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發展農村黨建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對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我省各級黨組織在農村黨的建設上大膽創新、不斷完善,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村黨建工作格局。
一、按照農村經濟社會結構不斷變化的要求,創新組織設置,逐步健全和完善了農村基層黨的組織體系
建立以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基本架構。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改為鄉政府。到1984年底,我省基本完成了撤社改鄉工作,成立了鄉黨委和村黨支部,形成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基本架構。1990年,中組部會同有關部門召開了“萊西會議”,明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確立了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配套組織建設格局。這個格局經過兩輪后進村黨支部整頓和建設工作,得到了健全和完善。
支部建立在協會上,村級黨組織的覆蓋面不斷擴大。隨著農村改革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國家實行土地流轉政策以后,我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到5000多家。為擴大黨的組織覆蓋面,1995年前后,我省一些地方開始探索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設置黨支部,*2年以后在全省逐步推開。為推進和規范這項工作,省委組織部于*4年出臺了《關于調整和改進村黨組織設置工作的意見》,要求以村為主設置黨委或黨總支,依托產業鏈設置黨支部。黨的十七大以后,全省進一步加大了調整村黨組織調協的力度。目前建制村設置黨總支7883個、黨委28個,在專業合作組織中設置黨支部1600多個、功能黨小組5300多個。
依托農村社區建立黨支部,村級黨組織的設置突破村域限制。隨著農民逐漸從“村里人”轉向“社會人”,形成了農村社區。為順應這一變化,從*5年開始,省委組織部突破按照行政區劃設置黨支部的做法,探索依托農村社區設置黨支部,指導各地選擇了100個點,開展建立農村社區黨支部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從調整村黨組織設置切入,構建了以“村黨總支(黨委)——社區黨支部——功能黨小組”為結構的組織體系,適應和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按照加強“三農”工作對人才提出的要求,創新理念辦法,逐步健全和完善了識人選人機制
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農村基層干部選拔標準更加全面。在農村基層干部選拔上,黨中央提出選拔干部要貫徹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我省認真貫徹黨中央的干部路線,同時結合農村實際,要求在農村基層干部選拔中要體現“雙強”:既要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素質,守信念,講奉獻,重品行;又要具備較強的科學發展能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體現了正確的用人導向。
“兩推”薦人選和直選試點,農村基層干部選拔工作中的民主不斷得到擴大。隨著村民自治的推進,農民群眾渴望進一步擴大民主。1999年,鳳陽縣在村黨支部換屆中采取以“黨員推薦、群眾推薦、黨內選舉”為主要內容的“兩推一選”辦法,產生村黨支部成員。省委組織部認真總結鳳陽縣的經驗,從*2年起在全省推開。中央組織部也向全國推廣了安徽的做法和經驗。*6年起,省委組織部在村黨組織換屆中開展了“兩推直選”試點工作,目前試點村已達到2600多個。為整體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省委組織部指導銅陵市在西湖鎮開展了“一推兩考”試點工作,即采取“民主推薦、理念考試、組織考察”的辦法,確定鎮領導班子組成人員。民主推薦除按規定召開推薦大會外,還吸收占參會人數20%左右的群眾代表參加;被確定為鎮領導班子組成人選的,要經過政治理論水平任職資格考試,把好人選的素質關。
多渠道選配干部,農村基層干部的來源不斷得到拓展。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產生了優秀村干部難選的問題。為此,我省探索通過“派、聘、引、育”等多種辦法,為村級組織輸血。*1年7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從機關選派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每批任期3年,并提供包括資金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支持。7年來,全省已選派三批共1.2萬名干部到農村任職。選派干部協助抓好村級后備人才的選拔培養,為群眾辦了大量實事好事。全省今年選聘了640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這項工作將連續開展5年,為村級組織輸送數千名大學生“村官”。從*6年起,全省采取就地培養的辦法,每年選拔4000名左右的優秀村干部和后備干部參加大專學歷教育,目前入校學員已達1.3萬人。全省各地積極實施“鳳還巢”工程,一大批事業有成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8年村級換屆時有300多人通過選舉進入村級班子。
三、按照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創新工作載體,逐步健全和完善了農村黨員實踐先進性的平臺
規范主題教育,黨員“經常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得到建立健全。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我省普遍采取冬(春)訓的辦法,對農村黨員進行輪訓。為鞏固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建立長效機制,從*3年起,每年利用春節前后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在農村黨員中開展一次主題教育活動,在對黨員進行集中培訓的基礎上,組織他們入農戶、聽意見、辦實事。從*7年起,把黨員承諾制引入到主題教育活動,做到年初承諾、年中踐諾、年底評諾,使之成為保持先進性長效機制的重要載體。為改進黨員教育方式,*6年至*8年6月,我省采用互聯網加電視機機頂盒的形式,在全省鄉村開通了現代遠程教育“電視上網”工程終端接受站點,為黨員教育鋪設了“信息高速公路”。
開展組織管理和網絡管理,農村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多方位展開。進入*0年以后,全省農村外出務工黨員逐步增加到14萬人左右,加強管理工作變得十分緊迫。按照中央的要求,全省下大力氣抓好流動黨員活動證的發放工作,同時省委組織部制發了《關于加強流動黨員規范化管理的意見(試行)》,積極探索實施組織管理和網絡管理。目前,全省已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1781個、設立流動黨員聯絡站913個。全省17個市建立了流動黨員網絡管理系統,市、縣、鄉實現了聯網。黨組織可以隨時根據網上提供的信息,與外出黨員和流動黨員黨組織取得聯系,流動黨員也可以隨時與家鄉黨組織取得聯系,實現教育管理信息的即時傳送,在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上取得了明顯進展。
運用載體推動,農村黨員實踐先進性的路徑得到有效拓寬。*2年全省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流動黨員“雙向帶動”、為民服務全程制和黨員承諾制等五大載體。幾年來,“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為能力強的黨員發揮作用提供了舞臺,全省確定“雙帶”示范戶19.8萬戶,參加“雙帶”的黨員和干部34萬人,帶動農戶116萬戶;開展設崗定責,設置政策宣傳崗、致富信息傳遞崗、文明新風崗、“留守兒童”關愛崗等,全省已有600多萬名無職黨員上崗履責;開展“雙向帶動”,引導了一大批流動黨員把家鄉更多的勞動力帶出去務工增收,把在外面學到的技術、積累的資金帶回家鄉創業發展;實行為民服務全程制,在鄉鎮設立室(大廳),在村設立代辦點,群眾有事情由黨員干部全程無償代辦;實行承諾制,使參加載體活動的黨員發揮作用有了定量要求。僅*8年初,全省80多萬名黨員承諾為群眾辦實事161萬件。
義務權利兩者并重,黨內激勵關懷機制開始建立。隨著黨內民主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頒布后,黨員的權利意識明顯增強。我省在試點的基礎上,從*4年開始在全省農村實行黨務公開,推行“陽光黨務”;從*8年起著手建立農村黨員議事會制度,做到村里大事黨員先知道、先討論、先行動。全省積極推廣一些地方實施的農村特困黨員“脫貧造血”工程和建立黨員服務站的做法,做好黨內關愛工作。近幾年來,全省把落實村干部待遇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以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離職補償)為內容的“三位一體”激勵保障機制。
四、按照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作用的要求,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新時期農村黨建工作格局
實行交叉任職,鄉村領導體制不斷得到完善。*2年以前,村“兩委”成員和鄉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大多是分設的,程度不同地存在分工交叉、權責不清的問題。我省按照宜兼則兼、宜分則分的原則,積極推行村“兩委”成員和鄉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提倡正職“一人兼”。目前,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的比例和書記與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分別為70%、22%;鄉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和書記鄉鎮長“一人兼”比例分別為74.4%、31.2%。為規范新形勢下的工作運行,制定了《安徽省村“兩委”工作規則》和《關于加強和改進鄉鎮黨委建設的若干意見》,完善村“兩委”和鄉鎮黨委議事規則以及決策程序,增強班子整體功能,切實把鄉村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注重引導和服務,農村領導工作的方式方法得到切實改進。我省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新形勢下領導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倡導和實行說服教育、示范引導的辦法。*0年以來,在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中,積極推進鄉鎮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不斷強化農村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結合農村綜合改革,全省大力推行為民服務全程制,健全和完善機制,強化責任,努力讓群眾滿意。
突出創建主體地位,“三級聯創”活動成為推動農村黨建工作的總抓手。從1994年起,我省先后出臺了關于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六個好”鄉鎮黨委和對縣(市、區)委書記履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進行考核的意見,全面啟動“三級聯創”活動。為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全省在“聯”字上下工夫,正在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為突出創建的主體地位,全面推行創建承諾制,縣、鄉、村黨組織每年對創建工作作出公開承諾,納入年度考核。為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進“在級聯創”活動考核評價辦法,對黨建工作責任人進行述職測評,廣泛開展民意調查,把組織評價與群眾評價結合起來。根據考核結果,每年對工作滯后的鄉村實行重點管理,每兩年對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進行一次表彰。
總結三十年來我省農村黨的建設工作,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深刻啟示:必須堅持圍繞黨在農村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并服從服務于這個大局,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組織保證;必須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激發農村黨員干部的內在動力;必須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變化,全面推進農村黨建工作的創新,不斷注入工作活力;必須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形成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