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會發展水平發展思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發展水平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會發展水平發展思考

近年來,我省社會事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環保、社會保障等諸多領域均取得了顯著成就。*7年,省發改委與我局聯合開展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工作,建立了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分人口狀況、生活水準、公共服務、社會保護、環境保護等五大領域共47個指標,采用加權逐級合成方法計算各層發展指數,對社會發展各領域進行定量評估。本課題研究范圍包括全省及9個設區市*6年社會發展水平和速度的評價,探討各領域發展的協調程度、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措施。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圍繞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力加強我省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產品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上不斷協調推進。*6年,是全省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圍繞“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著力發展社會事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環保、社會保障等諸多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為進一步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省發改委和省統計局聯合開展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工作,對全省和各設區市的社會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估,力求從中找準制約我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障礙因素,并提出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關于*6年我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參照全國和省內外有關省市的研究成果,建立《*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共設立人口狀況、生活水準、公共服務、社會保護、環境保護等五大領域的47個指標和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等兩大領域的5個指標,分別對全省及設區市社會發展狀況和經濟狀況進行評價。評價方法:一是以*5年為基期,采用多級綜合方法,使反映社會發展基本特征的評價指標統一為綜合反映社會發展速度的總指數,主要用于*6年社會發展進程的觀察對比;二是以*6年當年各設區市各評價指標的平均數為量綱進行對比、綜合,對各設區市社會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一)全省社會發展速度評價結果。*6年全省社會發展綜合指數為105.52,增長速度為5.52%。表明我省社會發展基本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斷提高。其中,人口現狀指數為100.61,生活水準指數為111.21,公共服務指數為103.46,社會保護指數為107.13,環境保護指數為105.17。生活水準領域指數增速最快,其次是社會保護領域,這兩個領域指數的增速高于總指數的增長,表明*6年我省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發展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同時也說明經濟增長對社會進步的推動首先表現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保護事業的發展。

(二)各設區市社會發展評價結果

1、發展水平。*6年全省9個設區市社會發展水平排名前三位分別是廈門、福州和泉州。廈門在人口現狀、生活水準、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領域名列全省第一,福州在社會保護領域獨占鰲頭,泉州在人口現狀、生活水準、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2、發展速度。*6年全省9個設區市看,漳州、龍巖、廈門、泉州、南平發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分領域看,在人口現狀方面,龍巖、南平、寧德、漳州、廈門發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生活水準方面,廈門、龍巖、福州發展速度名列全省平均水平前三位;在公共服務方面,名列全省前三位的分別是漳州、龍巖和泉州;在社會保護方面,泉州排名第一,漳州緊跟其后;在環境保護方面,漳州最快,南平、泉州分列二、三位。

二、*6年我省社會發展水平分析

(一)社會發展水平保持全面提升態勢,發展速度稍有變化

*6年全省9個設區市社會發展水平從高到低依次為廈門、福州、泉州、龍巖、莆田、漳州、南平、三明、寧德,社會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188、130、113、92、87、82、81、79、48。與*5年相比,*6年9個設區市社會發展水平排序稍有變化,漳州從第8位升至第6位,龍巖從第5位升至第4位,莆田從第4位降至第5位,三明從第6位降至第8位,其它各市不變。而在9個設區市中,廈門、福州發展水平連續兩年處第1、2位,而寧德不論是發展水平還是發展速度均處全省落后水平

(二)五大領域發展各自特色,發展水平差異明顯

標準差是檢驗領域差異的科學方法,標準差越大,說明差異越大,發展速度不均衡,不協調度較大。經過計算,人口現狀、生活水準、公共服務、社會保護、環境保護五大領域的標準差分別為0.82、0.58、0.36、0.18和0.36,其中人口現狀和生活水準領域的標準差明顯高于其它領域,表明各設區市由于人口素質和城鎮化水平的不同,體現在生活水準領域方面的差異較大。根據五大領域9個設區市發展水平的標準差系數,*6年9個設區市五大領域發展水平的差異呈現較為明顯的層次結構。第一層次是社會保護,地區差異最小,標準差系數為0.18;第二層次是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地區差異略大,標準差系數均為0.36;第三層次是人口現狀和生活水準,地區差異最大,標準差系數分別為0.82和0.58

根據單項指標9個設區市發展水平的標準差系數,*6年單項指標發展水平地區差異按從小到大排列,差異最小的10項指標依次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戶差異倍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每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單位GDP能耗、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電腦數、傳染病發病率、農村改水累計受益率、社會保障覆蓋率;差異最大的10項指標依次為:城鎮登記失業率、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微型車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費支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人均教育費支出、人均生活用電量、社會福利救濟主要費用支出額、城鎮化水平、每萬人中大專及以上人數

(三)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發展領先于社會進步

從社會發展速度的綜合指數看,全省及9個設區市的總指數均大于100,顯示社會在進步。但經濟發展明顯快于社會進步,*6年全省經濟發展綜合總指數為111.29,比社會發展綜合總指數高5.77。從9個設區市社會發展狀況看,經濟發展狀況總指數高于社會發展總指數的有寧德、龍巖、福州、三明、泉州、廈門和莆田,指數分別高9.84、7.54、7.11、5.22、4.06、2.12和0.15,只有漳州和南平兩市社會發展總指數比經濟狀況總指數高,分別高出0.99和0.91。表明全省及各設區市經濟發展相對快于社會發展。

三、社會事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五個領域社會發展不均衡,區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五個領域和各設區市之間社會發展存在不平衡。在人口狀況、生活水準、公共服務、社會保護、環境保護五大領域中,進步最快的是生活水平領域,在上年的基礎上,提高了11.21個百分點;社會保護領域次之,提高了7.13個百分點;而人口狀況則基本與上年持平,僅比上年提高0.61個百分點。從設區市看,廈門各項發展領先,寧德相對落后,廈門發展水平總指數是寧德的3.9倍。*6年,9個設區市社會發展水平標準差系數從*5年的0.39升至0.40,其中人口現狀從0.80升至0.82,生活水準從0.55擴大到0.58,環境保護從0.32上升至0.36。9個設區市社會發展水平呈現三個層次的結構:廈門、福州、泉州為第一層次,發展水平在1.10以上;龍巖、莆田、漳州、南平和三明為第二層次,發展水平在0.75到1.00之間;寧德為第三層次,發展水平在0.50以下。

(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

與城鎮相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是“短腿”。當前,優質社會事業資源主要集中在城鎮,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基層文化體育等基礎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低。*6年,城市孕產婦死亡率為22.97/10萬,而農村卻高達28.45/10萬。*6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多8918元,是農村的2.8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9.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5.3%,相差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娛樂教育文化支出688.46元,而同期農村居民該項支出為333.55元,相差1.1倍;城鎮居民人均旅游消費支出230.1元,而同期,農村居民該項支出僅為10.9元,相差20.1倍。

(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不夠完善

就業和社會保障形勢依然嚴峻,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勞動者就業結構與適應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農村還許多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高校擴招與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仍然突出。人口老齡化加速與社會保障資金積累不足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擴大,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險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農村社會保險制度還很不健全。

(四)社會發展某些領域相對薄弱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應該清醒地看到,我省的教育、衛生、文化、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近幾年我省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較全國平均水平低;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設施還較薄弱。二是公共衛生體系不夠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和分布不均衡并存,農村和社區衛生發展較慢,服務能力有限;醫藥費用增長過快,藥費負擔超越了一般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人民群眾“就醫難,看病貴”的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大型標志性、代表地方特色文化設施少,缺乏精品工程;農村基層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條件還十分薄弱。

四、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加快社會事業建設,增加社會事業公共服務供給。一要繼續強化基礎教育,鞏固提高“兩基”水平,加強農村中小學“四有”建設,即實現校校有符合規劃要求的用地和教學用房,有合格的教師,有合格的實驗室、圖書館(室)和配套的教學儀器設備,有衛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加快擴大“雙高普九”覆蓋范圍,有條件的設區市可以逐步推進十二年義務教育。二要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就業,積極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有重點地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集聚、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等第一線培養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在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基礎上,要通過調整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整合教育資源,加強重點學科、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體質量水平。繼續抓好福州、廈門兩市大學新校區建設,提升壯大一批新設立的本科院校。四是強化政府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職能。建立健全高水平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疾病信息網絡、衛生執法監督和應急指揮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處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制定實施婦幼保健、職業病、結核病、精神衛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規劃。繼續深化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推進辦醫形式多樣化,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民辦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改擴建一批代表*醫療衛生水平的綜合性醫院及特色??漆t院。五是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茖W規劃、集中力量在全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層次分明的重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新建一批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檔案館和青少年活動場所等公益性文化場所。繼續推進*大劇院、*廣播電視中心大樓、曇石山遺址保護和博物館等具有代表性、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適時推動*海峽出版綜合大樓、*省檔案局新館、省少兒圖書館新館等項目建設。六是圍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構建海峽兩岸旅游區的目標,重點開發富有*特色的綠色、藍色、紅色和文化旅游資源,把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提升*旅游綜合競爭力。加強重點旅游區開發,創建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市場、有效益的旅游經濟區和旅游精品,延伸旅游產業鏈,新建一批旅游產業集群區塊。完善、提升十大旅游品牌,培育、推出十條精品線路。

(二)面對社會發展新情況新形勢,不斷提升民生服務產品供給。一是適應人口布局變化和城市化發展以及農民工子女就學需要,新建一批城郊中小學。全面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免收雜費政策和“兩免一補”政策,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的義務教育。二是建設和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以滿足居民公共服務和多樣性生活服務需求為目的,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社區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積極開展社區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全面促進社區救助服務;發展社區文化、體育;完善社區老年服務體系,繼續實施“星光計劃”;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努力形成以二、三級醫療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技術支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其他社會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力爭到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全省市、區(縣)所有街道辦事處。三是加強*特色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文物保護工程和歷史文化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加快福州閩南文化生態區、“三坊七巷”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地方劇表演場所等項目建設。四是加強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人口和計劃生育的管理和服務水平。重點加強鄉鎮中心服務所和改造提升縣級計生服務站,切實形成以縣級計生服務站為龍頭,鄉鎮中心服務所為骨干、鄉鎮計生服務所為依托、村服務室為基礎的技術服務網絡。五是大力發展民政事業,完善社會救助及社會福利。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民政資金投入機制,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完善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繼續發展以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為主補缺型的福利事業,建設社區福利設施,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及老年人綜合服務設施。

(三)新增公共資源要向內地山區和農村傾斜,縮小城鄉社會發展差距。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逐步扭轉城鄉差距過大并不斷擴大的局面,提高農民收入,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費差距相差大的狀況。要通過完善和改革征用農村土地的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城鄉貧困家庭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工作,加快形成撫恤補助、社會優待、醫療減免、孤殘養護、扶持生產等相結合多層次的貧困救濟政策。二要把農村教育工作擺在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基礎教育向農村地區、困難地區傾斜,把工作重點放在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消除我省現存農村中小學危房,加快農村初中,小學寄宿制學?;A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提高基礎農村教育水平和質量。加大對困難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加強農民工子女入學及留守兒童教育。三要著力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要抓好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在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目標的基礎上,創造條件,進一步擴大農民參合率。四是農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素質。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展覽展示、科技培訓、書刊閱覽、農村信息共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文化站。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努力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新建或改造一批農村數字固定放映點、流動放映點,實現“每一個村每一個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四)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突出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激發發展活力。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理順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的管理體制。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完善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鼓勵社會捐資助學,逐步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落實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快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發展特色職業教育;研究制定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分類推進科研機構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著力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新聞出版實行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積極培育和建設一批新興文化產業。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領域;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作為重點,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方向,推進醫療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理順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體制,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進一步整頓藥品生產秩序,推進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建立新的醫藥價格機制。

(五)推進社會事業投資體制改革。要進一步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放寬市場準入,積極培育多元化投資主體,鼓勵民間團體、企業和私人等投資社會事業項目。推進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民辦學校。引入社會資本,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步伐。鼓勵民營、外資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形式參與國有旅游企業改制,培育跨地區、跨行業的旅游產業集團。要逐步增加政府財政在社會領域中投資、投入的比例,建立政府投入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持續穩定增長機制,保持社會公共服務事業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的穩步增長,保持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穩步增長,保持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投入占全部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投入比重的穩步增長。

(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一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充分利用我省人力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的比較優勢,改善就業結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快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促進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和人口城鎮化率的進一步提高。要加大職業培訓力度,促進就業市場發育、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二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從機會公平和制度建設入手,利用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杠桿,對收入再分配進行科學調控。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不斷健全以按勞分配為主,以資本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多元化分配格局,加大壟斷行業價格和收入分配監管力度。同時,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為相對薄弱的地方和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扶助,使他們也能分享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的成果。

(七)加強保障,促進和諧。進一步完善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體系;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范圍。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盡快建立以養老、合作醫療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并逐步擴大保障范圍和力度。積極探索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和生活保障的有效辦法。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社會保險“五險合一”制度,實行社會保險費由稅務統一征收、分帳管理,探索五大險種管理機構統一管理體制。

(八)加快推進節能減排。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當前要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強化節約意識,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增加環保投入,加大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特別是加大工業“三廢”治理工作力度,推進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家園工程,加強鄉村整治;加強環境監管,特別是水源地環境監測,推進城鄉飲水設施建設,保障城鄉飲水安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滕州市| 鞍山市| 肃宁县| 梁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改则县| 临猗县| 金门县| 渭源县| 温宿县| 和林格尔县| 宾阳县| 英德市| 驻马店市| 东阿县| 克山县| 涪陵区| 韶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晋宁县| 六安市| 乌兰察布市| 体育| 汉源县| 滁州市| 刚察县| 鄂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仪陇县| 吉林省| 齐河县| 沈阳市| 龙游县| 晴隆县| 南开区| 方城县| 洛南县| 正蓝旗| 潢川县| 龙海市|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