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課多點人文色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傳統數學教學重視數學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忽視學生學習的心理發展,重視解題技能的演練而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數學的嚴密性和規范性而忽視數學的人文性的展現,給大多數學生造成了數學刻板、枯燥、缺乏情感的印象,從而使不少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這促使我們不得不再一次來反思數學教育的價值。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人對數學的感悟和應用是千差萬別的,那么其中是不是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可以讓每一個人都能夠終身受益呢?
近一年來,筆者著眼于在數學課堂上拓寬孩子的視野,為數學課增添一些人文性內容,對數學課的教學內容做了一些新的思考與探索。
一、將數學史引進課堂
回到“原點”思考,劉堅教授如是說。歷史上,早在18世紀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創始人孔德即提出,由于個體知識的發生與歷史上人類知識發生的一致性,因而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符合歷史的順序,美國著名數學史家卡約黎認為,如果孔德的理論正確的話,那么數學史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是一種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的時候,從結繩計數、刻板計數開始,講到古人10個一堆地數石子,為孩子們順利地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十”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鋪墊。在講《鐘表的認識》一課時,我從本市鐘鼓樓的消失講起,告訴孩子們:鐘鼓樓這一文化現象的消失,是因為人類的智慧推進了文明進程。我還讓孩子們看了鐘表的發展歷史:日晷、沙漏,水漏、混天儀、機械表、石英鐘、工藝鐘、原子鐘,孩子們對這一知識點非常感興趣,于是,我趁機鼓勵孩子們在今后去發明更好的鐘表。此后,不止一個孩子來告訴我,他們在書上發現了沙漏,在本市的廣場上發現了日晷……顯然,數學史的引進,拓寬了孩子的文化視野,增強了孩子的探索欲望,這和只會解數學題的學習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二、讓孩子感受數學美
數學是美麗的嗎?怎樣讓數學由冰冷變成火熱?對此,數學王子張齊華有這樣的論述:作為數學教師,我們首先就應具備對數學美感的良好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并帶著自己對數學美的強烈體驗與感悟走進課堂、走進孩子、走進數學,與他們共享數學美、共創數學美。
在我的數學課上,我也盡力向孩子們展示數學的美。在教學《1—10各數的認識》的時候,我給孩子們展示了一組由人體構成的藝術數字。美麗的人體數字,讓孩子們的眼前一亮。他們也許沒有想到:數字原來可以這樣美。在講《圖形拼組》的時候,我給孩子們用各種幾何圖形,剪拼成各種圖畫,還讓孩子們用七巧板拼圖,并以“美麗數學”的名字把孩子的作品展出,孩子們都非常有興趣。
三、透過數學看世界
我認為一個數學老師是應該有一個宏大的文化視野的,因為數學廣泛地存在于每一個角落,透過數學,我們會清晰看見人類文化。我的數學課上,我盡可能地為孩子們提供這樣的視角。在教學《1—10各數的認識》時,我給孩子們講了“數學故事”;在講《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給孩子們講了12與生活的緊密聯系:12個月、12生肖、鐘面上的12個數字、12指腸……;講了13是西方人不喜歡的數字;我告訴孩子們:在北京有一座17孔橋,上面有“數不清”的獅子;我告訴孩子們18是一個有文化的數字:因為有十八般武藝之說,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打死老虎的水滸故事,有《山路十八灣》的歌曲……在講《認識鐘表》時,我選取了幾個有代表的文化鐘:福字鐘、玉石鐘、龍圖案鐘、臉譜鐘,從不同側面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化……這些書上沒有,卻又真實存在。與數學相關的知識,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他們對這樣的數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個孩子不止一次地問我:老師,數學與歷史有關嗎?數學與藝術有關嗎?孩子的提問讓我感到很欣慰,他已經敏銳地洞察到了數學之于文化的關系。這樣的教學,為那些困難于數學的邏輯思維的孩子提供了另類的學習內容,讓不同層面的孩子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四、捕捉數學中的生活元素
數學既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亦與生活緊密相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可以用數學方法理解周圍的事物,更可利用生活的素材去加強對數學概念的認識,使數學知識得以注入生活的氣息。
在講《人民幣的認識》的時候,我采集了大量生活圖片,告訴孩子們,這些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并在課堂上模擬購物,布置實踐作業,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在教學《認識時間》時,為孩子提供一些重要時刻:神六升空的時刻、巴金逝世的時刻、生活中讓人感動的時刻,讓孩子指認。這些教學活動,讓孩子在數學學習中觸摸到了生活的脈搏,我期待這樣長此以往的教育能讓孩子慢慢成為生活的有心人。
今天,數學課的單調、乏味已不再適應時代要求,著眼于孩子發展的教學內容,必將是數學課堂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