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實踐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科學分析了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深刻闡明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對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動的迫切需要,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是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工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重在實踐,我們要緊緊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要求,深刻認識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密切聯系世情、國情、民情、黨情的實際,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30年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的顯著提高,“中國經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產生的廣泛影響,都使我國在國際上的面貌、角色和作用發生了變化。妥善處理了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歐關系,積極發展中非合作、中俄合作,冷靜處理貿易爭端、邊界爭議、奧運火炬傳遞受阻等事件,樹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和神州七號飛船成功發射,也為我國贏得了聲譽。
然而,國際環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復雜多變。特別是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際原油、糧食和基本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成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出現震蕩,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穩妥和謹慎地應對,保持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
應當看到,正是由于這些年來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建立穩定健康的金融體系,努力自主創新,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積極改善民生,才使我們具有了抵御和減少國際經濟風險影響的實力和能力。因此,我們要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動的世情聯系起來,為迎接新的挑戰做好充分準備。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到****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國家發展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的重要一環。現在到****年還有十幾年的時間,我們要確保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要深刻認識到,盡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生活水平還不高,貧困和低收入群體的比重還較大,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所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基礎,而發展又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我們必須看到:第一,隨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約束緊張的局面將會成為一種長期狀況,中國作為一個人均能源和人均資源緊缺的國家,必須改變高能耗、高物耗的增長模式,否則發展難以持續;第二,很多國家在幾百年的工業化過程中環境極度惡化,進入工業化后期又要花費巨大資金治理污染,我們不能走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何況中國是用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壓縮了工業化進程,各種環境問題集中顯現,我們必須改變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發展和環境相協調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第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是必然的趨勢,中國低勞動成本的時代不可能永遠持續,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加大技術自主創新力度,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和諧的勞動關系,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最后,市場經濟在深入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在快速推進,而我們的體制機制在很多方面還不能適應這種快速變動,因此必須堅持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積極探索,跟上時代的步伐。
中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最大的難點之一是發展的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約2600美元,但中國的農民數量以及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還很大,城鄉居民的收入和生活差距越來越大,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到**07年,在GDP的產業結構中,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0%左右,但在產業人員中農業從業人員還有約45%,鄉村常住人口還占總人口的約55%。盡管政府采取了包括取消實行了2600年的農業稅這種堅決措施,但在農民戶均耕地規模不足半公頃的約束下,農業勞動比較收益過低的情況仍難以改變。中國的城鄉一體化可能要經歷比一般現代化過程更長的時間,但這又是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須經歷的結構轉換。如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使農民普遍富裕起來,能否解決這個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對我們的嚴峻考驗。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密切聯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的實際,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面臨著一些新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同于改革開放以前,也不同于改革開放初期。要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
改善民生是當前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但人民群眾在現階段面臨的突出民生問題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主要不再表現為溫飽問題,或者說在短缺經濟的問題解決之后,民生問題已不再主要表現為商品供給問題,而是更多地集中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如就業服務、教育普及、醫療服務、社會保障覆蓋、環境保護、公共交通秩序、食品安全、勞動安全等。這些民生問題都是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相聯系的。因此,我們要健全公共財政,建設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妥善地處理好這些問題。
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是一個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問題,而且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還常常會面臨復雜的局面。比如,在就業方面,一方面要應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促進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而在此過程中一大批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人民幣升值、出口下降、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出現了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的情況,從而影響到就業;另一方面,就業的壓力依然很大,轉移農村勞動力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擴大就業的主渠道還是要依靠中小企業。再如,在教育方面,這些年教育的快速發展已經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23%,我國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但仍然難以滿足人民群眾迅速提高的教育需求,上學難的問題尚未根本扭轉;而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初職就業率不斷下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又如,在社會保障方面,一方面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工作快速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已經形成,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逐步構成了全民醫保體系,但社會保障的資金缺口依然很大;另一方面,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規律和福利的剛性增長規律形成了矛盾,福利的增長要注意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解決這些兩難問題,都需要我們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形成新思路,探索新辦法,尋找均衡點,統籌兼顧地加以解決。
收入分配也是當前涉及民生的一個重要問題。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的是,現在收入分配的主要問題已不是平均主義,而是收入差距過大。盡管我們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對欠發展地區、對基層、對困難群體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但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要從政治意義、經濟意義、社會意義的多重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認識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的重要性。正像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收入分配的問題大的很!”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扭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我們已經進入大眾消費階段,必須通過縮小收入差距來擴大內需,支撐經濟的長期增長。解決收入分配的問題,調整收入分配的結果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證機會公平的體制機制,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公平感。
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一些基層和地方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實際上反映了這些地方和基層長期以來在干群關系方面存在的深層問題。我們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群眾的呼聲,關切群眾的訴求,妥善解決好一些長期積累的利益矛盾,多做助民惠民利民的實事,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就是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群眾利益無小事,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等,都是科學發展的大事情。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重在實踐,重在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