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思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農民收入表現出增速逐年下降、增長很不均勻、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并且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已成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中的首要問題。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農業收入增速下降和非農收入增長慢緩。農業生產力低下,農產品相對過剩,農業效益差,農業收入逐年下降;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差,非農產業就業崗位滿足不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轉移的外部綜合環境不佳,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較為困難。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不僅是一項經濟工作,也是一項政治任務。要大力發展工業、服務業,進一步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空間;強化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競爭能力;積極主動發揮中介服務作用,大力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我區乃至全國普遍存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更加突出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甚至整個社會的穩定性。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大力促進廣大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同時,增加農民收入也是實踐“三個代表”,切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因此,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一項經濟工作,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如何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已是各級黨委、政府的當務之急,我區也是如此。
一、當前農民增收困難的主要表現
一是農民收入增速逐年下降。近年來,我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呈逐年遞減態勢,1999年的增幅為7.3%,到*2年下降為3.47%,四年的下降幅度近四個百分點。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98—*2年我區城區居民人均年實際收入由8652元增加到12047元,年均增長8.63%,而同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只有4.64%,比城區居民增幅低四個百分點。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區居民純收入比為1:2.67,而*2年為1:3.1,差距明顯擴大。三是農民收入增長很不均勻。近年來,我區各鎮(鄉、街道)經濟發展速度不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也有明顯差距。雙陽鎮工業化快速推進,有力帶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1998—*2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2%,居全區第一位;羅溪鎮經濟發展不快,年均增長只為2.1%。
二、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制約我區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有多方面,但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一是農民工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外部環境不佳。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生,并且這種增長速度大大超出非農產業工作崗位的增速,非農產業的就業崗位顯得越來越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變得更加困難,農民工從非農產業獲得收入的機會大大減少;同時,較為嚴重的勞動力供大于求問題,使勞動力變得更為廉價,農民工獲取非農收入的效率更為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長期以來,實行以確定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為標志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依附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子女教育、社會福利、購買商品房等問題,從體制上嚴重地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二是農民工職業技能普遍較差,缺乏就業競爭力。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區勞動者素質偏低,這已成為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攔路虎”。大部分勞動力文化水平低下,且沒有受過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在面對當前大量需要熟練工、中高技術工、中高級管理人才的就業形勢下,農民工就業更加困難。三是從農業獲取的收入不斷減少。我區當前的非農產業并不發達,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仍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產品結構性過剩問題的加劇,使還處于粗放型生產的我區農業,產生效益的能力越加有限,時常出現增產不增收情況,龍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農民從農業獲取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于農民總收入的增速,并且這種趨勢還在加劇。
三、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措施辦法
農業收入與非農產業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兩個組成部分。我區農業自然條件惡劣,水利等基礎設施很不完善,農業生產水平相當落后,在面對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形勢下,這種落后程度更加嚴重,農民的農業收入將更為有限,該部分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將明顯逐年下降。因此,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創造良好條件,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并轉移好,盡可能地減少農民對農業的依賴,不斷提高農民的非農收入。
(一)大力創造非農就業機會,拓展轉移空間
創造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最重要條件。因此,要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拓展接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
1、大力發展工業
工業是接納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陣地,也是促進服務業發展、創造服務業就業機會的重要動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工業,增加新投產企業。隨著我區區位優勢的不斷顯現及萬虹公路萬安至河市段兩側各工業園區(小區)的相繼推出,已成功引進項目*多個,但該片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無法及時為企業提供具備投建條件的工業用地,新投產企業不多,新增工作崗位較少。因此,當前,重點是加快該片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整個區域的供水、排洪排澇、排污等基礎設施,促進新引項目盡快投產。該片區的新引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可新增工作崗位50000多個。
2、大力發展服務業
發展服務業要緊緊圍繞工業發展進行配套。一是發展商業。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勢必引入大量人流,因此要在工業園區內規劃建設適當的商鋪,提供農民參與經營商業的空間。二是發展房地產業,進一步帶動商業發展。要根據工業帶來的房地產市場情況,為工業配套建設商住樓,適時對鎮區進行改造,把一些流動人員吸收為常駐人口,并吸引一批農村人口向鎮區轉移,進一步提高我區商品市場的容量,增加商業方面的就業機會。三是發展運輸業。工業發展后,就需要大量的運輸,目前我區還沒有較成規模的運輸隊伍,區內企業的運輸業務大量被區外運輸隊拿走。因此,要引導民間力量建立有較強競爭力的運輸公司,為我區更多農民參與運輸業提供平臺。同時,發展服務業要抓住仰恩大學城建設之機,結合周邊村莊改造,規劃建設合理的商業服務網點,滿足大學生的消費需要,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3、大力發展集約農業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粗放、分散的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將日漸低下。要以培植扶持龍頭企業為抓手,引導現有土地的合理流轉,有效配置農村土地資源,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步伐,把未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農民變成農業工人,盡可能地促使農民擺脫目前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重點要積極培植扶持泉美園藝、超大現代集團洛江基地、榮祺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二)大力加強職業能力培訓,提高轉移能力
農民工職業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其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的易難以及收入的高低。當前我區的農民工都普遍存在正式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夠,勞動技能普遍較差,就業困難的問題,由此造成農民工從非農產業取得收入呈下降的趨勢。因此,強化農民工的職業能力培訓,增強他們的勞動技能是當前提高農民工就業競爭力,增加收入的另一重要手段。一是加強職業學校建設。隨著人口增長率的逐步下降,學生人數的不斷減少,當前的教育硬件設施已基本能夠滿足九年義務教育的硬件要求,政府應逐步轉移對教育的投入方向,加大對職業學校建設的投入力度。要以敬德職業學校為基礎,切實以建設職業學校為目標,加快完善職業教育設施,進一步擴大學校辦學規模,盡可能地為我區農民工參加職能培訓提供便利條件。二是爭取生產廠商建設培訓基地。要積極爭取一些大公司、大企業與區內中學合作,利用我區中學的教育設施和公司的技術力量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班,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為企業輸送合格工人。三是改革教育機制,把普及義務教育與強化職業技能教育結合起來。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后,絕大多數學齡兒童都能夠完成初中階段的學業,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應付上完九年的課程,對于這部分學生,在初三年期間,要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的職能技能培訓,為今后參加工作做好準備。四是建立鼓勵參與機能培訓機制。當前,農民從農業中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相當小的比例。要償試把政府每年對農業的投入資金轉移到對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補貼上,激勵更多的農民工參與職能培訓。
(三)大力發揮中介服務作用,改善轉移環境
一方面,要發揮中介作用。因就業崗位信息與勞動力信息缺乏溝通,往往造成農民找不到工作,企業崗位空缺沒人做,或者農民工就業“舍近求遠”。因此,政府要積極發揮中介作用,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供需見面會、勞動力市場職業介紹、政府與入駐企業簽訂應招收一定比例本地工的協議等方式,為農民工與區內企業之間搭起用工橋梁,爭取更多農民工能夠實現轉移,并盡可能轉移到區內企業,進一步提高農民工收入以及純收入的比重;要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關精神,切實兌現獎勵措施,有力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另一方面,要改革阻礙轉移的各種體制。深化勞動用工、子女教育、社會福利、購買商品房等體制的改革,保證農民工享受平等待遇;切實維護民工合法權益和引導企業為民工建立養老、醫療以及失業保險,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