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座談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今天,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在這里聯合召開全市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座談會。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近幾年我市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的情況和經驗,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任務,加快我市黨外干部實職安排工作的步伐。剛才,邱嶺梅同志對近幾年來我市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情況進行了回顧總結,并對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昆山市、農業局的同志對做好這項工作,也作了很好的交流發言。我相信通過這次會議,將更加有力地推動我市這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這幾年,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經過組織、統戰等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總的情況是好的。一是各級黨委對做好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的認識逐步提高。選配黨外干部擔任市及各市(縣)、區政府領導職務的工作做得比較好,也選配了一些黨外干部擔任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職務;二是制定了工作規劃,明確了工作目標。去年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聯合制定的《*市-—年培養選拔黨外領導干部工作規劃》,使我們做好這項工作有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三是隨著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批黨外干部通過公開選拔等形式,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四是各地、各部門對黨外干部培養選拔工作逐步重視,正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大人物工作的力度。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市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與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認識上的差距。一些同志對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不到位。有的認為“經濟建設時期黨外干部可有可無”、“安排不安排無礙大局”;有的認為“安排黨外干部是自找麻煩,工作起來不方便,不如清一色”;有的認為“多黨合作是上面的事,我們只要把部門工作搞上去就可以了”;有的對安排黨外干部總有些不放心,認為挑不起擔子,強調沒有職數,黨內干部都安排不了,還考慮黨外干部安排,等等。二是進度上的差距。目前,我市黨外干部選配數量依然偏少,與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相比,與一些兄弟城市相比,與我們《規劃》的目標和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拿市區來說,市級機關黨外干部才安排8位。10個黨外干部必配部門,只有4個部門已配上。法院、檢察院黨外干部都未配上。三是各地發展不平衡。有的安排得比較好,如吳中區,現區級機關已安排黨外干部7位。有的進展還比較慢。四是基礎弱。黨外后備干部隊伍建設依然比較薄弱,對黨外干部培養、選拔、使用有的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措施,有的雖有措施,但未能很好落實。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找出差距,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采取切實措施,不斷推進我市培養選拔黨外干部的工作。
下面,我再講幾點意見。
一、進一步認識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的重要意義
做好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提高思想認識是關鍵。認識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容易解決。
應該說,吸收黨外人士參加政權建設,堅持同他們合作共事,是我們黨的一項長期基本政策,是黨的干部工作的優良傳統。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我們黨根據“三三制”原則吸收黨外人士參加民主政權,提供了在政權機關中黨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成功經驗。建國后,我們黨繼續堅持同黨外人士的團結合作,在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中安排了大量黨外人士,產生了很好的作用和影響。比如在年10月1日成立的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家副主席6人中黨外人士3人;政府委員56人中黨外人士27人,政務院副總理4人中黨外人士2人;政務委員15人中黨外人士9人;政務院所轄34個部、會、院、署、行中,擔任正職的黨外人士14人。只是到了*年后,特別是“”中,這項工作方受到了嚴重干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培養選拔黨外干部,黨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在恢復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完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反復強調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是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黨的干部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組織、統戰部門,都要高度重視,認真做好。在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們必須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進一步認識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的重要意義,我想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把握。
第一,培養選拔黨外干部,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具體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各派、無黨派人士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是派、無黨派人士參政的主要方面,既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具體體現,也是實行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組織保證。如果我們的各級政府中,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員,沒有一定數量的黨外人士,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就難以得到發揮,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就很難體現,甚至在國內外也會造成不良影響。這幾年,西方敵對勢力在攻擊我們時,就把我國政府中缺少黨外人士,說成是“”。因此,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進而關系到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第二,做好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要經受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的考驗,十分重要的是要很好地堅持群眾路線,實行廣泛的群眾監督,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執政黨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黨外人士是反映人民群眾意見、發揮監督作用的一條重要渠道,他們有一定的聲望和代表性,社會聯系廣泛,一個人后面往往聯系著一群人,是一根頭發與一把頭發的關系。把黨外代表人物選拔到政府領導崗位上來,他們進入決策層后,共產黨的干部就能在同他們的合作共事中,及時聽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得到黨外人士的監督。這有利于改善領導班子結構,有利于提高黨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有利于對我們的黨員干部實行民主監督,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從而有利于更好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
第三,做好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有利于我們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我們要搞經濟建設,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要做好各項工作,單靠我們的共產黨員自然是不行的,一定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要把大家的積極性、創造性都調動起來,激發出來。做好黨外干部的實職安排工作,就是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一個途徑。黨外人士通過參加政府工作,可以更多地了解黨和政府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作的努力,有利于他們向所聯系的群眾,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進行宣傳解釋,團結和影響他們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改革、發展、穩定作貢獻。同時,黨外人士參加政府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海外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我們發展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使得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更加了解我們的基本政治制度,爭取他們的支持,這對統一祖國,振興中華也是十分有利的。
總之,培養選拔黨外干部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工作。絕不是可有可無,可以多做,也可以少做,而是一定要認真嚴肅必須做好的工作;絕不是做做樣子,裝點門面的小事情,而是要真心實意做好,關系到基本政治制度的大事情;絕不能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也不能怕麻煩。各級黨委和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充分理解,深刻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更加自覺地把這項工作做好。
二、采取切實措施,把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落到實處
去年市委辦公室轉發了市委組織部、統戰部聯合制定的《*市*年—*年培養選拔黨外領導干部工作規劃》。有關培養選拔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主要措施都已十分明確,關鍵是狠抓落實。在這里,我再強調幾點:
第一,加強領導,擺上議事日程。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黨委(黨組)要把培養選拔黨外領導干部作為加強黨的干部工作,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進行認真地討論研究和督促檢查。要根據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對照《規劃》制定的目標,對本地區、本單位的這項工作做一次認真分析,找出不足之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措施。我們*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好,這項工作也不能落后。要下達硬指標,作出硬規定,采取硬辦法。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是黨建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在黨委的領導下開展,主要負責同志要統一“一班人”的思想,增進共識,親自抓、帶頭抓。市(縣)、區呈報的政府換屆人事方案中,沒有黨外干部人選的,原則上不予審批;本地難以產生合適人選的通過交流選配;領導班子職數已滿又缺少黨外干部的,可采取先進后出的方法予以充實,在領導班子調整時再過渡到規定職數。這些都是很好的辦法。以后,各單位在上報后備干部名單時也必須強調應有一定比例的黨外后備干部;黨外干部必配部門,一時選配不上的,應留有空額,以后增補;可以用公開招聘的方式選配黨外干部,列入后備干部名單的黨外干部和已上崗的黨外干部入黨問題應該慎重處理,嚴格把關,做好工作。
第二,更新用人觀念,大但選拔優秀黨外人才。在黨外干部實職安排上要做到三條:一是唯才是舉,不求全責備,從現有黨外干部隊伍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唯德唯才不唯資歷;二是對政治素質比較高,工作能力比較強,群眾基礎比較好的黨外干部,應積極選配;三是對特別優秀的年輕黨外干部,敢于破格提拔。選拔黨外干部,主要是看本質和主流,看是不是擁護和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在重大原則問題上與黨保持一致,與黨真誠合作,至于他們在工作方式、生活習慣和志趣愛好等方面的一些不同和差異,應予尊重,不要計較。在具體掌握上,既要堅持條件,防止降格以求,又要實事求是,防止偏緊偏嚴;既要強調先進性,又要注意代表性。要客觀評價他們的領導經驗。對多數黨外干部來說,他們往往擔負一個方面的領導工作,就不一定強調有全面領導的經驗,只要他對某一方面比較熟悉,有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就可以了。相信經過培養和實踐的鍛煉,他們會取得更多的領導經驗。關于為黨外干部成長創造條件問題,各地在實踐中總結出了“易地交流”、“掛職鍛煉”、“政治安排、實職安排互相轉換”、“擔任助理”等有效的經驗和方法,這些都應該肯定。希望各地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這些做法。
第三、組織部門、統戰部門要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組織部門和統戰部門對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負有重要責任。組織部門是黨委主管干部工作的職能部門,黨外干部是黨的干部隊伍中重要組成部分。對領導班子的考察、配備、管理,應由組織部門統一負責。其中的黨外干部人選,統戰部門應積極推薦。推薦名單要匯總到組織部門,由組織部門綜合呈報黨委討論。統戰部門和組織部門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把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做好。過去統戰部門、組織部門“共同分析情況、共同研究問題、共同拿出意見、共同部署落實”的做法很好,要繼續堅持。這里我想強調的是:組織部門在選配黨外干部上負有更重要的責任。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每年訂出具體目標,并把責任落實到有關領導和處室。要建立與統戰部門定期研究、會商的制度,要會同統戰部門定期組織督促檢查,加強對面上工作的指導。統戰部門要發揮聯系各界黨外人士的優勢,開闊視野,廣識人才,發現人選。對已經確定的人選,要在精心培養的基礎上,認真推薦。
三、做好基礎工作,加快黨外代表人物隊伍建設
加強黨外代表人物隊伍建設,是做好黨外人士政治安排和實職安排的基礎,也是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組織保證。從我市情況看,除黨外人士實職安排外,明年初各級人大、政協都要進行換屆,如果沒有實足的人選物色考察,就很難保證換屆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一定要充分認清形勢,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積極發現和培養黨外新的代表人物,培養建立一支多方面、多層次,具有梯形年齡結構的黨外代表人物隊伍,做到用著哪個層次的,就推哪個層次的,用著哪個方面的,就報哪個方面的,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時候拿出來。
現在有的地方和單位在挑選黨外干部時,總感到很難,可供選擇的人選比較少,出現在少數人中選人,“矮子里面拔將軍”,甚至“拿著帽子找人頭”的現象和“急來抱佛腳”的工作方式。其主要因素之一是因為基礎工作比較差,前幾年對培養黨外干部工作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因此后繼乏人。這一情況,一定要引起各級黨政領導的充分注意。一是培養選拔黨外干部一定要抓源頭夯基礎,要堅持從基層抓起,從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抓起,培養選拔一批年輕優秀的黨外干部,擔任領導職務,形成“下有一層、上有一批”的人才結構。二是各級都要建立一支黨外代表人物隊伍,確定一批黨外后備干部名單,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和使用的計劃,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為他們鍛煉提高,增長才干,積累領導工作經驗創造條件。三是要正確處理好吸收優秀知識分子入黨和有意識地保留一批先進人物在黨外工作的關系。有的地方,由于黨外后備干部長期備而不用,影響其發展,黨外干部不原留在黨外,已上崗的黨外干部由于多種原因,也不愿留在黨外,積極要求入黨。對此,要根據上級適當控制吸收黨外代表人物加入我黨問題的規定,深入細致地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勸其留在黨外發揮作用。確實要發展入黨的要報上一級統戰部門同意。
最后,我想談一下黨內外合作共事的問題。安排黨外人士走向領導崗位只是培養選拔工作的開始,更加有效地發揮好他們在領導班子中的作用才是我們根本的目的。從我市情況來看,大多數地方和單位黨內外合作共事的情況是比較好的,各級黨委(黨組)對黨外干部能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積極支持,生活中熱情關心,黨外同志心情比較舒暢,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應看到,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的黨員領導干部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上不注意,如黨外同志應該參加的會議、應該閱讀的文件、應該知道的事情不能落實,黨外領導干部分管范圍內的人事變動,有的事先不征求黨外人士的意見,事后也不通氣;有的黨員領導同志平時不能堅持做到與黨外同志談心,交朋友,停留在彼此客客氣氣,碰到難題,不能及時幫助解決;有的對黨外干部開展工作所必須的工作條件和必要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持不夠;有的對黨外干部的分工不盡合理等等。這些對黨外干部盡快適應領導工作崗位,在群眾中樹立威信,開展工作,都帶來不利的影響。我們應當明確,搞好合作共事的主導方面在黨內,能否搞好合作共事,是黨外人士實職安排中的重要一環。今后要把同黨外干部合作共事的情況,作為考核有關黨員干部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檢查督促。各級黨委在抓緊做好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的同時,也要抓好黨內外合作共事這項工作。
同志們,這次會議很重要。大家回去以后,要抓緊把這次會議的精神向黨委、黨組作一次匯報,研究確定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工作意見。希望通過這次會議,力爭在短時間內,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把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