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源于生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這一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地中小學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小學探索并實踐的校本德育課程——“生活德育”,對此進行了有意義的行動詮釋和確證。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東營市實驗小學校長李福新。
概念:“生活德育”滲透學生生活的所有時間與空間
中國教師報:“德育為首”一直是各級各類學校旗幟鮮明的辦學方針,東營市實驗小學提出的“生活德育”概念有什么特殊之處?
李福新: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只有與學生生活結合,在學生實際生活中或在預設的生活情景中對少先隊員實施德育,才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這也是我校提出“生活德育”這一育人理念的依據之一。
小學生的生活空間由三部分組成,即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我們認為,生活德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因素,善于抓住時機,采用機動靈活、方式多樣、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小學生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都還處于啟蒙階段,對問題的理解認識不深。因此,我們的德育工作要力避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應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人和事中尋找教育的素材。只有這樣,德育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師的教導也才能被他們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標就是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學校德育應以生活為起點,以生活為終點,讓學生接觸生活、親近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煉,在生活中理解人生的真諦,養成良好的品德;同時,生活又是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有其不同的內容和側重點。因此,為每一階段的生活設定一個主題,以主題化的生活實現小學一至六年級德育的逐漸深入,體現“與時俱進”的德育要求,使孩子道德觀念、道德情感的花園在逐漸深入的過程中不斷擴大,滾動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與正確的道德行為。
在學生生活的所有時間與空間,有意識地、主動地對其施加各方面有益的影響,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等,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德育”的基本內涵。
內容:六大活動模塊的德育校本課程
中國教師報:“生活德育”作為學校的德育校本課程,有哪些具體內容?
李福新:經過幾年摸索,我們的“生活德育”課程已經開發并建構了“日常養成”、“課堂生成”、“主題實踐”、“文化引領”、“家校互動”和“社區教育”六大活動內容模塊。
1.日常養成。從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是實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響下,通過方向引導和訓練強化而逐步形成的。在養成教育中,學校既嚴格要求,又通過說一說、聽一聽、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練一練、做一做等活動,讓學生在反復強化中達到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統一的目的。
2.課堂生成。課堂學習是學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課堂中蘊含著許多德育因素,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教育意識,恰到好處地把握教育契機和教育資源,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實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德育。赫爾巴特說:“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于是,任課教師結合學科特點,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內涵,成為學校實施“生活德育”的主渠道。
3.主題實踐。德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和價值上的引導,不能任憑不良生活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而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是德育由靜態的、單調的和知性的活動走向生動具體的道德行動與體驗的良好載體。近幾年,學校圍繞文明城市創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等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實施“五自”教育,從培養兒童的“自理、自立、自律、自護、自強”能力入手,開展了“生活技能訓練比賽”和“少年軍校”等主題活動,并和“雛鷹爭章”活動相結合,每月頒發100枚雛鷹獎章,形成了“人人參與競爭,個個參與考評”的“爭章”局面。同時,利用各種先進的設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成立了微機、攝影、剪紙、繪畫、舞蹈、書法、機器人、天文臺等20多個不同的興趣小組(特色社團)、周六特長班,連續舉辦四屆藝術節、體育節。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精心設計、規劃并組織的主題實踐活動,在直接的實踐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生活的意義。
4.文化引領。這是實施“生活德育”的背景因素和重要途徑。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文化環境的濡染,往往沉淀在他的性格、習慣和人格深處,并轉化為基礎德性。基于此,我們凝練形成并不懈實踐“以人為本、以質立校”的理念文化;大力弘揚“樂、敬、愛、思”的教師文化;倡樹“活、勤、信、究”的學生文化;努力營造“健康并快樂著,和諧并發展著,誠信并負責任”的良好校風;時刻提醒并實踐“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的校訓。可以說,強化理念,達成共識,形成文化,內化為師生自覺自愿的日常生活行為,是“東實小”實施“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之一。
5.家校互動。家庭作為學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環境之一,是不能忽視而且必須深度開發和利用的“生活德育”教育資源。所以,我們高度重視家校互動,形成臍帶聯系,由此搭建起了孩子德性成長的“德育場”。如學校每學期都召開一次家長委員會,及時向家長匯報學校的近期工作,與家長交流教書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學校倡導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認可和支持。通過家校溝通,輔導員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原來單純的家庭作業也變得豐富多彩,“幫媽媽做一次家務”、“調查一下周圍的黑網吧”、“做一個綠色小使者”等,變成了家庭作業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互動方式,更新了學生家長的觀念,從而為學生走向社會,到社會中體驗、實踐創造了條件。
6.社區教育。為有效利用社區教育的資源優勢,拓寬教育渠道,形成全社會關心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我們成立了社區教育委員會,由招生范圍內的社會各界參加。社區教育委員會明確各參與單位的職責,分工協作,開展了系列活動。如成員單位——市消防支隊,每年定期為孩子們創造條件,讓他們感悟軍營生活,學習火場逃生方法等。社區教育委員會成立以來,各成員單位積極協助學校建立校外教育陣地,利用人文景觀實施教育,黃河大橋、黃河水體紀念碑、墾區抗日英雄紀念碑、駐地軍營、勝利電廠等,都已成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節假日、星期天,班主任也指導孩子們走進社區的銀行、超市、幼兒園、老干部活動中心、醫院等地開展活動,扮演著自己喜歡的角色,如推銷員、修鞋匠、教師、經理、小記者等,在社區活動中共享著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
探討:怎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
中國教師報:課堂生成,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資源,或者說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這也是德育的一個傳統經驗。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很生硬,效果并不好。“實小”是否要求老師在每一堂課中都必須堅持德育滲透?又是如何做到教學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的統一的?
李福新:每堂課都有德育因素,要求教師堅持德育滲透是我們一貫的主張。要做到教學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這里有一個教師德育意識問題。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是重要的德育資源。“孩子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避免從他們的教師那兒‘獲得’道德態度、信仰和習慣。”雅斯貝爾斯深刻地指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學生的道德態度就在師生之間的每一次交往互動中得到了培養,如同人與人之間的所有的互動一樣,這些互動具有道德意義”。如對待上課時師生相互問候這一細微環節(有些教師:上課。班長:起立,老師好。老師:同學們好,請坐。)我們組織全體教師對其進行了討論,最后大家一致認為:學生起立迎接,隱含著感謝教師到班內上課的意思。學生起立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起立要表示感謝,應首先向學生問好,學生回敬老師好后,教師請學生坐下。這是教師在態度上進而在行動上是否把學生當作主體對待的重要體現,這是決定師生雙主體間對話是否可能的首要因素。“只要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的需要和他們自己的需要一樣重要,就不可能有真誠的對話”,而缺失真誠對話的課堂,教學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通過對這一細小課堂環節的討論分析,老師們普遍意識到,課堂教學存在有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現狀,德育亦是如此。教師形成上述德育意識,會使其關注備課時在達成知識目標教學預設的同時,精心構思德育目標,注意自己課堂上的梳妝打扮和一言一行,認真對待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時自己良好德行對學生的浸潤,從而達成教學科學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質疑:“生活德育”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中國教師報: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會有您所說的“主題實踐”這樣的材料,校長談起校園文化建設也都是頭頭是道。但事實上,學校的德育活動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李校長是如何做到材料匯報與德育實踐的統一的。
李福新: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主體不清。“主題實踐”德育活動的主體應是廣大學生,但長期以來,由于德育為教育之首,出于功利目的,不少學校在德育匯報或經驗介紹時描述了“主題實踐”實施德育的外在理想狀態,而在其辦學實踐中偏離了主體——“人”的精神訴求,不是為了人舉辦活動,而是為了宣傳搞活動,主要精力放在對活動的宣傳策劃上,而較少考慮這一活動是否容易引發學生興趣,存在假、大、空、浮等現象,說教的成分偏重,取材偏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年齡特點,不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具體實施過程不科學、教師職責不清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主題實踐”活動為的是形象塑造而不是學生的幸福成長。
我校輕說重做,關注主體,全員、全時、全地實施德育,做到了材料匯報與德育實踐的統一。以具體的主題實踐活動為例,近期我們創意舉辦了“迎奧運、慶元宵”賞燈游園活動,家長、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寒假放假前一個月,學校確定了活動方案,并進行了全面部署,班主任作了具體安排,科學教師進行了必要的技術講解。為了讓廣大學生家長支持并參與該項活動,我們在校報上刊登了活動目的、意義及具體要求等,要求每一個學生將其作為必須完成的寒假實踐性作業,于正月十三將作品交回學校布展,晚上學生與家長共同參加游園活動。正是由于活動選題具有時代性、民族性,貼近兒童年齡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順應兒童的心理訴求,活動取得了學生、家長的共同認可。這一天,我們收到參展燈籠3000余盞,晚上參加游園活動的人數過萬。盧梭提醒人們,道德教育不要違背兒童本然的天性,應符合兒童的實際生活需要和生活過程的秩序,讓兒童在自身的生活過程中來獲得道德體驗、養成道德習慣,最終道德教育的目標應指向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這項主題實踐活動,在全國上下喜迎奧運的氛圍中,在民族傳統佳節來臨之際舉辦,選題恰當、組織運作科學,既勾起成年人對童年生活美好的回憶,又符合兒童當下的心理特點,貼近其生活實際,活動因此而取得圓滿成功。通過活動的舉辦,孩子們加深了對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印象,起到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增加了對奧運知識的了解,培養了科學創新意識與動手實踐能力。
總結我校成功舉辦各項主題實踐活動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在于教職員工個人的德育角色定位。假如教職工認為德育是部分人的事情,或德育是時段性的,抑或德育只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域,這就表明其德育角色不清,職責不明。近幾年來,我校倡導的“時時是德育之時,處處是德育之所,人人是德育的實踐者”已深入全體教職工心中,為學校德育工作扎實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教師報:前幾年,德育工作的“5+2=0”現象引發過很長時間的討論。“生活德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抗衡目前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李福新:德育因生活需要而產生,在生活中進行并為生活服務。學校是德育主陣地,同時家庭、社區也是實施德育的主戰場。出于盡可能減少“5+2=0”現象的考慮,我們開辟了“家校互動”、“社區教育”兩大德育板塊,邊研究、邊實踐,有效消除了雙休日家庭及社區一些不健康因素對孩子德行的負面影響。在“家校互動”過程中,我們重點強調“愛”和“尊重”。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的道德首先在家庭生活的情愛氛圍中萌生,“兒童在會思考和會活動以前就會愛,會信賴,而且家庭生活的影響刺激著他并提高他的道德水平……”通過家長學校、學校家長委員會及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讓家長基本認識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這個環境需要父母去創造。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給孩子多少知識,重點在于家庭成員健康情趣和良好行為習慣對孩子潛移默化的熏染。家長一改過去家教中的無奈和空洞說教,轉而身體力行將“愛”和“尊重”轉化為家庭生活或親子交往中的具體行為,不斷優化著孩子生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在社區教育工作中,我們注重社區成員單位教育職能的落實,重點在“防”上下功夫。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單位——各居民委員會,積極創設未成年人生長的環境氛圍,舉報有害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違法經營活動等。其他單位如周邊的商場、書店主動為孩子們提供游戲、讀書的好去處,防止孩子們進入游戲廳、黑網吧等不良場所,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學校、家庭、社區有效交流與溝通,育人理念達成默契,并綜合做功,“5+2=0”現象得到有效遏止,隨著學校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們成功地擴展了家庭、社區生活的道德影響,“5+2=0”現象正在逐漸消失。
展望:重中之重仍在于抓好師德教育
中國教師報:生活德育在東實小已經實踐了好幾年,中間有過什么問題或困難?如何解決?現在有沒有一些新的思考?
李福新:實施生活德育初始階段,大家對其概念本身存在諸多疑惑。什么是生活德育,具體內容有哪些,與以往德育理念有何不同,等等。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適時開展了《生活德育》課題研究,并將其形成為學校核心辦學理念,以生活德育為引領,創辦特色學校。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與實踐,以及聆聽德育專家對我校生活德育理念的解讀,大家普遍認識到,德育以生活為基礎,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且為了生活;德育在生活之中即意味著德育不能脫離生活而單獨存在,思想決定行動,在明晰了生活德育理念后,大家結合學校的德育實踐,逐步找到了各自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具體位置與承擔的責任,踐行著學校“人人是德育實踐者”的號召,一群健康快樂、和諧發展、誠信負責的生命個體和一所充滿德性的特色學校展現在公眾面前。
我個人認為,其重中之重仍在于抓好師德教育。學校應努力建設一支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為培養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