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商品交易市場持續活躍,形成了一批成交規模上億元、輻射面廣的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場,廣泛分布在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在連接產銷、滿足消費、活躍商品流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促進了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格局形成,輻射能力日益增強。但隨著各種便利店、超級市場、連鎖商店的不斷發展,商品交易市場的競爭局面將更為激烈,發展的空間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本文根據*3―*7年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統計調查資料,對*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情況做一分析,并就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商品交易市場持續活躍,形成了一批成交規模上億元、輻射面廣的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場,廣泛分布在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在連接產銷、滿足消費、活躍商品流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促進了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格局的形成,輻射能力日益增強。
一、總體發展特征
(一)大型市場不斷增加,規模化發展趨勢明顯。近幾年來*商品交易市場在經過了急劇擴張和數量型發展之后,許多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化和現代化,經營規模日益擴大,市場成交額不斷攀升,正在向大型和超大型規模化方向發展和集中。據統計,*7年全省成交額達億元及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有149家,比*3年增加29家,其中年成交額在10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有23家,占15.4%;成交額超60億元的超大型市場有3家,占2.0%。全年億元市場交易額達945.38億元,比*3年增長1.48倍,年均增長25.6%。從單個市場成交規模看,平均每個億元市場成交額為6.34億元,比*3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18.9%。目前,億元市場已從單純的交易主體聚集場所逐步轉為大批發商、大商、大經銷商的培育基地,對全省商品流通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7年億元市場成交額占全省批發零售業產品銷售額的比重達11.9%,比*3年提高1.3個百分點。
(二)市場類別豐富,專業市場占據主導。為適應競爭的需要,*億元市場經過調整、完善和提高,經營方式趨于成熟,有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市場,也有各類生產資料市場;有多類商品兼營的綜合市場,也有單一的專業市場。*7年億元商品各類市場中,綜合性市場有61個,占41.2%,其中工業品綜合市場5個,農產品綜合市場56個,分別占綜合市場的8.2%和91.8%。全省有專業市場87個,占58.8%。專業市場中,紡織品服裝鞋帽市場最多,有13個,占專業市場的14.9%;其次為建材裝飾材料市場,為10個,占11.5%;食品飲料煙酒市場和蔬菜市場各9個,均占10.3%;水產品市場8個,占9.2%;小商品市場和干鮮果品市場各6個,占6.9%;機動車市場和糧油市場各5個,占5.7%。
(三)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經營環境進一步改善。隨著市場建設的推進,各地在注重市場培育的同時,十分注意硬件設施上檔次,有力地推動了億元市場的改造和提升。*7年,全省億元市場營業面積達262.96萬平方米,平均每個攤位營業面積53.5平方米,比*3年增長71.8%。其中,營業面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市場有63家,占億元市場的42.3%,五萬平方米以上的億元市場有14家,占9.4%。出租攤位數500個以上的大交易市場有28家,占18.8%。全省億元市場中,80%以上是封閉式市場。經營環境的不斷改善為市場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7年億元商品交易市場平均攤位出租率達88.6%,比*3年提高17.1個百分點;年平均每個攤位成交額192.22萬元,比*3年增長1.4倍。
(四)商品交易種類繁多,穿、用類比重上升,吃類比重下降。近年來,億元市場經營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商品種類豐富,生活資料涵蓋了食品飲料煙酒、紡織品、服裝鞋帽、農副產品、蔬菜、水果、糧油等商品,生產資料涵蓋了金屬材料、機動車、木材、紡織原料等商品。*7年億元商品交易市場中共成交食品、飲料、煙酒類414.50億元,占總成交額的43.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29.52億元,占13.7%;建筑及裝璜材料類103.17億元,占10.9%;金屬材料類96.50億元,占10.2%。其他較大份額的還有金銀珠寶類68.95億元,占7.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等穿類商品和日用品等用類商品比重分別由*3年的9.8%、27.8%上升到*7年的13.7%和42.5%,而食品、飲料、煙酒等吃類商品所占的比重則由*3年的62.4%下降到43.8%。
(五)大內部資源整合,億元商品交易市場批發經營比重提升。*7年億元市場批發經營成交額占億元商品交易市場的比重達72%,其中糧油市場、小商品市場、紡織品服裝鞋貿市場、金屬材料市場、干鮮果品市場、疏菜市場、農業生產資料市場、花卉市場、五金電料市場等年成交額的90%以上來自于批發經營。同*3年相比,億元市場中成交額增長最快的商品為金屬材料類,增長6.9倍,五金電料類增長4.5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5倍、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9倍、建筑及裝璜材料類增長1.5倍、汽車類增長1.4倍、日用品類增長1.2倍。其他較快的類別還有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74.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62.1%、家俱類增長56.8%。
(六)重點骨干市場崛起,輻射功能不斷增強。近幾年各類專業市場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使商品交易市場的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如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6年實施“雙百市場工程”建設以來,市場設置了市場價格信息系統,極大地方便了經營戶了解市場行情和市場動態。同時市場產品輻射區域逐步擴大。*5年產品輻射浙江、河南和閩西北地區,*7年輻射范圍擴大到了東北、陜西和蘇北等地,交易量和交易額從*5年的1.60萬噸和5.60億元增加到*7年的2.46萬噸和8.60億元,分別比*5年增長了53.8%和53.0%。石獅服裝城作為石獅商貿行業的一個重要的窗口,通過建設大型電子信息服務平臺,商戶進駐率由*2年的70%增加到*7年的90%,年交易額由20億元增加到30億元。目前以石獅服裝城為核心和龍頭的石獅服裝市場年交易額超過百億元,含休閑男、女裝,職業男、女裝及童裝等門類齊全的服裝品種,實現了石獅由服裝大市向服裝強市轉變,迅速成長為國內、國際服裝采購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已和全國多個省市及東亞、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各地,建立供求業務關系,成為對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批發集散中心,極大地促進了商品流通的發展。
(七)億元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呈明顯的區域特征。從地區分布看,億元以上市場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沿海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市場化進程也較快,市場的輻射功能相對于其他地區更為強大和密集。*7年末,福州市、泉州市、廈門市等3市擁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95個,實現市場成交總額746.77億元,分別占全省同期億元以上市場總數的63.8%和市場成交總額的79.0%。其中,福州市分別占35.6%和55.0%,泉州市分別占16.1%和15.3%,廈門市分別占12.8%和8.7%。目前*商品交易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大型批發市場與中小型零售市場多層次相結合,遍布全省城鄉各地的市場群和市場帶,極大地繁榮活躍了地方經濟,方便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一)傳統的經營模式日益受到現代交易方式的沖擊,市場經營組織方式亟待創新。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流通領域相繼出現了超級市場、便民店、專賣店、倉儲式商場及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特別是配送中心、制等組織形式的介入,優化了市場結構,發揮著群體規模的優勢,給交易市場的攤位式銷售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沖擊。
(二)商品交易市場發育程度總體不高,成交額偏小。*6年全省億元市場平均成交額為6.23億元,與全國平均9.58億元相比,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5.0%。*7年全省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為149家,分別比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等省*6年的億元市場數少314、272、177和139家。窄小的交易平臺,難以有規模的交易量,不能有效地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諸環節的良性循環,同時,由于具規模、有檔次、上水平的市場偏少,輻射范圍不寬,輻射能力也顯得不夠,對經濟的拉動和作用力也就明顯不足。
(三)大部分市場商品仍以簡單、初級、低檔為主,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億元市場經營的商品多以低檔的、初級的農產品為主,經營服務水平相對落后,且存貯條件等裝備落后,產品質量不高。從億元市場經營的種類看,經營農副產品和紡織品服裝鞋帽類商品的攤位居多,但由于這些商品的附加值較低,平均每個已出租攤位的年成交額分別僅149萬元和117萬元,不及汽車類攤位成交額的五分之一。市場管理松散,違法違章經營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市場內的交易和結算方式大部分仍比較原始,主要采取一對一的談判交易和現金交易等攤位式交易方式,統一結算、信息傳遞、價格形成、運輸、保管、包裝、加工、配送等輔助功能欠缺,缺乏現代商品交易市場應有的規范與效率。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和提升市場建設水平和層次。一是要抓好一批關聯度高、支撐力強、輻射面寬的商貿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特別要注重大型專業市場、中央商務區等商貿集聚區的建設,促進商貿業產業集聚和集約發展。二是要實施品牌帶動,提高商業服務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流通領域商業服務品牌建設,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勢明顯、市場影響力強的知名產品品牌、服務品牌、企業品牌、會展品牌,增強*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能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流通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流通的帶動示范作用。三是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以示范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基礎設施,強化質量管理,保證食品安全,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
(二)依托優勢,發展區域經濟,大力加強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實踐證明,依托當地產業優勢發展起來的專業市場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要著力培育壯大區域經濟增長點,與加快城市化相結合,實施區域發展的“中心帶動”戰略。按照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分工合作、聯動發展的原則,進一步提升閩東南地區的發展水平,加強山海協作,加快山區開放開發。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經濟,把培育市場與培育地方特色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以產業培育市場,形成一批上規模、上檔次,具有更強輻射力的專業批發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同時以市場帶動產業,加快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換代,加快相關產業的開發,不斷延伸產業鏈,使市場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三)以閩臺流通合作為重點,提高對外合作水平。進一步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優勢,推動與臺港澳地區的流通合作,提升閩臺港澳的商貿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對臺灣的地緣、人緣、商緣優勢,通過加強閩臺合作,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市場信息交流。對具備商流、物流雙向輻射潛能的閩臺商貿合作流通企業和項目,給予重點關注、扶持。建立穩定的閩臺農產品交易常態化機制,發揮泉州、廈門、福州等地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作用,擴大閩臺農產品流通。
(四)著力進行市場組織創新,對市場進行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以分市場、股份制等形式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經營,增強市場輻射功能,擴大交易規模。同時,要積極采用現代流通技術,逐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場的信息、結算、價格等功能,建立現代化的電子報價、電子信息、電子統一結算系統,引導市場向現代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五)完善經營環境,規范交易行為。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將已建成的市場向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專業性強的高檔次的市場過渡,營造良好的購物環境。同時積極支持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向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兩頭延伸,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鏈、供應鏈、客戶管理系統等,與生產商、供應商建立雙贏的戰略同盟。市場管理部門要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加強動態監管,建立完善經營戶不良行為記錄、公示和懲罰制度,嚴肅查處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要嚴格把好進入市場的產品質量關,凈化市場,對無照經營、摻雜使假、假冒偽劣、騙買騙賣、缺斤少兩等違法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共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規范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