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打造頂級旅游目的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在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異軍突起,蓬勃發展,每年都以高于國民經濟的速度增長。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由單一的經濟功能向多元化轉變,在拉動內需、擴大消費、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三農”問題解決、平衡國際收支、促進對外交往等方面,作用日益凸顯,旅游業已經成為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草原、沙漠、森林、湖泊、火山、古跡六大奇觀別具一格,蒙古民俗風情舉世聞名,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把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和全區經濟的重要產業來抓,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旅游規劃、市場開發等方面的投入,極大地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2006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257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接近280億元,同比增長34%,約為全區生產總值的5.82%,旅游業已成為全區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盡管如此,與國內旅游強省相比,無論是游客人數還是旅游收入,無論是知名度還是競爭力,內蒙古都還有很大的差距。現有旅游項目多以觀光游覽為主,度假產品和特種產品較少,特別是精品更少,不能滿足高端游客和個性游客的消費需求。同時,旅游產品建設趨同化現象較為突出,草原、民俗旅游開發從東到西普遍雷同,各區域間存在著明顯的競爭,不利于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
目前,國內外旅游市場持續升溫,國際旅游目的地重心東移,中國作為一個政治社會穩定、經濟高速發展、旅游資源豐富的文明古國,正在成為國際旅游者追逐的熱點。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穩步推進,我國人均消費水平持續增長,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旅游將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受益行業之一。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區旅游產品、旅游市場不斷成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必將進一步吸引國內外游客的目光。所有這些,都為我區旅游業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內蒙古的要求,以打造旅游精品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全力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力爭到2010年,將我區建設成為以草原和民族風情為主打品牌,以沙漠、森林、冰雪、邊境和歷史文化旅游為輔助品牌,集觀光、會議、節事活動、休閑避暑、溫泉療養、滑雪度假和特種旅游等多種產品為一體的,中國北方重要的特色旅游地區、世界知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旅游業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旅游產業的各項指標在全國達到中上游水平。
要實現上述目標,需采取如下戰略和措施:
第一,突出特色,著力打造旅游精品品牌。內蒙古獨特而豐富的旅游資源,其優勢集中表現為景觀多樣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像阿爾山—柴河旅游區、克什克騰旅游區、額濟納旅游區,在國內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內蒙古的旅游開發應始終圍繞特色做文章,以特色建設精品,盡快打造幾個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上,我們要重點打好“三張牌”:一是“民族文化牌”。加快民族文化開發,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良性互動,著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蘊、又富于時代精神的旅游精品,像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遺址,昭君墓等。二是“休閑度假牌”。適應國內外旅游消費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充分利用內蒙古夏季草原、冬季冰雪、長年溫泉的獨特旅游資源,大力開發和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如阿爾山、岱海、恩格貝等。三是“生態旅游牌”。充分利用生態優勢,重點開發建設草原、森林、湖泊、濕地、沙漠、地質奇觀等生態旅游產品。
第二,搞活冰雪,大力發展冬季高端旅游。內蒙古冬季冰雪期長,環境優美,具備發展冬季旅游的條件和優勢。但旅游開發多年來一直以草原特色和民族風情為主,導致產品結構不合理,客源分布不均衡,夏季過旺,冬季過淡,難以吸引高端游客。因此,下一步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支持冬季冰雪等旅游項目的建設,延長我區旅游季節,拉動高端旅游消費,盡快把內蒙古打造成為國內冬季旅游的重要基地和重點目的地。我區與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毗鄰,地相接、山相連、水相通、人相往,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加強與兩省在冰雪旅游方面的合作,共同開發客源市場,聯合進行宣傳促銷,帶動內蒙古旅游實現常年化、常態化、高端化,提升旅游發展整體水平。
第三,夯實基礎,努力提高設施配套水平。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有重點、分步驟地實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提升設施配套水平和服務接待能力。加大區域連接公路和通往景區公路的建設力度,盡快建成便捷、暢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機場建設,盡快提高等級,使其可以升降較大型飛機。加大主要景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強旅游通道的綠化建設。盡快完善重點旅游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包括景區內部旅游道路、旅游廁所、垃圾清運與處理、供電、供水、排污,以及重點生態旅游景觀區的保護設施等。力爭到2008年底,使自治區所有3A級以上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得到基本配套,滿足旅游者的需求。
第四,深化改革,培育壯大旅游龍頭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整合現有資源,引導旅游企業向集團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競爭力。通過聯合、兼并、收購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旅游龍頭企業和旅游集團,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多元化經營。一是通過整合、重組國有旅游資產,組建幾個在自治區旅游行業中能夠起到龍頭和引導產業發展作用的大型旅游集團,依托集團自身的規模優勢、市場網絡優勢、資金優勢、品牌優勢,迅速搶占先機,確立市場優勢,逐步引導行業中的其他企業走規模化經營道路。二是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支持和引導多種經濟成分特別是民營資本參與國有旅游企業的改制重組,投資旅游開發項目,為旅游業發展不斷注入動力和活力。三是自治區和各盟市都要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確定一批有規模、信譽好、管理規范、效益好的大企業和大項目,實行跟蹤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具體問題,支持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第五,拓寬渠道,積極推動多元化融資。加大各級財政對旅游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自治區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要按比例逐年遞增,各盟市也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規劃和旅游宣傳促銷。引導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旅游產業。推廣國家開發銀行與我區旅游業金融合作的成功經驗,不斷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導區內外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業重點項目的信貸投入。借鑒平煤等企業資源證券化的成功經驗,對我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通過上市融資獲得發展資金,實現旅游資源證券化,做大做強旅游龍頭企業。加大對旅游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區內擔保機構圍繞旅游業發展重點,在旅游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方面予以傾斜。探索建立旅游專業擔保公司,對旅游項目和中小旅游企業提供擔保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旅游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第六,創新機制,全面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區,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首先加強與北方地區的旅游區域合作,重點建立無障礙旅游區,使區域旅游要素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流動,多方位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包括資源、市場、設施的共享,品牌、規劃、產品的共建,信息、交通、網絡的互通,政策、標準、組織的統一等。其次,創造條件,將旅游區域合作進一步擴大到全國范圍,共同推動國內旅游市場的繁榮發展。我國的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旅游資源具有極強的互補性,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進一步加強政府、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南北、東西互動,不但可以促進全國范圍內的客源流動,而且可以優勢互補,發揮合力,提升我國旅游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此,內蒙古要在國家旅游局的統一指導下,與其他省區市合作聯動,將旅游合作納入各自的旅游發展規劃,創新機制,掃除障礙,形成聯手打造大旅游、構建大產業、促進大發展的工作格局,逐步實現旅游市場一體化。同時,積極推動各地旅游企業間加大合作力度,推動雙向旅游包機、旅游專列、自駕車隊等客源互動,活躍旅游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第七,加強促銷,大力開拓國際旅游市場。抓住國際旅游熱點逐步向亞洲特別是中國轉移的有利時機,以俄、蒙、日、韓、東南亞、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為重點,不斷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積極參與國家在世界各主要客源國舉辦的文化活動、旅游促銷與展覽活動,適時舉辦內蒙古旅游推介會和說明會,廣泛宣傳我區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鼓勵國際旅游中介機構,特別是主要客源國的旅行社整體策劃和內蒙古旅游國際市場的分國別業務,鼓勵國內有實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機構整體策劃和面向國際旅游市場的旅游線路產品。充分利用我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擁有滿洲里、二連浩特兩個國內大型陸路口岸的地緣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與俄、蒙兩國的旅游合作與交流,將連通俄、蒙的跨國邊境旅游路培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品牌旅游產品。
第八,合理開發,加強旅游生態保護建設。在旅游開發建設中,我們要以實現自治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大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突出發展生態旅游,努力實現旅游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開發利用旅游資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游業發展的承載能力,尊重自然規律,注重選擇合理的開發模式,防止因短期行為而過度開發資源,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制定旅游規劃時,要十分注重旅游環境和資源保護,加強旅游開發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加大對現有旅游景區的環境監測和生態監管,保證現有旅游景區的管理和建設符合生態要求。積極采取法律、行政和經濟等手段,加強對旅游區的生態管理。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優先的原則,注重旅游區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設施的建設,努力提高旅游管理和環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