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工程管交流發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灌區水利工程的管理現狀
漢延渠是*引黃灌區的古老干渠之一,建設于元封太初年間(公元前110-101年),位于青銅峽河西灌區銀川平原,干渠總長88.6公里,設計流量80m3/s,灌溉面積45萬畝,受益4個市縣13個鄉鎮85個行政村約17.5萬人。20*年供水量4.83億方,水費收入923.6萬元.管理處設9個機關科室、1個工程公司、1個灌溉試驗站和5個管理所20個管理段,現有職工244人。由于多年來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體制不順、權責不明、機制不活、水價形成不合理、工程運行管理經費匱乏等問題導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影響了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效益的發揮,加快灌區水管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二、灌區水管體制改革情況
根據國辦發〔20*〕45號文件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寧政發[20*]4號)精神,我處制定了《漢延渠管理處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結合灌區管理實際情況,有計劃、分步驟實施,20*年以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劃分單位類別,嚴格定崗定編
根據所承擔的任務和收益狀況,將單位內部職能劃分為純公益、準公益和經營性三種類型。一是把承擔灌溉試驗任務的紅星試驗站定為純公益性類型;二是把承擔灌溉、工程管理任務的處機關及下設5個所、20個段定為準公益性類型;三是把漢延水電工程公司定為經營性類型。
按“兩定標準”,采用中限值測算,干渠管理定崗定編186人,其中單位負責、行政、技術和資產管理以及水政監察等崗位定編34人,運行、觀測和輔助類崗位定編152人。在編制總額內合理定崗,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全員聘用制度,對中層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和一般工作人員一律實行竟聘上崗;二是實行全員勞動聘用合同管理,簽訂聘用勞動合同;三是建立考核制度。依據德、能、勤、績、廉五項指標年底進行民主測評考核,不稱職的中層領導責令辭職或解聘,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解聘現職崗位,不合格的一般職工待崗學習,考核末位者工資下浮,停發次年獎勵工資;四是安置分流人員。對男滿50周歲,女滿45周歲的實行內部退養,并通過發展壯大工程公司,將工程公司同干渠管理剝離,安置分流人員。同時委派職工到農民用水者協會延伸服務;五是落實社會保障政策,為職工辦理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
(二)落實“兩項費用”,積極推行管養分離
漢延渠是自治區骨干工程之一,屬于自流灌區,實行自收自支,人員工資及養護兩項費用由自收水費解決,但由于現行水價還達不到供水成本,每年政策性虧損在240萬元左右,兩項費用還不能完全落實到位。通過推行管養分離,精簡管理機構,提高養護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可以緩解兩項費用緊張。
20*年我處推行管養分離,將工程公司轉變為企業性質的實業公司,與干渠管理分離,承擔養護任務,按養護工作量和定額標準撥款。同時公司面向市場,組建專業化養護企業,對外投標承攬工程,逐步構建有效法人治理結構,最終將從水利工程管理中徹底剝離。
(三)推行水價改革,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一是改革現行水費計征方式,實行“三費合一”的“一價制”水價。將現行的干渠水價、征工折款和支渠維管費“三費”合一,統一以干渠直開口為計量點按方收費,并實行超定額用水加價的水價政策;二是改革水費收繳方式,實行“一費開票到戶”和“一票收費到戶”制,即水管單位統一開票到戶,農民用水組織按票收費到戶,農民見票付款,做到票款兩清;三是水費實行統一收取,分級使用的管理辦法。農民用水組織按照水管單位開出的水票向農戶收取水費后,全額上繳到水管單位,按管理維護范圍,干渠直開口以上水費由水管單位管理使用,干渠直開口以下水費全額返還給農民用水組織。
(四)推行農業供水管理體制改革,開展延伸服務
20*年我處率先在*引黃灌區推行農業用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由農民用水組織自我管理,縣鄉村監督協調,水管單位指導服務的農業供水管理體制。一是組建農民用水組織。建立起廣大農民參與、體現農民利益、自主經營、自我管理的農民用水組織。二是轉變鄉村用水管理職能。把鄉村在用水管理上的直接管理轉變為監督、協調和服務。三是改革水管單位管理制度。實行水管單位以干渠管理為主,向支渠以下延伸服務,指導農民用水組織做好支渠以下的用水管理。
截止20*年3月份,完成了灌區農民用水者協會組建工作,共組建協會92個,選舉產生協會工作人員667人,管理支渠256條,灌溉面積45萬畝,占灌區灌溉面積的100%,涉及用水戶4.26萬戶。
拓寬供水服務領域,開展延伸服務。在強化原有職能和不增加編制的前提下,水管單位通過崗位轉換,調整出一部分素質高的人員,走出干渠,深入灌區,指導協助農民用水組織開展測量水、水費計算到戶和用水計劃的編制等技術服務與管理工作。延伸服務人員在水管單位身份不變,收入不減,勞動保障待遇不變。全處共抽調65名水管人員通過專兼職方式延伸服務,有30人在協會擔任副會長。通過深入農戶宣講改革政策,通報水情,掌握用水信息,幫助協會建章立制,制定用水計劃,核實面積,分攤水量水費,解決群眾灌溉難點,落實“一費制”、支渠“一票制”等工作,使改革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同時積極探索“托管”模式,即協會同水管單位簽訂“委托管理”協議,明確權利義務,委托水管單位管理支渠灌溉和收繳水費,逐步推進供水服務一體化管理,為深化水管體制改革積極探索。
三、水管體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過推行水管體制改革,*漢延渠管理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到20*年底實現了干渠連續20年安全行水無事故,連續2年被水利廳考核為文明單位,并先后榮獲了全國水利系統文明單位、全國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自治區職工職業道德十佳單位、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狀、全區水利系統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全區水利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1、通過實行定崗定編,初步建立以聘用制為主的用人機制,形成中層干部能上能下,技術職務能升能降,職工能出能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和獎罰分明的考核獎懲機制,職工工作熱情得到了較大提高,責任心、事業心明顯增強,管理處的各項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2、通過推行管養分離,將工程公司與水管單位分離,面向市場,逐步壯大了工程公司實力,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通過工程公司對外投標承攬工程創收,緩減了單位經費不足的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人員工資和工程養護兩項費用創出了一條新路子。
3、通過推進水價改革,規范了水價管理及水費收取方式,切實解決了水費收費項目多、環節多和搭車收費的問題,杜絕了農民不合理水費支出,減輕了農民負擔。通過實行“一費制”和“一票制”的收費制度,讓農民淌明白水,繳明白費,促進了水費收繳工作,初步解決了多年來收費難的問題。
4、通過推行農業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水管人員延伸服務的供水管理服務模式,拓寬了水管單位服務領域,解決了過去水管單位只管干渠不管灌區和與用水戶脫節的問題,增加了就業崗位,減少了灌溉矛盾和水事糾紛,節約了水量,調動了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和維護末級渠道工程的積極性,減少了政府事務,實現了農戶、水管單位和政府“三贏”的目標,對促進節水型灌區、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四、水管體制改革的體會
1、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水管體制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風險性,所以要樹立堅定的改革信心,把認準的事堅決做下去。從20*年我處推行農村水費改革工作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沒有當時思想的解放,堅定的信心、大膽地嘗試,就不會有目前的改革成效。
2、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水管單位由于工作性質、人員素質、服務對象等情況的不同,因此在改革中,必須區別對待,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只要政策方向對,不同的作法都會有力促進本單位和本灌區改革的開展。
3、堅持“穩”中求“進”,積極推動改革。水管體制改革工作與其它改革一樣,既要勇于開拓創新,又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考慮穩定的因素和職工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改革創新,又要防止蠻干;既不能裹足不前,又要防止脫離實際,急于求成。
我們在水管體制改革方面只是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與兄弟單位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上級要求還有一定距離。為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改革任務,今后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改革工作,不斷總結新經驗,探索新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和深化改革,為灌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