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紀念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談會上的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生態問題,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心腹之患。加速以防沙治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國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一、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機制、法制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生態效益明顯,改善了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以來,累計完成治理任務6400萬畝,工程區植被覆蓋度平均增加20%;與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區可吸入顆粒物減少7.8%,密云水庫近四年的泥沙輸入量減少10萬多噸。三北四期工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000萬畝,其中營造農田防護林300萬畝,新增防護農田3700多萬畝,為確保我國北方糧食的穩產增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經濟效益顯著,促進了農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確保生態改善的同時,注重結構調整,發展沙區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寧夏美利紙業集團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近兩年營造沙地速生豐產林30萬畝,受益農戶年均增收300元。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實施圍欄封育,禁牧舍飼,提高了畜牧業生產水平,全縣僅草業一項人均年增收353元。河北省平泉縣利用刺槐發展食用菌生產,2003年實現產值3.5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0%。據統計,有1622萬人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與工程啟動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080元。
社會效益突出,加快了生態文明進程。沙區人民在治沙實踐中親身感受到,土地沙化意味著貧困和落后,沙化土地上也蘊藏著希望和財富,獲得這筆財富,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種意識不斷凝聚和升華,逐步形成了不屈不撓的“治沙精神”。防沙治沙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更加堅定了人們改善生態狀況、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決心,推動著整個社會向生態文明邁進。
二、防沙治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當前,我國土地沙化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全國現有沙化土地174.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并且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不僅直接影響沙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威脅國土生態安全。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對新時期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賦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防沙治沙,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是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承載能力的關系,居民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演變與自然資源供給的關系。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生態承載能力相對不足,惟有進一步改善生態條件,恢復生態平衡,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防沙治沙,促進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據統計,全國有60%以上的貧困縣集中在沙區,2002年我國重點沙區省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不到2000元,最低的僅1590元,遠遠低于2476元的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搞好以防沙治沙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建設祖國北疆綠色屏障,改善區域生產、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能夠促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防沙治沙,改善生產條件,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從區域上看,我國糧食主產區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旱區,干旱缺水嚴重。受土地荒漠化影響,土壤風蝕、水蝕加劇,耕地質量下降。預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減少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切實增強旱區節水抗旱能力,為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創造有利條件,是保護和提高農牧業生產能力,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四,防沙治沙,促進農民增收,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沙區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在有效開展治理的基礎上,積極建立原料基地,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林產品加工業、草業、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產業,可以全面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開辟農村牧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農牧民群眾收入,促進“三農”問題有效解決,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
第五,防沙治沙,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內在要求。我國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并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為平臺,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治沙經驗,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快速發展,樹立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國際社會和輿論的普遍贊揚。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開創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宏偉目標,為防沙治沙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和重大的歷史機遇,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防沙治沙工作,制定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防沙治沙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
在總體思路上,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著力構建兩大體系,努力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就是要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中心,全面恢復和提高沙區的生態承載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著力構建兩大體系,就是要構建比較穩定的沙區生態防護體系和比較高效的沙區產業開發體系。努力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我們設想到2010年,重點治理一批影響較大、危害較重的沙化土地,初步遏制沙漠化擴展的趨勢,使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狀況得到初步改善;到2020年,使一半左右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有較大改善,沙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到2050年,適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區的生態狀況顯著改善,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基本實現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
在具體措施上,我們要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下大力氣實施好防沙治沙重點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要全面落實責任制,做到任務明確、目標明確、責任明確、獎懲明確,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要切實規范和加強工程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要切實加強保護,鞏固治理成果,堅決杜絕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發生。
(二)遵循利益驅動原則,加快推進政策完善和體制創新。要堅持有利于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有利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防沙治沙資金扶持、稅賦優惠、土地使用、人才引進政策以及保護治理者合法權益等措施。對于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參與防沙治沙、承包造林、管護的,國家要給予同等的投資和信貸扶持,輕稅薄費,明晰產權,把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防沙治沙的積極性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
(三)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作用,提高防沙治沙的整體水平。對現有科技成果進行組裝配套、發展創新和推廣應用,建立一批高起點、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科技攻關,研究先進的造林種草技術和適應性強的植物良種;強化技術培訓,提高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的技術素質和政策水平;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國家和地方(行業)標準、規程和規范,嚴格檢查、監督。
(四)加快沙區產業發展,努力增加群眾收入。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下,充分挖掘沙區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充分發揮林草產品純天然、無污染、可再生的優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引導和帶動作用,通過大力發展森林食品及藥材、綠色能源、森林旅游、草業開發、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等沙區生態產業,提高防沙治沙的經濟效益,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引進和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參與防沙治沙和產業開發,推動沙區各類資源資本化運作,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開發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五)積極做好履約工作,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空間。充分利用《公約》提供的國際舞臺,廣泛開展國際間技術、經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多渠道、多形式爭取合作項目,全面提高我國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