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保持黨員先進性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保持黨的先進性,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黨員的先進性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必須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決定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在黨的先進性的實踐中,我們黨總是根據不同時代的要求,不斷提出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不同的時代黨所要解決的任務不同,對黨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黨員先進性的“范式”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特點,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共產黨員是同沖鋒陷陣,英勇善戰,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形象連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機關的共產黨員是同克己奉公,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形象連在一起的;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機關的共產黨員不僅要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而且要以銳意改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和勤政廉政的形象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
當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黨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為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賦予了新的內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應該做到“四個堅持”:
(一)堅持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立場
理想信念作為人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們前進的燈塔。同志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絲毫動搖的。一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動搖了這些根本的東西,也就動搖了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就必然會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承認并利用利益機制、尊重個人價值,但社會上一些人盲目追求“實惠”、謀取“實利”,使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給黨員對自身理想信念的科學把握、世界觀的自覺改造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選擇帶來一定的難度。社會上一些黨員干部認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這些思想也影響到部機關,一些黨員干部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產生了動搖,對解決“三農”問題缺乏信心。這是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作為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我們不能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那樣就會失去前進方向;也不能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那樣就會脫離實際。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肩負的歷史重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列,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作為機關的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首先,必須有正確的理論武裝頭腦。我們面臨一個充滿挑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農業和農村的許多新事物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許多新問題等待我們去研究、去回答、去解決。因此,必須把學習放到第一位的任務。學習,最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作為黨員干部,只有理論上清醒、堅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堅定。當然,還要學習本職工作所必備的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本行業的行家里手。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端正工作的價值取向。在市場經濟環境里,人們的價值主體意識普遍增強,反映到黨員干部的工作上,既有個人進取意識明顯增強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所成就,事業有所進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也有工作價值取向趨近功利性的一面,做工作要看能不能給自己的“政績”添上一筆,能不能引起領導的注意,多種價值取向之間的沖突逐漸增強。同時,現實中的一些矛盾和機關與社會、機關與事業單位收入差距加大,使機關的黨員干部感到心理不平衡,使正確的工作價值取向受到沖擊,甚至出現扭曲。于是,創新意識弱化,回避矛盾,推諉扯皮的事增多。兩種思想情緒時常交織在一起,使一些黨員干部感到迷茫,出現人生價值和工作價值取向上的偏差。解決好黨員干部的工作價值取向問題,關鍵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個人利益融入黨的利益之中。
在市場經濟環境里,作為機關的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堅持理想信念,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在現階段,堅定政治立場,就是要提高堅定不移地貫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堅決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
(二)堅持“兩個務必”,保持政治本色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在新的形勢新的考驗面前,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50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只有堅持“兩個務必”,大力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才能使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才能深得人民群眾的擁護。
我們強調艱苦奮斗并不意味著降低消費水平,消費和浪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雖然消費意味著社會財富的消耗,但并非社會財富的任何消耗都是消費。只有當財富的消耗有利于生產發展、身心健康和社會關系和諧時,才是積極有益的,才算得上是正當的消費。否則就是浪費。做為農業部門的黨員干部,我們的工作對象是農村和農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仍很艱苦,我們更應該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每一筆開支都應該是積極的消費,而不是浪費。
要保持黨員干部的政治本色,就要把黨的宗旨作為自己的人生宗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體察民情,了解民意,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同時,要擺正“公與私”、“苦與樂”、“榮與辱”、“得與失”、“局部與全局”、“組織與個人”關系的位置,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運用手中的權利,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清正廉明,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做一名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合格的共產黨員。
(三)堅持奉獻精神,甘當人民公仆
奉獻,是一種真誠自愿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獻精神永遠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力量。奉獻和奉獻精神不僅應當是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自覺追求,同時應當是全社會大力弘揚的時代精神。
倡導奉獻精神,絕不是漠視黨員個人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我們不能一說奉獻就不要個人利益,一提個人利益就不講奉獻。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樣:“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講奉獻不是對黨員個人利益的否定,而是強調黨員個人利益與黨的利益的有機統一。提倡奉獻精神,不是無視黨員個人利益,而是在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重視黨員個人利益,從而推動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實現。
奉獻對黨員干部來說,只能算作一種平凡的精神。黨章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規定為黨員的一條義務。共產黨員既要平時看得出來,更要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平時看得出來,就是要做到既身置群眾之中,又走在群眾之前;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就是要求每個共產黨員在事關國家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關鍵時刻,勇于挺身而出。在全社會弘揚奉獻精神,需要黨員干部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在機關講奉獻,大量的、經常的是崗位奉獻。每一個黨員,不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分工如何,都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干一行,愛一行,爭一流,創一流,在實際工作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決定了黨員干部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把無私奉獻作為行為準則。黨員干部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必須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甘當人民公仆。
(四)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
與時俱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任務。實現這一奮斗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堅持與時俱進,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在內的“五個統籌”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謀劃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充分體現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一貫戰略思想。
與時懼進,開拓創新,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新的實踐進行新的探索,不斷為實踐提供新的理論指導。黨員干部要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自覺地把我們的思想認識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中解放出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唯書、不唯上,堅持用與時俱進的精神研究回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變化所提出的嚴峻挑戰和嶄新課題,以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路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但也不能標新立異,脫離實際,不求實效,損害農民的利益,更不能以“不唯書、不唯上”的名義違背黨的統一紀律,而不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創新是揚棄,而不是全盤否定、推倒重來、割斷歷史。多年來,我們黨高度重視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而且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和成功做法,但“三農問題”依然很突出。因此,一切好的傳統、好的經驗、好的做法都要堅持,所有脫離實際、不合時宜、違背規律的東西都要摒棄。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審視、檢查我們的各項工作,自覺做到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完全符合的就及時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不符合的、過時的就堅持摒棄和糾正。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農村的改革就是從農村開始,由農民創造的。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群眾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經驗和做法,我們要及時地對廣大農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和取得的新認識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使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在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更好地指導農村改革與發展。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把握機遇,利用機遇。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的大發展,世界經濟的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從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看,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明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經出臺和正要出臺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不斷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機遇稍縱即逝。創新能力,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認識機遇、把握機遇、利用機遇的能力。作為農業部機關的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用科學的發展觀,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始終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重視嚴格保護耕地和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始終重視維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始終重視增加農民特別是種糧農民的收入”要求,堅持與時俱進,勇于開拓創新,正確指導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只要我們做到四個堅持,堅定地站在時代的前列,在錯綜復雜的斗爭中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真正成為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先進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