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管理主任交流發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灌區位于古城*西北郊,是水利先驅李儀祉先生倡導修建的著名“關中八惠”之一,始建于**年7月,設施灌溉面積21.35萬畝。灌區投入使用60多年來,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以改革為動力,以改革求發展,灌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灌區歷史性跨越。下面,結合我局實際,與大家一起探討水管體制改革給單位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灌區發展生死攸關,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進入90年代后,隨著*市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地處郊區的*灌區灌溉面積急驟萎縮,灌區的工程設施不同程度遭受破壞,依賴水費收入為主要來源的灌區經濟快速下滑,入不敷出,年水費收入不足80萬元,缺口近80萬元,單位人心渙散,人心思走,管理運行困難,舉步維艱。有人形象地比喻為積重難返,甚至于有關部門提出解散灌區,工程設施交由市政部門代為管理,灌區發展跌入歷史低谷,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地步。面對嚴峻形勢,灌區領導班子經過冷靜地分析和考慮,一致認為,只有改革,才是灌區發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改革,才能扭轉灌區發展的被動局面。
二、三年跨出五大步,改革成效初顯
國務院《水利工程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出臺,為我們吹來了改革的春風,省、市政府《實施方案》的及時下發,為我們指明了改革方向,帶來了改革的動力。兩年多來,我們在*省水利廳、*市人民政府、市水務局、市財政局、市編辦等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經過不懈努力和艱辛工作,成功跨出五大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初步實現了預期目標。
一是完成了定性定編。*市機構編制委員會于20*年9月21日,批復了*市*管理局更名為*市*管理中心,單位職級升格為縣處級建制,編制處級領導職數4名,科級職數14名,核定事業編制90人。經費形式由自收自支變為財政差額撥款。定性定編工作的落實,在全局干部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局3任局領導上下奔波,10余年的心愿變為現實。
二是實現了定崗定員。根據市編委的批復精神和《定崗標準》,我們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設置了崗位,實行了競爭上崗、按崗取酬。
三是兩項經費基本落實。職工工資已經市人事局核準批復,市財政按差額標準每年撥付補貼資金80萬元,其余部分由自身收入補齊,足額發放。社會統籌、醫療基金及住房公積金也按照國家政策執行到位,為廣大職工解除了后顧之憂。20*年市財政從預算外資金擠出300萬元,作為工程養護專項資金,全部用于工程日常維修。20*年,經市人大審議通過,每年300萬元日常養護費列入市財政預算。工程維修養護費的落實,保證了工程的正常運行,多年帶病運行的老灌區面貌煥然一新。
四是順利完成了“管養分離”。按照改革精神,我們于20*年11月份,將工程維修養護人員從灌區日常管理中剝離出來,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惠豐工程養護有限公司,實現了一步到位,初步建立了專業化、社會化的工程維修養護體系,管理機構得到精簡,維修養護水平大大提高,運行成本明顯降低。
五是推行人員聘用制。在理順體制,經費落實,管養分離的基礎上,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職工雙向選擇,中層競爭上崗的辦法,于20*年12月1日面向全體職工下發了《20*年中層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實施方案》,然后按照程序,民主推薦、競爭演講、投票選舉、組織考察、任前公示,于20*年12月28日公示期滿后,由中心主任在年終總結會上正式聘任了18名中層領導。隨后,職工根據工作需要和個人實際情況,完成了雙向選擇,實現了人員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
三、突出改革宗旨,緊抓關鍵環節
我局被省水利廳和市水務局列為改革試點單位后,我們提出舉全局之力,匯全局之智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關鍵環節,加快改革步伐。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做好“兩個”吃透,是搞好水管體制改革的前提。
“兩個”吃透,一是吃透文件精神,掌握改革實質。二是吃透灌區實際,明確改革重點。改革一系列文件下發后,我局領導班子多次精心組織學習,掌握改革政策,了解改革步驟,領會精神實質。水利部、財政部“兩定”標準出臺后,我局積極組織人員參加了部、省、市各級舉辦的培訓班,掌握了測算標準和方法。并由局領導牽頭,專題組組織調研,將灌區需要解決的問題逐條梳理,分類排隊,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
(二)爭取“三個”部門支持,是搞好水管體制改革的關鍵。
在掌握了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后,如何取得改革實質性進展,我們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把工作重點放在取得市編辦、財政和發改委等部門的支持與理解上。我們工作不分節假日,聯系不分上下班,主動上門匯報工作,誠心邀請來灌區了解實際情況,共同研究改革方案,使他們深深理解到水管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們用耐心和誠心感動人,用熱情和感情爭取到了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三)制定一套方案,是搞好水管體制改革的基礎。
在取得外部理解與支持的同時,必須制定一套切合灌區實際的改革實施辦法。我們組織專門班子,在調研的基礎上,認真編寫了《*灌區體制改革實施辦法》,幾上幾下,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并組織有關成員單位赴云南、湖北等省,實地學習了他們在機構規格、人員編制、經費預算形式、內部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幾易其稿,經過主管部門批復,成為我局順利推進體制改革的重要藍本。
(四)抓住“四個”環節,是搞好水管體制改革的保障。
一是抓領導,我們做到了腦勤、腿勤、嘴勤,常思考、常反映、常匯報,經常到省水利廳、市政府、市水務局等上級領導機關,向領導匯報改革進展情況,反映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求得領導的重視和指導。二是抓宣傳,我們不僅利用《*日報》、《*晚報》等媒體報道灌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還利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灌區的機會,詳細匯報,極力呼吁。由過去的怕曝光、怕丟人轉變為主動邀請,報道成績,反映不足,以引起社會的關注。三是抓管理,通過建章立制,用制度約束人,用規章管理人,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打造一流的干部隊伍。四是抓工程養護。充公利用*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機遇,通過“管養分離”,組建并鍛煉了一支維修養護隊伍,統一著裝,企業化管理,使灌區工程成為市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五)抓好“五個”結合,是搞好水管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
一是近期目標與長遠發展相結合。我們提出既要努力實現灌區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于20*年底全面完成這次水管體制改革任務,又要確保新的管理體制有利于灌區的可持續發展,建立長效的良性運行機制和體制,為全市和全省創造經驗,做好示范。二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我們要在圓滿完成改革任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工程的公益性功能和作用,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同時,有效利用工程資源,在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維持灌區管理的正常運轉,不斷提高灌區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三是學習與隊伍建設相結合,加強干部理論思想教育,搞好業務培訓,鼓勵職工上學深造,創建學習型單位。積極培育水利行業精神,提高職工綜合素質,打造一流職工隊伍,為灌區進一步發展做好組織保障。四是權責與績效相結合。建立一套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用工作實踐來檢驗干部、鍛煉干部,用績效來衡量工作計劃的完成,使管理責任和職工的切身利益緊密掛鉤,形成人人向上的工作氛圍。五是水管體改與事業單位改革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四、正視存在問題,不斷完善改革工作
盡管我們在水管體制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國其它兄弟灌區和部、省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改革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局部改革還不到位,內部機構設置和規章制度還需完善。二是在分配制度上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三是維修養護公司每年要上交一定的營業稅、所得稅,增加了公司負擔,還需要政策上的支持等。
這次全國水管體制改革工作經驗交流會,既是對我們極大的鞭策和鼓舞,又是我們學習其它先進單位經驗的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決心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再添措施,再鼓干勁,使老灌區再次煥發青春活力,為地方經濟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