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婦女協會新農村建設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地處滇中。全市轄八縣一區,有常住人口221萬人,其中婦女人口108萬人,農村婦女勞動力51萬人。*市各級婦聯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婦聯的指導下,緊緊圍繞黨委、政府提出的“生態立市、煙草興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戰略目標和“三優一特”(煙草、礦電、旅游文化產業和縣域特色經濟)經濟發展思路,以全面啟動生態城市建設為契機,以培養新型女農民為重點,引導和帶動廣大農村婦女投身于經濟建設,結合*婦女發展實際,探索出了“婦聯+女能人+協會+農戶+產業(基地)”的工作模式,有效地發揮了廣大農村婦女在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現將我們的工作特點和經驗介紹如下:
一、主要成績
各級婦聯努力在培養人,凝聚人,塑造人上下功夫,呈現出“鄉鄉有協會,村村有能人,姐妹互相幫,婦女齊致富”的工作局面。*市婦聯于1989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女能人協會,截止*6年6月,全市八縣一區有縣區級女能人協會15個、婦女農業科技專業協會29個、科技指導中心4個;全市有76個鄉鎮,建立各種農業技術協會89個,擁有會員3637人;全市有657個村居委會,共有婦女帶頭人12461人,建立種養業示范基地33個,輻射帶動農戶12519戶。在全市婦女帶頭人中,年總收入上百萬的有36人,上千萬的有9人,上億元的有1人;婦女種養業基地和協會聯系帶動婦女最多的有500人,最少的有10人。參與各類基地和協會組織的農村婦女*5年最高收入3萬元,最低收入600元。
*市婦聯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性特色及農產品優質化工程,加強與“雙學雙比”協調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協調配合,依托婦女學校(婦女之家)、黨校、技校等陣地,組織婦女參加農函大學習,開展多種形式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科技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通過全市各級婦聯的努力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婦女之家469所、培訓基地228個。五年來,全市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2428期,培訓婦女人數121萬人次,其中:婦聯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1960期,培訓婦女28萬人次。全市90%的農村婦女掌握了一門以上生產實用技術,有8924名婦女獲得了農函大證書,13877人獲綠色證書,2901人獲得女農民技術員職稱。全市獲得縣區級以上黨委、政府和婦聯以及“雙學雙比”領導小組表彰的農村婦女有1492人,其中:獲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提名獎和全國“雙學雙比”女能人榮譽稱號獲得者11人,獲得全國“三八綠色獎章”榮譽的3人,獲省級“雙學雙比女能人”稱號的有18人,市級表彰的有203人,她們已成為引領農村婦女參與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的骨干隊伍。到*5年底,全市婦聯系統共創建巾幗科技示范村70個,其中省級12個,市級10個,縣級58個。創建“三八綠色基地”11個,面積為3876畝。創辦農村婦女為主的經濟實體289個。創建巾幗社區服務中心8個。輸出婦女勞動力14258人,年人均增收9296元。其中市婦聯*1年創建的“巾幗社區服務中心”,每年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0余人就業。建立“美在家庭”活動試點30個。全市有7萬多戶五好文明家庭受到各級各部門的表彰。*市婦聯多次被評為全國、全省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先進協調單位。
二、主要特點和經驗
多年來,*市婦聯通過抓能人,建協會,創基地,帶農戶,促發展,使“婦聯+能人+協會+基地+農戶”的工作模式已逐步完善。
1、以女能人為著力點,培養婦女帶頭人。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和參與程度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實現。各級婦聯組織在對農村婦女開展普遍的文化、技能、法律等知識培訓的同時,發現農村女能人是農村婦女參與經濟建設的精英,她們在農村勤勞致富的行為具有榜樣作用。為了發揮她們的帶動作用,我們以農村女能人為著力點,把培養女能人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堅持“吸引一批、扶持一批、服務一批、樹立一批”的原則,努力把她們培養成為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一是政治上關心,提高她們的思想覺悟。通過向她們宣傳黨的知識,動員她們入黨、加入女能人協會,激發她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二是強化學習,提高素質。針對發展需求,加強培訓,組織參觀考察,為提高她們的創業能力創造條件。三是熱情服務,積極支持。各級婦聯發揮“雙學雙比”成員單位的優勢,為她們提供資金、信息、技術等支持,扶持女能人發展。四是表彰先進,推廣典型。各級婦聯以“三八”節為契機,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她們的先進事跡,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倡導廣大婦女學先進、趕先進。
2、以協會創建為平臺,組織婦女增收入。
為了提高農村婦女的社會化參與程度,各級婦聯建立了女能人協會,支持女能人創建各種基層婦女科技協會,通過協會網絡,聯系廣大農村婦女,調動積極性,發揮主力軍作用。各級婦聯積極爭取政策、協調資金,為各級各類協會,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發揮能人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五年來,各級婦聯積極爭取、協調投入工作經費262.45萬元。投入項目資金2819.54萬元。創建巾幗科技示范村、基地、協會、實體等587個。各縣區已形成了女能人協會帶動農戶發展的各類工作模式。
“女能人協會+品牌+農戶”模式。市婦聯為支持女能人發展,協調經費32萬元幫助農村婦女李麗春創建了高倉婦女花卉協會,擴大優質鮮切花種植面積,創出“中陽”知名品牌。建立科技推廣基地,輻射帶動周邊400余戶農戶種植花卉。基地由30畝發展到123畝,年收入達到120萬元以上。高倉村已成為花卉種植的“巾幗科技示范村”。李麗春也獲得了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提名獎。澄江縣婦聯扶持提古“婦女蔬菜協會”,引導婦女種植反季蔬菜,促進了婦女增收。
“女能人+培訓基地+農戶”模式。通海縣女能人董瓊的“通海縣碧瓊刺繡廠”是婦聯的巾幗社區文化項目培訓基地。該基地不僅負責周邊婦女的刺繡技術培訓,還創造了“學員加工+刺繡廠收購”的通海模式,使廣大婦女不離鄉、不離村,利用閑暇時間增加收入,為生活寬裕創建了條件。江川縣婦聯創建的“巾幗標兵聯誼會”,扶持羅四煥、楊江萍創建林果培訓基地,培訓基地帶動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峨山縣大龍潭鄉在全國“三八綠色工程”示范基地的影響下,又創辦了橄欖甸、以他斗兩個“巾幗科技培訓基地”,帶動全鄉種花椒376畝。
“女能人+協會+公司”模式。華寧縣婦聯支持下崗女工張麗瓊創辦了“寧州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又依托公司建立了草天箐婦女養殖協會,大力發展婦女養殖業,既為公司提供了綠色食品加工原料,又帶動了27名養殖女能人的發展,形成了女能人之間大帶小、上帶下、層層帶動、多方互惠互利發展的華寧模式。
“女能人+協會+項目”模式。新平、通海、元江三縣婦聯實施“巾幗社區文化”項目,依托女帶頭人和項目,挖掘婦女民族民間巧手工藝,吸引了2萬余名婦女參與民族旅游文化產品開發,促進農村婦女剩余勞動力就地發展,增加收入。三個項目點的婦女人均月增收100元以上。
3、以小額信貸做支撐,幫助婦女創產業。
在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中,市婦聯針對女能人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需要大量的生產原料。農村婦女增收致富需要解決生產周轉資金,需要產品銷售渠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婦聯牽頭運作了農村小額信貸扶貧項目,為女能人和農村婦女搭起了信息溝通、技術支持和產品銷售的橋梁。鏈接了生產一條龍的每個環節,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兩年來全市累計運作資金1600萬元,使2081戶、8743人直接受益。
易門縣浦貝鄉婦聯依托女能人李素仙創辦的云南易門恒源食品有限公司,根據公司發展的需要,用小額信貸幫助當地婦女種植辣椒、大豆,由公司統一收購、加工銷售。該企業每年帶動500余戶農戶種植辣椒、大豆,成為能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領婦女走定單農業路子,既促進了當地豆豉產業的發展,又增加了種植戶的收入,還保障了小額信貸資金的安全回收,降低了資金運作風險,創造了婦聯小額信貸鏈接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工作模式。
4、發揮女能人效應,促進社區創平安。
家庭的文明、和諧是社會文明、和諧的基礎,是婦聯的傳統工作,也是婦聯發揮作用的優勢所在。各級婦聯在平安創建中發揮女能人和婦女自治組織的作用,組織動員全市女能人協會積極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救災、修路、關愛弱勢群體、促進公益事業開展,用行動回報社會。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全市女能人為公益事業投入資金高達193.7萬元。
針對和艾滋病的突出問題,市婦聯以家庭為陣地,全面落實省婦聯“拒絕、抗擊艾滋,建設家園,共創平安”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目前,全市成立了婦女禁毒防艾宣傳教育機構119個,婦女志愿者2373人,面向婦女、面向家庭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咨詢服務,組織女能人開展關愛救助工作。北城鎮的女能人王秀珍多年來用自己的企業為97名勞教及吸毒人員提供就業機會,為社區平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城關社區的農民張齊英等眾多農村文藝活動女能人,在“平安家庭”和“無毒家庭”創建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康井社區的婦女組織建立了初(高)中畢業生、吸毒人員家庭互助的“家庭聯誼會”,互幫互學效果較好。各地在深化“美在家庭”創建活動中,積極推動社會治安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今天,云南婦聯參與新農村建設及平安創建工作現場會在*召開,是對*各級婦聯組織、廣大婦女的激勵和鞭策。我們將以這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學習其它地州的經驗,繼續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全國婦聯和省婦聯的要求,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充分發揮女能人、協會、家庭和各族婦女的特殊重要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