

(十一)注重建檔立卡,實現貧困人口管理新突破。

“十五”期間,我縣總體上解決了5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具體是哪些人口解決了?通過哪些措施解決的?情況不是太明,家底不是太清,這給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從“十一五”開始,一定要通過建檔立卡的方式,加強貧困人口的管理。一是各鄉鎮要對本鄉鎮的貧困人口作一次認真普查,并建立貧困人口臺帳和貧困人口卡片;縣扶貧辦要根據各鄉鎮的報表,建立全縣的貧困人口臺賬,實行微機管理。二是每年脫貧的要及時從臺帳里消除,返貧的再列入,并注明返貧原因。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貧困人口管理體系。

(十二)加強領導,組織保障到位。

抓好扶貧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鄉鎮、各部門一定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抓好落實。一是實行一把手扶貧工作責任制。鄉鎮黨政一把手要切實肩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認真履行職責,親自安排部署、親自檢查、親自幫扶,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真正做到扶貧開發工作有人問、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實行扶貧工作目標考核責任制。要對扶貧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與鄉鎮、掛鉤部門簽訂雙線三級目標管理責任書,建立健全目標考核責任制。要把扶貧工作納入鄉鎮黨政班子年度考核范圍,把扶貧工作成效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各鄉鎮黨委、政府每年要向縣委、政府專題報告扶貧工作情況,縣、鄉掛鉤單位要分別向縣、鄉黨委、政府報告掛鉤扶貧工作情況。對在扶貧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要予以表彰,對因領導不力、工作失職而沒有按期完成扶貧開發任務的要追究領導及相關人員的責任。各鄉鎮、各部門要抓好宣傳發動,深化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認識,防止厭戰、畏難等不良傾向,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簡單應付的思想根源。三是實行定期督查通報制。縣委、政府督查督辦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強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的督查,定期通報情況,表揚先進,鞭策后進,督促各鄉鎮、各部門加強扶貧工作,共同推進扶貧工作的全面發展。

同志們,“十一五”期間的扶貧開發任務繁重,時間緊迫,責任重大。各鄉鎮、各部門一定要按照縣委、政府的安排部署,集中力量,突出重點,落實責任,扎實工作,切實加強扶貧開發的領導,多方籌集整合資金,加大扶貧開發的投入,加快推進我縣扶貧開發進程。我們堅信,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市各級掛鉤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縣上下的密切配合和艱苦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任務目標,一定能夠為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河县| 鄄城县| 西充县| 罗城| 定边县| 胶州市| 巢湖市| 高州市| 广宗县| 贵州省| 澄城县| 塔城市| 卢湾区| 龙口市| 甘南县| 福州市| 青神县| 永州市| 隆安县| 南川市| 南宁市| 黑水县| 龙里县| 华蓥市| 息烽县| 宜都市| 南城县| 福清市| 邯郸县| 科技| 庆安县| 浙江省| 云霄县| 建宁县| 青河县| 清远市| 黄石市| 江西省| 崇信县| 屯昌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