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機構對口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機構改革一直是牽動人心的大事情。特別是國務院機構改革,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根據以往的慣例,中央機構一動,地方也要隨之層層“照辦”甚至“加碼”。但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除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要按照中央規定設置外,其他的不搞一刀切,不要求完全上下對口。這體現出實事求是的改革精神,本身就是體制創新的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在20多年的時間內,進行了五次機構改革。為了適應從計劃向市場轉變的需要,有些帶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機構要撤銷或功能弱化,而有些適應市場機制需要的部門需要添置或強化,本來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機構改革的關鍵并不是機構一定要“上下對口”。過去,上邊設置什么機構,地方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也跟風設置。如果政府職能沒有轉變的話,很大程度上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對口”,實質上并不一定“對口”。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地方機構不強求上下對口,但轉變政府職能這個根本要求和指導精神不僅絕不能丟,而且一定要不折不扣“對口”,要真正做到上下“精神的對口”。也就是說,各級政府要確實把政府職能轉變到提供公共服務、調節經濟、監管市場、管理社會上來。總之,就是做市場辦不了、企業不愿辦、社會無力辦的事情。由此出發,再根據“時”與“事”的需要,結合省情、市情,進行機構改革。比如說吧,先行一步的廣東,市場經濟比較發達,政府一大職能就是要強化對市場的監管,即或中央還沒有對口的單位,設置這樣的相關機構也勢在必行。前不久廣東成立中小企業局,就是根據省內中小企業發達的現狀而增添的。
可以預言,本次機構改革絕對不是最后一次,因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貿后新形勢的發展,現行機構中存在的不適應的問題,還將一步步改革下去。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轉變政府職能,建立一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只要在這個精神上“對口”,具體機構設置上就更會越來越“因地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