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無痕是一種智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先生演講之后回到辦公室,其秘書莫莉小姐笑吟吟地迎上來說:“卡耐基先生,演講成功嗎?”“非常成功,掌聲四起。”“那太祝賀你了。”莫莉由衷地笑著說。“莫莉,你知道嗎?我今天去給人家講的是‘如何擺脫憂郁創造和諧’,我從公文袋里取出講稿,剛一開口,下面便哄堂大笑。”“那一定是你講得太精彩了。”“的確精彩,我讀的是一段如何讓奶牛產奶的新聞。”說著將手中的材料遞給莫莉。莫莉的臉刷地紅了,喃喃地說:“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這不會讓您丟臉吧。”“當然沒有,你這樣做使我自由發揮得更好,還得謝謝你呢!”從此以后,莫莉再也沒有出現過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誤。
卡耐基先生對莫莉的批評和教育是一種“將教育的意圖掩蓋起來”的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其“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成效應該給中小學教師以有益的啟迪。
從中小學教師批評教育學生所使用方法的現狀來看,盡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成功教育在局部的區域里開花結果,但對問題學生進行直言不諱的批評指責乃至訓斥、嘲諷仍是大多數教師的首選之策,讓人觸目驚心的侮辱、體罰等非教育行為也不乏其例。這種“反教育”的教育行為嚴重摧損著學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殘著學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
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智慧的教育者,首先要使自己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的人。因為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人,才能夠給他人以人文關懷。
一位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青年學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車去上大學的途中,因口渴難耐破例買了一罐健力寶,但他卻不知如何打開,在手中顛來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環撬開,但試了幾次因未敢用力而終未打開。這時他聽見坐在對面的一位婦女說:“童童,快把健力寶給媽拿來。”小男孩說:“媽媽,你剛喝過水,怎么又渴了?”“快,聽話。”小男孩便站在車座上把手伸進了車窗旁邊掛著的塑料袋。婦女把健力寶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環上,余光看著男青年,只聽“砰”的一聲,健力寶打開了。隨之,車廂里又傳出“砰”的一聲響,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開了。婦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寶放在了茶幾上,顯然,她并不渴。許多年后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聰慧的婦女給他的人性化的啟示。
顯然,案例中的那位婦女具有極其濃厚的人文情懷,正是這種情懷使得她沒有直接將開啟易拉罐的方法教給那位青年學生,以避免青年學生的難為情。
教師每天都有可能面對學生的這種困惑和無助。如果我們能夠如那位婦女一樣,聰慧地給學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自悟自覺中走出困惑和無助的狀態,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顯而持久的。那么怎樣才能豐富自己的人文情懷呢?朱永新教授說:“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盡管讀書不是獲得人文情懷的全部條件,但讀書可以夯實我們做人的精神底蘊,為人文情懷的生根發芽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寬容心的人。
原諒是一種風格,寬容是一種風度,寬恕是一種風范。盡管“年輕人所犯的錯誤連上帝也會原諒”,但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學生的錯誤為人師表者卻往往沒有了寬容的風度,更不用說寬恕的風范了。還是讓我們看一個被稱為“寬容的最高境界”的故事吧。
二戰期間,一場激戰過后兩位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友與部隊失去了聯系。他們在森林里艱難的跋涉了十幾天之后,用以維生的鹿肉已所剩無幾。一天,他倆再次與敵人遭遇,交戰中他們巧妙的避開了敵人。就在自以為安全時,卻聽到一聲槍響,走在前面的年輕士兵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膀子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淚流不止,并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來包扎戰友的傷口。所幸的是第二天他們的部隊找到了他倆。事隔30年,那位受傷的士兵安德森說:“我知道是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他跑過來抱著我時,我碰到了他發熱的槍管。我知道他想獨吞那僅剩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去。當晚,他跪了下來,請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寬容了他。之后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
一個人能夠寬容患難與共的戰友對他背后開黑槍,面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我們何嘗不能夠以寬容之心待之呢?當然,對學生錯誤的寬容并不是聽之任之,而是不要揪著錯誤不放,置之退學(開除)而后快,或者雖然未退學(開除),但是對其錯誤無限的上綱上線,硬逼著其承認自己道德敗壞或者不可救藥。其實很多學生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而與道德境界無關。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將其錯誤作為一種教育資源,運用我們的教育智慧和藝術去實施我們的教育行為。
一位班主任在檢查學生宿舍時發現了幾個煙頭,經查確系本班的幾位學生所為。若按慣例,寫檢查、通知家長、上報學校給與紀律處分是常見的處理程序。但這位班主任在冷靜地思考之后,面對惴惴不安的學生說:“現在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需要你們完成,利用各種渠道搜集吸煙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傳版面,在校園內公開展覽,只要完成得好,就取消對你們的處罰,時限為兩周。”兩周后,圖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煙有害健康”的宣傳版面引起了全校師生的關注,成為對學生進行“吸煙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載體,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老師,您還處罰我們嗎?”
班主任指著宣傳版面說:“這不是最好的處罰嗎?”
我不敢斷言這幾位同學此后將會與吸煙訣別。但是我卻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美麗的懲罰”,其教育效果遠遠好于常規的處理。因為這樣的教育過程是蘊涵著老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又是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制作版面)切身體驗和自覺自悟的過程。
“在少年教育中產生困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現在他們面前,而人在這種年齡段從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