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黨合作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政黨制度,是在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依據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民主集中制理論和民主監督理論,確立起來并不斷發展完善的。這三個理論,從社會主義民主的角度,為我國政黨制度的確立和發展、自身建設及運行,提供了理論根據,是我國政黨制度的三塊民主理論基石。
一、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和我國政黨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我國政黨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根據:
1、確立了多黨合作制度成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在階級結構上實行最廣泛的聯盟,這是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實行多黨合作的基本依據。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之一。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與其相適應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其相適應的政黨制度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多黨合作制度在我國政治體制中關系全局、具有長遠的戰略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治、社會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中國的政局要穩定,首先必須穩定這個格局。
實行人民民主專政,要求在共產黨領導下加強人民內部的團結與合作。從政黨制度的形成過程看,我國政黨制度的建立就是適應國體的要求而進行的制度創造,通過這種制度創造,把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與加強中國共產黨和黨外人士的合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各派及其廣大成員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屬于人民的范疇。在社會主義社會,各派所聯系和代表的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將長期存在。這就決定了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多黨合作的長期性和必要性。
2、確立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的關系。
在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度中,共產黨處于領導核心的地位,各派和無黨派人士都自覺服從共產黨的領導。但共產黨是在民主協商、充分發揮各派作用的過程中實現領導權的。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價值目標,是政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在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派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政治基礎,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共同奮斗。各派都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同時又與共產黨互相監督。
3、確立了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格局。
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中的執政地位,也決定了派在國家政權中的參政地位。派參政的基本點是“一個參加、三個參與”,即:參加國家政權,參加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各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派作為參政黨,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社會基礎的廣泛性,同時也符合建國以來我國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實際狀況。
二、民主集中制理論和我國政黨制度
民主集中制理論是我國政黨和政黨制度建設及運行的根據:
1、我國各政黨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設的。
從共產黨看,中國共產黨黨章第二章規定: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從派看,派在《章程》中規定,派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強調要貫徹群眾路線,充分發揚民主,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雖然共產黨和派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建設自身,但由于共產黨和派的性質不同,民主集中制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是不一樣的。共產黨處于領導核心地位,是執政黨,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要保證其先進性,使其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派是接受共產黨領導的參政黨,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要保持其政治聯盟的特點,保持其進步性與廣泛性的統一。
2、我國各政黨都按照民主集中制處理政黨之間的關系。
我國的政黨制度,既有集中又有民主。在中國這種具體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有集中統一的領導,否則就會各行其是、四分五裂。同時又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聯系和聽取各方面人民的意見,以利統籌全局、兼顧各方。在共產黨領導下,各派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這種團結合作關系,既有利于共產黨與各派在共同政治基礎上加強合作,通過平等協商形成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黨競爭、互相傾軋造成的政治動蕩和一黨制的種種弊端。
積極開展民主協商,是我國政黨制度內民主集中制特點和優點的體現。政黨之間平等協商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平等協商既體現了民主集中制,又有利于貫徹民主集中制。民主協商已經成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貫徹民主集中制的一大特色。
3、我國各政黨都按照民主集中制處理內部關系。
政黨內部在一些問題上出現不同意見,對一些工作有不同看法,是客觀存在的。怎樣正確處理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我國各政黨在章程中都對民主集中制原則作了明確規定,要求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正確處理個人與組織、下級與上級、地方組織與中央的關系。
三、民主監督理論和我國的政黨制度
民主監督有明確的含義,概括起來說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民主監督是人民民主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沒有自己的私利。黨和政府都應當自覺接受民主監督。第二,民主監督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因為民主監督是人民的民主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民主監督時就必須遵守成為人民的共同政治基礎。只有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才能開展正常的民主監督。第三,民主監督的形式是提意見、作批評。由民主監督的性質所決定,其實現形式不是采取強制性的辦法,民主監督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民主監督是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權力。第四,民主監督的目的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監督可以使共產黨聽到不同方面的聲音,使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而更好地執政。
民主監督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1、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實現社會主義民主。2、充分發揮參政黨的作用,組織有序的政治參與。3、集思廣益、廣求善策,使執政黨的決策更加科學化、民主化。
民主監督理論是明確我國新型政黨關系和參政黨基本職能的根據。
1、民主監督根本不同于政黨制衡。
我國的民主監督與西方的政黨制衡是根本不同的,它們分屬于兩個根本不同的民主政治理論。第一,民主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人民的民主權利;政黨制衡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關系。第二,民主監督是以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民主監督有利于共產黨科學決策、依法執政;政黨制衡是建立在政黨競爭、輪流執政基礎上的,在野黨希望執政黨出現重大失誤,以便“你下臺、我上臺”。第三,民主監督的目的是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衡的目的是鞏固資本主義制度。
2、民主監督是派的一項基本職能。
派對共產黨的監督,從性質上講,既不是法律監督,也不是行政監督和一般的社會監督,而是參政黨對執政黨通過民主的方式實行的監督,是一種高層次的政黨之間的監督。民主監督,是派的一項基本職能,是我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監督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加強民主監督,對于各派充分履行職能,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3、共產黨長期執政需要民主監督。
民主監督既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民主監督能夠使中國共產黨聽到不同聲音,能夠起到其它監督方式所起不到的作用,能夠幫助共產黨發現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從某種意義上講,民主監督作用的大小直接反映著民主的程度。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必須廣開言路,暢通下情上達的渠道,營造暢所欲言的環境。共產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自覺接受監督,是進一步發揮派的民主監督作用的關鍵。要把廣納群言、以收眾益作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