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墾改革發展執政興國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觀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鄧小平同志早在生前就告誡全黨“不爭論”,并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同志在黨的十六大的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我們的黨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與提出,是我黨在新時期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體現。這既是我們工作中要遵循的一個重要思想,又是檢驗我們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
一、農墾事業的今天是一部發展的歷史
農墾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由一個特殊的群體所組成的社會系統。聯系農墾實際,回顧新中國農墾事業的發展歷程,曲曲折折,使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能否抓住發展這個根本問題,是農墾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所在,很值得我們深思。
1942年,八路軍三五九旅進軍南泥灣,以此為標志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墾事業的誕生和發展,為我黨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新中國農墾事業的開創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949起,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廣大轉業官兵在那些經濟十分落后、自然環境惡劣的莽莽荒原,通過艱苦創業,使新中國的農墾事業在除港澳臺以外的祖國各地獲得全面成功。迎來了農墾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到1966年,全國建成國有農場1958個,比1956年增加1212個,增長162.5%;擁有職工292.77萬人,比1956年增加近250萬人,增長580.3%;擁有耕地面積3454.57千公頃,比1956年增長242.9%;糧豆總產量427.92萬噸,比1956年增長481.9%;棉花總產量5.98萬噸,比1956年增長286.9%;干膠總產量達2.33萬噸,比1956年增長148.4倍;實現盈利近1.9億元。
此后,從1967年起,由于政治因素和指導思想的影響,農墾系統經歷了兩次由盈到虧和扭虧為盈的歷史變化過程。
一是“”十年動亂期間,各地農墾管理機構被撤銷,按照軍隊的建制對農墾系統進行改編,由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擔任各級主要領導職務,實行軍事化管理,忽視了生產力的發展,1967年農墾系統首次出現虧損,并持續虧損至1978年,累計虧損額高達37.2億元,對農墾事業造成了嚴重損失。
1977年起農墾事業的發展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全國農墾狠抓經濟建設,促進農墾經濟的發展。針對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在全國國有企業領域率先實行財務包干,改變國家對農墾企業實行的統收統支的財務體制,解決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問題;改變單一經營農業的格局,實現農工商綜合經營;借鑒農村改革經驗,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建立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橫向聯合,調整場辦工業企業管理體制;穩步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對外開放。農墾經濟逐步由單一型、傳統型向多元型、現代型方向轉變,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全面發展,農墾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1979年結束了連續12年的虧損局面,實現盈利近4億元,直至*6年實現持續盈利18年。
二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影響農墾經濟發展的一些體制性障礙以及一些政策性和歷史性因素對農墾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7年農墾系統第二次出現虧損的局面,并且一直持續到*1年,5年累計虧損達118億元。面對這種局面,社會諸方面對農墾的改革與發展產生種種疑慮和看法。其中,一些對農墾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人或部門,認為農墾管理體制不順,只有解散或逐級下放才能改變農墾的這種局面;也有的認為,農墾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只能讓其自生自滅。前一觀點主要是局限在領導體制上考慮問題,在你“管”還是我“管”上做文章,圍繞著“上”和“下”轉來轉去,而沒有去考慮如何來解決農墾在改革和發展中所面臨的實質性問題,這些問題是不論由誰來“管”都必須要解決的,是無法回避的,否則不僅影響農墾的改革與發展,也會給社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后一觀點則是悲觀的,是消極地回避矛盾,背離了始終不渝抓經濟建設的大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對人民群眾、對黨的事業不負責的表現。此外,以上兩種觀點還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看到農墾在多年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先進的農業生產力體系,沒有看到農墾在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在現代農業的建設中所具有的優勢和一直發揮并正在發揮的重要作用,沒有看到農墾經濟在發展中的巨大潛力,沒有認識到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發展,走進了農墾改革的誤區。
面對經濟發展的困難局面和來自社會上的種種議論,農墾系統的干部職工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冷靜分析在改革發展的現實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在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和建設現代農業中的優勢;進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實現機制和體制的創新;實施“農墾發展行動計劃”,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促進了產業升級。*0年農墾系統實現大幅度減虧,*2年盈利21億元,全系統實現扭虧為盈,結束了連續5年虧損的困難局面。
*3年,墾區上下團結奮斗,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經濟建設,通過加速優勢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農墾改革、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改善外部環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的“雙提高”。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可達977億元,同比增長10%,GDP增幅自“九五”以來首次達到2位數。預計利潤總額27.7億元,增幅達31%;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3580元,增長6%左右。農墾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歷史的經驗值得記取,帶著如何做好新時期的農墾工作這一問題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們深深體會到,做好新時期農墾工作,必須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各級領導在指導農墾工作中,必須牢牢記住“發展才是硬道理”,集中精力把經濟搞上去,努力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農墾改革的出路,才能夠把握農墾事業的光明前途。
二、深化農墾改革,要以發展為主題
(一)農墾必須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
農墾經濟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推進改革。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改革,實現體制創新,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農墾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的基本經驗。農墾現行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創造,農墾的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雖然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框架正在形成。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影響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特別是體制上的障礙突出地顯露出來。突出表現為農墾大中型企業制度創新步伐較慢;職工家庭農場大多數還沒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進入市場面臨的體制性障礙還很突出;作為農墾系統主體和基本單元的國有農場的整體改革尚未有大的突破,政企合一體制依然是農墾企業負擔沉重的關鍵因素,制約了經濟的較快發展。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農墾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是農墾系統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進一步促進農墾經濟的發展,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進一步發揮作用,也必須加快農墾改革的進程。
黨的十六大適時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思路。農墾作為兼容農工商建運服比較完整的經濟體系,具有城鄉二重性、工業經濟和農業農村經濟二重性的特征,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的發展階段應該發揮更為重要的帶動作用。
農墾系統經過長期的開發和建設,已形成了糧豆、棉花、橡膠、奶業、種子、糖業、劍麻等優勢產業,以及食品加工和制造、紡織服裝、機械制造、醫藥等支柱行業,并建成了一批名特優新稀農產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目前,農墾糧食總產近1500萬噸,商品率達76%,棉花產量占全國的1/5,干膠、劍麻各占全國的3/4,消毒液體奶占大中城市供應量的近4/5,糖料占全國的近1/10,已擁有一批在當地省市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和市場份額的名牌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農場的城鎮化建設也已初見規模,許多小城鎮已經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目前墾區人口規模在5000人以上的小城鎮已有600多個,50%以上墾區的職工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84%的職工用上了清潔衛生自來水,70%的職工用上了干凈安全的氣化燃料,90%以上的職工家庭通了衛星電視、程控電話,另外,學校、醫院及圖書館、影劇院、體育場等文化娛樂設施極大地豐富了城鎮居民的業余生活,不僅提高了城鎮居民的文化素質,還帶動了周邊農村的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農墾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為農墾在新時期進一步發揮帶動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礎。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帶動作用,關健是要把較高水平的生產力從制約其快速發展的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剔除影響其活力的政策性因素和體制性因素,才能激發其新的活力,促進其更大發展。這同樣要求農墾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
(二)深化農墾改革的關鍵在發展
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就是必須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推進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是改革的前提條件,農墾的改革,關鍵在發展。
改革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通過改革,可以解除阻礙農墾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形成科學的企業運行機制,理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使經濟在新的層面上取得更大的發展。反過來,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的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使改革不斷引向深入,從而促進經濟向更高水平上發展。
改革是有規律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改革是需要條件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在改革的攻堅階段,更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這一基礎需要通過發展來取得。沒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為改革作積累,自身不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就難以處理改革過程中遇到的來自內部、外部的種種困難,就難以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無法把改革推向更廣、更深的層次。所謂在發展中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是這個道理。不顧條件的改革,不能解放生產力、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是不可取的改革。對生產力造成破壞的改革,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改革,更是不可取的。
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深化農墾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實質性問題。歷史的發展使農墾逐漸成為一個集經濟職能、社會職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經濟社會組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墾系統按照企業化的方向不斷深化改革,農墾生產力不斷得以解放和發展,有力促進了農墾經濟的發展。隨著農墾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農墾的社會負擔、債務負擔和養老負擔等“三大負擔”的影響日益顯現,對農墾改革和發展起著雙重的制約作用,這是農墾現存問題的實質所在。從目前形勢看,切實解決這“三大負擔”問題,離不開國家的支持,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靠農墾經濟自身的發展,靠農墾企業經濟實力的提高,只有通過發展并在發展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以較小的改革成本,換取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成功?;乇苓@三個實質問題的任何形式的所謂管理體制的改革,必將把農墾改革引入誤區,引起墾區動蕩,造成農墾生產力的破壞,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農墾改革要與經濟發展相統一。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的一分子,農墾系統決不能搞封閉式的改革,不僅要考慮農墾經濟的發展,也要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要從整個國民經濟、不同產業、不同地區和農墾經濟的發展現狀出發,循序漸進。結合國家的配套改革,在條件允許的適當時機,及時推進各項改革措施進程。那種想要一蹴而就,“休克”式的改革模式是有害的,是不切合實際的,農墾改革必須要實現與經濟發展的統一和協調。
農墾改革要從整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大局出發,實現農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互動式發展。農墾經濟是與農業和農村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農墾、農業和農村不可分割、相互促進。農墾改革要立足于充分發揮好農墾在規?;a業化、科技化和組織化等方面的生產經營優勢,不斷為農業和農村發展起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中,拓寬自己的市場,擴大自己的輻射范圍,為農墾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農墾改革要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相統一。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前進方向,目前,通過實現以“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發展的整體實力,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機械化、信息化、科學化,最終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已成為加強現代農業建設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農墾系統在農工商綜合經營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對自身資源優勢的挖掘,逐步在種業、乳業、優質大豆、無公害食品、天然橡膠、米業、棉花、糖業、酒業和劍麻等產業領域,建成一批如江蘇大華、北大荒種業、黑龍江完達山、上海光明、北京三元、九三油脂、天津王朝、寧夏西夏王、廣東東方劍麻、海南橡膠等一大批有較強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成為所在地區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并建設了一批規模大、水平高的生產基地,產業化經營的格局已經形成,并初具規模;相應地,農業生產領域土地經營規模日益優化,生產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因此,農墾系統完全有條件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并為全國的現代農業建設積累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農墾改革必須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相一致,通過改革為這一高水平的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達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要盡力避免那種不顧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不惜犧牲現代農墾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機械地重復我國農村改革初期的改革方式來對農墾進行改革的做法。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將違背生產力的發展規律,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是對生產力造成破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倒退。
(三)深化農墾改革要以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基礎
新中國的農墾事業自誕生以來,在屯墾戍邊、繁榮邊疆和農產品供給等方面一直為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深化農墾改革必須以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基點,積極穩妥地推進。
深化農墾改革要與屯墾戍邊、繁榮邊疆相統一。五十多年的開發建設,農墾系統在邊境地帶相繼建起了邊境農場300多個,集聚人口*多萬,形成一條鞏固的邊防農場帶;在邊疆、偏遠地區相繼建成農墾小城鎮669個,集聚人口500多萬,成為當地經濟文化中心。在新的形勢下,和平和發展是世界的主題,但不穩定因素和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屯墾戍邊,繁榮邊疆,維護邊境安全,尤其是維護少數民族集居的邊境地區安全的重要性仍然不可低估。深化農墾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體制改革與維護邊境安全的關系,做到與屯墾戍邊、繁榮邊疆和維護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相統一。
深化農墾改革要與保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相統一??箲饡r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農墾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重建和計劃經濟時期,農墾在保障農產品供給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并在改革開放后20多年的發展中穩固地建立了一大批規模大、水平高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成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力量。當今時期,我國主要農產品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但是國內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和國外風云變幻的形勢一再提醒我們,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自力更生的原則,尤其是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更應如此。糧食如此,天然橡膠也是如此。我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建設,是在總理等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直接關懷下,為打破國外封鎖、發展民族工業,通過艱苦創業開辟建立起來的。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一直將天然橡膠看作是我國的重要戰略物資。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遠遠不能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只能提供40%的市場需求,約60%依靠進口,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農墾系統作為我國天然橡膠基地建設的開辟者和主要力量,其天然橡膠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因此,深化農墾改革必須進一步加強農墾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更不能使其在改革中遭受破壞。
同時,深化農墾改革要考慮農墾職工的承受力。農墾在50多年的發展中,先后安置復員轉業官兵145萬人,知識青年280萬人,職工子女130萬人,水庫移民45萬人,歸國華僑、難僑3.5萬人,在國家建設的困難時期和非常時期,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同時,農墾系統也形成了一支素質較高的職工隊伍,這批人員逐漸成為農墾職工隊伍的骨干力量,為農墾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農墾改革的不斷深化,必然會給一些職工群眾尤其是一些老職工的利益帶來一定的影響。如果不考慮職工群眾的承受力,不妥善處理好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將無法向歷史作出交待,無法向群眾作交待,改革勢必阻力重重,甚至影響墾區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墾區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國家統一、穩定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形勢,農墾必須深化改革,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使農墾改革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一致,與廣大農墾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只有如此,農墾改革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三、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深化農墾企業的全面改革
黨的十六大的召開,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農墾企業的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二十五年來農墾改革的積極探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有益的經驗;近幾年農墾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與各種社會問題的逐步化解,為加速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以說目前是深化農墾改革的最佳機遇期。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加快發展,把農墾企業的全面改革推向前進。從農墾的實際出發,指導和抓好當前的改革,必須在思路上把握以下幾點:
1.接受歷史的教訓,不折騰,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體制的變化上,不在“上上下下”方面下功夫,而要著眼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農墾經濟的發展上,使農墾改革必須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一致,把“第一要務”落到實處。
2.注重機制、體制和制度的創新。抓住墾區集團和產業公司兩個重點,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股份制改造。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中外私有資本特別是職工個人資本參股,盡快改造成規范的現代股份制企業,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產權制度建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逐步將農墾建設成為一個擁有多種經濟成份、投資主體多元、內部運行合理、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示范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企業群體系統。
3.抓緊推進墾區社會職能的剝離,為實現政企分開、社企分開創造條件,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條件。逐步在墾區內部形成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加快農墾企業經濟的發展,
4.推進墾區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企業重組的進程,加快組建墾區企業集團。進一步發揮優勢,經營大產業,開拓大市場,促進大發展。農墾經濟的發展模式,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不能走“小農”經濟生產的路子,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就必須在現有生產力水平的基礎上,按照產業化經營的方式構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不斷延伸產業鏈,不斷擴大帶動和輻射范圍,以真正走出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
總之,“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我們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建設農墾的重要指導思想,只有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并在實踐中努力踐行這一重要思想,才能推進農墾事業的繁榮和興旺,才能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使其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