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中央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是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黨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執政理念的一次升華,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的重要體現。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
(一)開縣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1.生態文明建設是開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開縣是一個人口大縣,農業大縣,移民大縣。但是,開縣也是一個資源相對缺乏的縣。目前,我縣人均淡水資源量1698立方米,低于重慶市(1802立方米)104立方米,低于全國(2695立方米)997立方,低于聯合國確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人均耕地只有0.86畝,接近聯合國規定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森林覆蓋率24.3%,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據縣統計局統計:污水排放量405萬噸,污水處理量僅5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污染嚴重。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所有這些,均嚴重制約著開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用生態文明的思想指導我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合理利用資源,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護環境,保持我縣經濟穩定發展和生態環境健康協調,達到資源和環境的持續利用。
2.生態文明程度是衡量開縣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
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生態文明成小康社會新要求。把生態文明作為20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個方面的奮斗目標之一,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治國理念的升華和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轉變,充分體現了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沒有生態文明的小康不能稱之為全面的小康。開縣應該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導下,根據具體的縣情,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程度指標具體化。只有將生態文明的程度作為開縣全面小康的評價指標,經濟社會與物質生產走上生態型發展道路,真正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的小康才是公正、合理、全面的小康。
(二)開縣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措施
1.開展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教育
必須在全縣范圍內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注重教育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增強環境意識的透明度,擴大公眾環境知情權;積極推進綠色消費,節約能源資源,倡導綠色文明,提高生態道德水平,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實踐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縣范圍內普及生態學原理和基本知識,使人們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
2.大力實施生態工程
一是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發展生態農業。按照生物鏈規律組織農業生產,延長產業鏈。將綠色理念置入從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種子選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和銷售的各個環節,形成“種養一加工一運銷”配套的產業鏈。對農作物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有效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積極發展生態食品,推廣應用低殘留、高效、無毒農藥和生物防治,推動一批鄉鎮建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減少農業生產廢棄物排放。廣泛開展柑桔皮渣綜合利用,如制造芳香油、果膠、橙皮苷和發酵飼料,降低皮渣污染。加快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減少白色污染。完善水利設施,增強供水能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噴灌、微灌、渠道防滲等節水技術與設備,提高用水效率。
二是實施青山綠水工程,發展生態林業。堅持綠化與美化結合,造林與開發結合,繼續推進水土保持、退耕還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加強封山育林和水系源頭保護,禁止濫墾亂伐、陡坡開荒,保護天然林資源;調整林業結構,促進森林生態功能和產業功能的協調發展。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山體上、中、下部統一規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加強以荒山綠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有林場等為主的生態公益林工程建設,加強森林火災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使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積極發展工業原料林、用材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配套發展木材、果品加工工業。充分利用豐富的速生林竹資源,積極發展竹制家具、建材裝飾產業鏈,減少木材消耗。
三是實施富農工程,發展生態養殖業。加強林地、荒山荒坡、草場資源保護和適度開發利用,穩步發展肉牛、肉羊產業,建成一批優質畜牧產品基地。加快牲畜宰殺機械化,推進養殖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減少環境污染。綜合利用畜禽廢棄物,打造畜禽養殖加工一糞便、污水一有機肥一優質無公害蔬菜循環鏈條,實現生態養殖。合理開發利用河流水域及大中小型水庫水面,建設庫區優質水產養殖基地。組建大型水產集團,實現水產養殖的育、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充分利用庫區水資源優勢,適度發展水面旅游,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四是實施生態工業工程,發展生態工業。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發展天然氣化工產業、水電產業,因地制宜開發沼氣等新能源;利用火電廠粉煤灰和脫酸石膏,發展新型建材;淘汰落后的水泥普立窯、機立窯,加強對大氣污染源的綜合治理。積極推廣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建立廢渣---建筑材料循環圈。實施主要工業產品用水定額和節約用水專項規劃,推進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設備、工藝和技術,強化“排污許可證”制度,創建一批廢水零排放企業。加大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環保型鏈接項目,推進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完善廢棄物回收利用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系統。
3.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為實現開縣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那種粗放的開發資源和發展經濟的戰略,轉移到合理保護、集約式開發資源、發展經濟的戰略上來。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注意節儉,提倡綠色消費,絕不能盲目追求工業發達國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徹底放棄大量消耗資源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維持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和利用資源,減少生產和生活行為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開發、協調與平衡,最終使開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4.實行生態保護法制化建設
生態文明,必須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并得到強化。只有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強的法制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