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團區委構筑群團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共*省委《關于在新的階段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意見》指出:“改革和發展越是處于關鍵時期,越要加強黨的群眾工作,越要發揮好工青婦組織在全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這表明,群團組織是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是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形勢下,加強群團組織工作,對于聚合各方力量,建設繁榮安定、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在社會轉型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各群團組織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聯系、聯絡作用,在服務大局,服務廣大職工、青年和婦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創新了工作載體,拓展了工作領域,延伸了工作手臂,不斷提高了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成效。群團組織在把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對群團組織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對象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新形勢下,群團組織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對重要性認識不足。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主導下,群團組織不會直接帶來經濟效益,使得基層群團組織的工作出現“邊緣化”:沒有專職群團干部,或有的身兼數職(本職工作無法保證);有的在其位,但不謀或少謀其職,群團活動經常受到大量其他事務的沖擊,無法正常開展;群團組織建設常常被忽視。
2、工作對象復雜多樣化。由于市場法則不斷廣泛地進入社會生活,人們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的趨勢愈發明顯,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使得廣大職工、青年、婦女的需求和價值取向多元化,選擇空間擴大,群團組織原有的工作體系和工作模式已難以適應相關群體。如有的單位中的團員對團的認識淡薄,為了逃避義務,甚至不愿意亮出團員身份;有的工人不但不懂得依法參加工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甚至還認為入會要交費,不劃算。大部分企業中的職工和團員青年、婦女,他們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其工作受市場影響大,變動頻繁,造成管理難度增大,使開展群團建設工作缺乏連續性。
3、自身建設薄弱。一些群團組織工作上、組織上與黨的要求、群眾的愿望和形勢的發展變化不相適應,有的群團工作人員開拓創新意識不強,工作缺乏熱情,組織的活動內容和方式未能充分體現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出現機關化、行政化的傾向。
4、相互聯系力度不夠。群團組織因為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相近,工作對象和工作資源相互交叉,在某些領域存在各自為戰、爭奪資源、重復勞動的現象,造成勢單力薄、整體工作效果較差。
總之,體制轉軌給群團工作帶來的深刻影響,使群團組織的無限責任和有限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資源短缺、服務手段匱乏已成為制約群團工作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是群團組織適應新形勢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群團組織工作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這決定了在新形勢下,把群團組織進行資源整合,促使群團組織形成合力,既重要又必要。
1、謀求自身新發展的客觀要求。群團組織是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是各自所聯系群眾的利益代表者和維護者,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通過群團組織做好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一條寶貴經驗。是各群團組織性質中的共性,共同的政治基礎和領導基礎是各群團組織合作共事的前提。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群團組織自身也在謀求新發展。怎樣才能更充分的發揮作用,聯系更廣泛的群眾,代表更多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利益訴求,成為各群團組織的共同目標。因此,各群團組織只有突破傳統思維,打破各自的小圈子,調整發展思路,突出整體作用,才能在更大更廣的全局中實現共同目標。
2、實現資源新配置的客觀要求。隨著社會改革和開放程度的加深,近年來,各群團組織在人、財、物等資源的運用上由單一資源依附型向社會資源互補型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許多工作都具有交叉點。比如,共青團的希望工程與婦聯的春雷計劃,工會的職工培訓與婦聯的婦女技能培訓、共青團的青年創業就業培訓等。由于各自為戰,這些活動的開展規模小,達不成聲勢,與黨政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和流向的規律決定社會組織越有動員力和影響力就越能獲得資源,越有資源就越有動員力和影響力。在這種規律的推動下,群團組織改變過去單兵作戰的方式,在某些同類項目上進行組織間的合作與聯動,實現人、財、物的有效整合,體現集群優勢,必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3、調整社會新關系的客觀要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提出構建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群團組織作為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組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們既是黨“最貼心、最忠誠、最得力的助手”,又是黨和職工、青年、婦女的“聯系帶、粘合劑、潤滑油”。在做好群眾思想引導、理順情緒、解決矛盾等方面,群團組織通過合作將會產生“1+1〉2”的效果,將能集中更大的力量更好地均衡各方的利益矛盾,促進社會各階層、群體和諧相處。
三、構建平臺、協調聯動,在服務構建和諧社會大局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加強聯絡,資源互補,增強群團組織合力。現行的群團組織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其組織隸屬于不同行業和系統的各類行政、企事業單位,相互之間基本上不發生橫向聯系。開展群團組織之間的合作,一要在各群團組織間形成“互利共贏”共識,主動加強協調溝通。二要弱化“垂直管理”概念,強化“大群團”觀念。每年通過座談會、聯席會、務虛會等形式,互通信息,了解情況。三要加強宣傳,營造合作氛圍,強化群團干部的整體意識、協調意識、質量意識,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為共同開展工作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
(二)突出重點,整合優勢,提高群團組織實力。一要打破各自的小圈圈,統一建設公用設施(如活動中心)和布局區域資源;要加強資源整合力度和協同發展能力,發揮協調效應和資源互補效應,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二要選擇優勢項目,實現“強強聯合”,集中各個組織的人力、財力、物力、信息,把影響面廣、牽動全局的重點活動做大做強。三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合作并不是合并,群團組織的工作既有交叉點又有凸現各自特色的部分,要從實際出發,該整合的就整合,不該整合的就要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規定開展活動。
(三)構建平臺,互動聯動,擴大群團組織影響力。按照省委《意見》精神,緊扣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群團組織可以在維權、獻愛心、就業創業服務、道德教育、非公企業組織建設等方面構建聯動平臺,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實現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
1、構建維護權益聯動平臺。比如,在維護企業青年女工權益時,工青婦三家都管得到,如果三家合作,就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來關注青年女工的權益,形成更大的社會輿論來促進維權工作的完成。適時整合、優化現有的維權工作網絡,把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的維權崗、維權熱線、法律援助中心集中起來,共同實施“維權統一行動”,遇到企業維權由工會牽頭,其他部門配合;遇到家庭維權,由婦聯牽頭,其他部門配合等,以此實現對群眾權益的最大保護。
2、構建送溫暖獻愛心聯動平臺。我區在助學方面做出了嘗試,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區助學活動協調領導小組,取得了一定成效。即:對共青團的“希望工程”、“手拉手一幫一”、婦聯的“春蕾計劃”、工會的“金秋助學”,在助學對象的安排、助學資金的界定、助學情況反饋、校方、資助方的聯絡聯系等方面進行統籌管理。要繼續把協調工作延伸到助貧、助殘、助孤等方面。
3、構建就業創業服務聯動平臺。成立“群團組織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把共青團的青年創業行動、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計劃、婦聯的農村富余婦女勞動力轉移計劃,工會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等活動的信息、資金、扶持政策等整合起來,統一培訓,提供就業信息,共同對創業、就業再就業群體僅提供切實有益的幫助。
4、構建實施道德教育聯動平臺。每年定期策劃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活動統一宣傳月”。把工會的職業道德建設、共青團的青年文明號、18歲成人儀式、婦聯的美德進萬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等工作,有機聯合起來,共同營造全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5、構建非公組織建設聯動平臺。由黨委牽頭,整合群團組織力量,成立非公有制組織建設工作協調組,探索在新的經濟領域中建立組織、發揮作用的新路子。一是在建立模式上,可以以“工會先行、青婦跟進”的方法組建群團組織;二是在發揮作用上,可以由工作協調組每年統一制定活動計劃,集中人力、物力統籌安排資金和工作人員。并通過與企業主溝通,采用靈活多樣的載體,開展與企業中心工作相結合,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非公有制黨群組織與企業互動發展。
(四)建立機制,保持特色,創新群團組織合作模式。要建立群團組織上下聯動、橫向協調的工作新格局,必須建立三大機制:一是建立組織保障機制。這是群團聯動工作長效化的重要保障,要加強黨委對群團組織工作的領導,加大政府對群團組織的經費支持。特別是在新形勢下,黨委要出臺有關具體措施,進一步優化群團組織的工作環境,由上至下支持群團組織開展聯合活動。二是建立規劃總結機制。這是群團聯動工作規范化的前提保障,各群團組織應主動溝通,共同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定期聯席會議,認真規劃活動項目,并及時總結經驗,反饋成效。三是責任落實機制。這是群團聯動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保障,要通過統一部署,明確責任,特別是每一個聯合活動,都應明確主要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并具體進行分工,落實到人。
總之,群團組織作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必須轉變觀念,主動融入,整合資源,構筑合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廣泛最充分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和創業熱情,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