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研究和探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首要的基本理論任務。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間內,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基本上以計劃經濟、公有制、按勞分配為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逐漸豐富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不斷要求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我的體會和認識是,可以從共同富裕、社會和諧、公平正義等多個角度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鄧小平同志講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不發達和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擴大之間的矛盾,發展生產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出路,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
對于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小平同志提出,堅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根據我國國情作出的合理判斷。因為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發展不平衡,大家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富起來,總是有先有后,先富幫后富,最終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這個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為此,中央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時,就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會和諧
共同富裕抓住了生產—分配這一主線,對生產力發展提出了要求,也對社會財富分配提出了要求。但這主要是就經濟范疇的規定,而沒有對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做出深入的規定和論述,這與發展生產力是當時最亟需解決的問題有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總體上已經進入小康社會,人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而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出現了失衡,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作為一個問題重新被提出來。這些都需要從新的角度特別是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這些判斷豐富和發展了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理論,不僅包含了發展生產力的內容,而且強調了社會發展,并明確指出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的。
十七大以來,我們黨全面分析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應該是和諧的社會主義,并且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是根據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論斷,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這一理論創新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重要性在于讓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能局限在經濟建設、生產力發展上,也要重視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
公平正義
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人類幾千年的美好夢想。我國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說法。共同富裕本質也隱含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進一步把公平正義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上來。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許多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現象,正在形成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社會的和諧,影響人們對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本質的信念。正因為如此,六中全會《決定》強調: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總理在最近的文章中提出,要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作為社會主義的兩大任務之一。只有逐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才能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可以說,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不僅是解決現實矛盾和社會問題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
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社會和諧、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三個基本屬性,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和現實課題。但是也要看到,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舊矛盾、產生新矛盾的過程。無論是共同富裕,還是社會和諧,以至社會公正,都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當前,我國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國內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明顯增多,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對我們加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認識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時,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決定認識。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也是不斷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隨著社會主義實踐日益豐富,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認識也將不斷深化。
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總書記強調指出,一定要在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設、共同享用和諧社會貫徹于和諧社會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把人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體,首先表現在把人民作為創造財富的主體,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體,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改革發展為了人民,必須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是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是把人民利益、快樂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準則的社會主義。離開了人民的福祉,就是空想的社會主義。只有這樣,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幸福、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人民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