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交通經驗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6年以來,我市各級交通部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廳、省公路局的要求,把實施農村公路建設作為一項重點來抓,自我加壓,廣泛發動,精心組織,嚴格管理,全市農村交通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僅2006、2007兩年,就完成投資12.73億元。同時,基本完成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以縣為主的農村公路管養體制。
一、堅持把加快公路建設當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予以發展。
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建設農村公路的重要性,把農村公路建設當作服務“三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工程,建立以政府為主的主體責任,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建設,全面加快了農村公路的建設步伐。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了分管市長掛帥的農村公路建設領導小組,與各縣(區)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在兩年時間里召開了五次全市農村公路建設相關會議,針對農村公路建設在啟動、推進和攻堅等不同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工作措施,明確工作要求,對推進全市農村公路建設順利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加快交通發展有關政策研究,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商洛交通建設的決定》、《商洛市縣鄉油路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農村公路建設具體措施和要求,加大了資金投入的傾斜和支持力度。各縣(區)也分別成立了農村公路建設組織機構,制定了檢查、考核、補助、獎懲等辦法,并采取多種有效方法,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公路的健康發展。
(二)統籌規劃。為實現農村公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認真貫徹省交通廳2010年實現100%鄉通油路、100%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商洛突破發展”戰略決策,我們針對商洛交通“不進則退、慢也是退”的嚴峻形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了商洛市農村公路總體規劃目標,即“十一五”期間實現全市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全市所有建制村通公路,80%以上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路通客運通,鄉鄉要有客運站。建設總里程近10000公里,建設鄉鎮客運站100個。同時為了適應高速路通車后的交通運輸需求,力爭五年目標四年達到,著力早日構建與高速路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農村運輸服務網絡。層層分解規劃指標,編制縣域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規劃到鄉鎮、到行政村,確保規劃合理、真實。同時我們還按照省上的要求,在每年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后,及時調整規劃,完善建設項目,確保了建設的有序進行。
(三)加強項目的前期工作和計劃管理。按照“十一五”規劃,分年度做好項目計劃的編制,并積極與市、縣相關部門聯系,逐縣落實項目,逐村落實通村組計劃。與此同時,按當年任務當年完成的時限要求,在前一年做好下年度項目的施工圖設計及審批工作,所有建設項目3月底前全面開工建設。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市通村公路、通鄉公路由于前期工作準備早、開工早,保障了工程的按期建成。
(四)落實加快措施。面對農村公路繁重的建設任務,為了確保規劃目標實現,我們一是完善制度,規范建設的管理工作。先后制定了《商洛市縣鄉公路改造工程實施辦法》、《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實施辦法》、《通村水泥路建設實施辦法》,并適應全省公路養護管理改革體制要求,及時制定了《農村公路建設工程計劃管理辦法》、《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管理辦法》,使建設工程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加強考核,逐級分解任務。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逐項目擬定考核辦法,對通鄉公路、通村公路的逐月考核目標,下發各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建設單位,并由市上成立專職檢查考核小組,抽調設計、監理、監督等部門人員,逐月考核,并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全年任務進行倒排工期,關死后門,半年集中檢查,年終考核。并將逐月檢查、年終考核在商洛電視臺、商洛日報社通報。2006年針對全市通村水泥路進展慢的情況,實行逐日在商洛報、商洛電視臺通報,全力促進了建設進度。三是各級政府強力推進。完善縣級農村公路建設主體責任,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交通工作會議,廣泛動員,半年召開促進會,年終召開交帳會,逐級交帳,嚴格獎懲,創造了全市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2006年,市委、市政府組織各縣區級市直有關單位在洛南召開通村公路建設現場會,逐縣明確目標,并要求全市鄉鄉有任務、村村有公路建設項目,進行廣泛動員,全面掀起了全市通村公路建設高潮,四是加強行業監管。強化檢查監督,定期檢查、指導農村公路建設情況,及時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保障農村公路有序推進。五是嚴格質量管理。健全六級質量保證體系,層層落實質量責任,嚴格工程項目招標投標行為。縣鄉公路市上成立評標專家庫組織評標,鄉、村公路縣上成立評標專家庫組織評標,規范了招投標行為,嚴把工程驗收關,所有項目縣上初驗、市質檢站檢測、市局再組織驗收,合格工程申請省上核準,不合格工程重做。嚴格項目法人負責制,縣鄉公路一個項目一個管理處,通達、通村公路一縣一個管理處,每個管理處統一設置一辦三科,即辦公室、工程科、征遷科、財務科。每個項目建設嚴格按法人負責制實施。六是加大現場管理力度。嚴把原材料關、施工工藝關、施工工序關、試驗檢測關,大力推行規范化、機械化施工,提高施工水平。針對農村公路建設技術人員缺乏、管理力量薄弱的實際,我們加大了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多次組織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培訓班,召開砼質量控制及病害處理現場會,編寫了《商洛市通村水泥路施工要點》,印發到各鄉鎮及施工單位,取得了較好效果。各縣(區)也都結合自身實際,對控制工程質量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建立質量責任終身制檔案,對每項工程、每個作業環節,都按照質量責任終身制要求,進行檔案管理;在新聞媒體通村水泥路質量監督公告,在各個項目起點上樹立責任牌,明確項目名稱、施工單位及項目負責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有效保證了工程建設質量。
(四)廣泛籌集建設資金,保障建設需要。認真貫徹農村公路的建設相關政策,逐級落實地方自籌資金。通鄉公路制定采砂、取石政府指定場地,無償取用,用地由村組調整,減免各種收費,著力降低工程造價,力保國家補助用于直接工程建設。通村公路建設中,市級配套每公里1萬元,縣級配套每公里不少于2萬元,并廣泛發動群眾打底子,堅持一事一議的辦法,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修路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2006-2007年,市上共配套農村公路建設資金2400萬元,縣(區)配套近5000萬元。
二、完善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提高農村公路通行能力。
我們始終把抓養管、保暢通作為公路行業的首要任務來抓,堅持以人為本、以車為本、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行業理念,以養護質量年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公路養護勞動競賽,全面提升公路養管水平和服務質量,深化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切實做到“有路必養、養必優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加強日常養護管理,按照高、嚴、細、實的養護工作要求,積極落實及時性、預防性養護措施,及時處治公路病害,下功夫提高養護質量,改善路容、路貌及路況條件。
(一)進一步理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關系,全面加快了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工作。市、縣政府均下發了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并已基本落實到位,全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構已到位。市公路局設立了農村公路管理處,并統一履行農村公路建、養、管職責,縣級設立了農村公路管理局,副科級建制,全市各鄉鎮均設立了農村公路管理站,每站1名副鄉鎮任站長、1-2名專職人員為專干,并且各級職責明確,運作良好。
(二)明確了縣級政府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主體責任。日常養護費用落實到位。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了農村公路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履行了農村公路的主體責任,落實了農村公路的日常費用。市縣財政分擔日常養護費用,市級承擔20%,縣級承擔80%,并逐年列入了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同時縣級政府分別都制定了對農村公路養管工作的考核、檢查和養護費的兌付具體辦法,有效的促進了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實現了有路必養目標。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后,試點縣各項工作去年已到位,非試點縣的工作今年3月底已基本到位。
一是實現了有路必養、有路必管的目標。在全市原來僅列養縣公路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養護辦法和責任,縣農村公路局負責直接管養縣鄉道,指導鄉鎮養管村道,并考核、兌現縣、鄉、村道的日常養護費用。各鄉鎮農村公路管理站直接養管村道,配合縣農管局管理縣鄉道。
二是農村公路養護質量普遍提高,養必優良、管必到位的效益在逐步顯現。各級養管單位認真履行農村公路管理職責,堅持以養好路面為中心,嚴格養路員工管理,堅持日常上路作業,堅持縣道每周巡檢、每月考核,鄉道每季巡查、每月考核,村道每月巡查、每季考核,公路路況明顯提升。已建設的通鄉公路、通行政村公路保持了良好的通行條件,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
三、完善站點抓交通運輸。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是實現城鄉交通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也是發展現代交通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年農村公路大規模建設和客運站場建設,為發展農村公路交通奠定了基礎。
我們將農村客運站點與農村公路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加強對農村客運站建設的管理,下大力氣解決目前存在的征地難、成本高、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同時加快完善農村客運網絡,根據農村公路通達、通暢情況,及時規劃開通農村客運班線,科學調整、改造和延伸現有客運線路,適當增加班次密度,努力提高客運班車在農村地區覆蓋面,并在鄉鎮、村莊比較集中的農村客運線路上實施公交化改造,增加停靠站點,有力的促進了農村客運網絡和城市公交網絡的合理銜接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出行。
總之,我們在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和運輸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與省上的要求相比、與兄弟市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我們決心以這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制度和辦法,努力提高農村公路的通行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