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強節能決定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大曹莊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有關企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永續發展觀念,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步伐,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進一步加強節能工作,實現全市“十一五”節能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特作如下決定。
一、認真做好節能工作是當前和“十一五”期間一項重要而緊迫任務
(一)充分認識能源問題的重要性。能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戰略資源,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目前,我市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能源消耗總量急劇增加,環境污染日益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特別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加劇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環境污染狀況,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從全局和戰備高度認識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性。
(二)把節能工作放在優先地位抓緊抓好。加強我市節能降耗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緩解能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保障經濟安全,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千方百計增加供給固然重要,但增加供給受到各種條件制約。必須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大力推進節能降耗,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緩解能源供應緊張壓力。必須把節能降耗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抓。
(三)加強節能工作是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目前由于我市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滯后,高耗能產業比重偏大,致使能源消耗增長過快,能源自給率不斷降低,對外依存度加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工業企業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建筑業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等指標高位運行。2005年我市單位GDP能耗、工業增加值能耗為2.17和4.55噸標準煤,分別高于全省0.21和0.14噸標準煤,在11城市中排位第八。我市是重點產煤市,可煤炭自給率也不足70%,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汽、柴油等優質能源全部靠調入。因此,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把節能工作作為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下大力氣,采取強有力措施,抓緊抓好,抓出成效,確保完成“十一五”期末萬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和30家節能重點企業實現節能111.2萬噸標準煤目標。
二、構建節能組織體系和節能產業體系
(四)落實責任,兌現獎懲。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對本地區、本系統節能工作負總責,主要領導同志親自抓,并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明確市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責任和分工,確保責任到位。發展改革、建設、交通、商務、教育、衛生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本系統和領域的節能工作;國資管理部門負責國有企業的節能工作;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負責機關節能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節能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財政、科技、統計、環保、稅務、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物價等部門按照職責,協同做好相關工作。各社會團體和協會要立足服從于節能工作的全局,服務于企業節能需求,為企業推進節能工作,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市政府將全市GDP能耗降低指標分解到各縣(市、區),市政府有關部門,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作為領導班子任期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大中型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的重要考核內容。實行節能工作問責制(具體辦法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對GDP電耗、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指標和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等指標也要進行逐級分解,重點督導,確保總目標的完成。
(五)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集約化農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形成以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為主的產業結構,提高低能耗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優化升級帶動轉變。當前,高耗能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有條件的縣(市、區)要優先發展服務業,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突出抓好鋼鐵、化工、建材、煤炭、電力等高耗能產業調整升級。鋼鐵工業要走高端、精品、專業化、深加工道路,嚴格控制附加值低、消耗指標高、產出能耗比小的煉鋼、煉鐵能力的盲目擴張。按照“存量調強、增量調優的方針,改造提升化工、建材、煤炭、電力等高耗能產業。大力推進大容量超臨界發電、生物質發電、風力發電、小水利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
(六)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重點淘汰鋼鐵、化工、建材、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裝備和產品。鋼鐵行業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爐和20噸以下轉爐、電爐;焦化行業淘汰土法煉焦(含改良焦爐);造紙行業淘汰1.7萬噸以下化學制漿和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裝置;建材行業淘汰水泥土窯、普通立窯和窯徑2.2米及以下機械化立窯生產線,直徑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設備,淘汰18門以下粘土實心磚窯、移動式混凝土砌塊成型設備和非機械化墻板生產線;電力行業淘汰單機容量5萬千瓦以下常規小火電機組。嚴禁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向村鎮轉移。
(七)加大節能技術創新力度。各級發展改革、科技、財政部門要把節能新技術自主研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可再生和新能源開發利用,作為政府投入的重點,盡快解決節能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最優流程等重大問題。加快企業以節能降耗為主攻方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人才培訓。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節能技術和管理經驗。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高耗能傳統產業。貫徹落實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市發改委要制定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建筑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十大工程具體實施方案,并會同有關縣(市、區),市政府有關部門抓好實施,確保重點工程、重大項目政策措施到位,取得實質性成效。
三、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節能
(八)工業節能。工業是當前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要突出抓好鋼鐵、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選擇年耗能5萬噸標準煤及以上30家重點耗能企業,開展“萬噸耗能企業節能行動”,提出節能降耗目標和措施,市政府與企業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實行重點跟蹤和指導,確保目標完成。建立用能預警機制,對重點耗能企業核定用能定額,對超標用能采取黃牌警告、限供電力、差別電價等措施,加大懲戒力度。積極推進能源合同管理。到“十一五”末努力實現工業節能25%以上。
(九)建筑節能。建筑是目前用能增長較快的領域。新建民用建筑嚴格執行節能50%的標準。啟動既有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節能改造工作,每年實施5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示范工程。推廣應用太陽能技術產品、新型墻體材料、節能型環保廚浴設備和照明器具。完善建筑節能標準管理體系。強化新建建筑節能監督管理,對達不到建筑節能標準的民用建筑不準開工建設、驗收備案和銷售使用。加快城鎮供熱體制改革,推行城鎮供熱商品化、貨幣化,盡快制定城鎮供熱計量收費辦法和計量收費標準,推行按熱量計量收費。加快建筑節能創新步伐,大力推行建筑集成技術、新型建筑體系和成熟節能技術的應用。到“十一五”末,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全部達到節能65%的標準,節能建筑比重達到25%。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0%,縣及縣級市城區達到75%,實現建筑節能18%以上。
(十)交通節能。加快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合理規劃交通運輸發展模式,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和落后的農用運輸車輛。鼓勵發展和使用低油耗、小排量的環保型汽車。推廣車用乙醇汽油和燃氣汽車。加強重點運輸企業節能監管和指導,噸公里綜合運輸油耗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到“十一五”末實現交通節能15%以上。
(十一)商貿和民用節能。加快建設節能和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推廣和采用先進節能設備和技術,有效配置物流資源,降低流通成本。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和高耗能設備進口。建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評價和指標考核體系,鼓勵引進節能環保型外資項目,引導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倡導科學消費,培養節約消費行為,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居民住宅中推廣采用高效節電辦公設備、家用電器和照明產品。到“十一五”末商貿系統要實現節能15%以上。
(十二)農村節能。加大農村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綜合開發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和農作物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優化農村能源結構,“十一五”農村沼氣使用率達到20%。加快農業機械及農業提水排灌機電設施更新改造,大力促進農機節能和農村電網節能。積極推進節能型墻體材料在農村住宅建設中的應用。鼓勵能源林基地建設和開發利用。到“十一五”末要實現農村節能15%以上。
(十三)政府機構節能。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關于加強政府機構節約能源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84號),2010年前基本完成政府機構建筑物、采暖、空調、照明系統改造,辦公區盡量采用自然光照明,室內空調溫度設置要求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推動政府節能采購,政府采購和財政性資金支持的建設項目應當優先選用節能產品。穩步推進公務用車改革。積極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活動。到“十一五”末,機關、事業單位和公益單位,單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別降低20%以上。
四、強化節能監管和激勵
(十四)加大節能監管力度。認真貫徹《**省節約能源條例》,盡快組建市級節能監察機構,加快制訂節能監察相關配套措施,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明確執法主體責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發展改革、建設、質檢、環保等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重點檢查高耗能行業和企業以及機關、商廈、賓館、寫字樓等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產品能效標準、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行業設計規范執行情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專題評估規定執行情況,以及淘汰落后設備、工藝和節能管理情況。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建設規定和有關節能、環保規定的項目,不予受理核準備案、開工審批、生產許可證審查發放和環境評審,對違法行為要依法處罰或公開曝光。加強能源審計,建立定期審計制度,積極開展企業內部審計。盡快建立完善節能監察體系,充分發揮節能監察機構和節能服務組織作用,在依法開展節能執法監察、監測的同時搞好節能服務,挖掘節能潛力。
(十五)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發展改革部門要對年耗能3000噸以上新建、改建、擴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對未進行節能評估、評估達不到合理用能標準未能通過審查的項目一律不得核準、備案。項目建成后達不到標準規范要求的,不準予以驗收。對擅自批準項目建設的,要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實施GDP能耗公報制度。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每半年向社會公布各縣(市、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指標及電力消耗、能源降低率情況。統計部門要對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統計實行季快報制度,及時給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重點企業綜合能耗和單位產品能耗等指標,用于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監測。
(十七)推行能效標識管理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繼續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擴大能效標識在電機、汽車和建筑等方面的應用。有關部門要定期開展能效標識實施情況的專項檢查,建立有效的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企業自我約束機制,不斷提高社會認知度。大力推動節能產品認證,規范認證行為。
(十八)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以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優化用電負荷特性和減輕環境污染等為重點,充分發揮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綜合優勢,優化城市及企業用電方案,積極推進電力價格改革,實施峰谷分時電價和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大力推廣變頻調速、高效節能等節能降耗技術和設備,大力提高我市電能使用效率。到“十一五”末,實現萬元GDP耗電降低20%以上。
(十九)實行節能獎勵制度。各縣(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每年應當對在節能管理或節能科學技術研究、推廣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能源生產經營單位和用能單位要圍繞節能降耗,積極改進工藝技術、設備和操作方法,廣泛開展節能合理化建議活動。市政府設立節能獎,每年對評選出來的十個節能單位、十個節能企業、十名節能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企業節能獎勵計入工資總額。
五、構建節能工作基礎和政策保障體系
(二十)加強能源統計和計量管理。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本地區能源統計工作,建立能源統計機構,充實統計力量,保障工作經費,加強能源統計隊伍建設和基礎培訓。各級統計部門要切實加強能源利用統計,完善統計方法,及時準確反映能耗水平及節能目標實現情況。要強化對GDP能耗指標數據審核和評估,確保數據真實可靠,防止弄虛作假。各用能單位要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強化各項基礎工作,建立健全能源統計制度,配備專職人員,加強節能工作和能源計量、統計。重點耗能企業統計報表按統計部門要求實行網上直報制度。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督促企業合理配備能源計量器具,進一步加強企業能源計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計量管理制度,為企業節能、降耗、增效做好計量服務。各級統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虛報、瞞報統計數據、弄虛作假操控計量設備等典型違紀、違法案件要及時查處。
(二十一)加大公共財政對節能的支持力度。各級財政要加大對重點節能改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高效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示范工程、節能宣傳培訓以及表彰獎勵的資金投入力度,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市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支持節能重大項目、示范項目及高效節能產品的推廣。強化對項目資金的預算管理和撥付審核監督工作,對財政資金投資的項目實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監督管理,并進行績效評價。
(二十二)拓寬節能融資渠道、落實節能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市場直接融資、引進外資、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等,加大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國家和省核準、備案的節能重點項目,應根據國家投資和信貸政策的規定,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各級政府要切實抓好現行有關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等各項鼓勵優惠政策的落實,創造良好節能環境,不得以任何借口干預優惠政策落實,充分發揮其對節能的促進作用。
(二十三)加大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各新聞媒體要安排一定時段和版面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堅持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開辟專欄,廣泛宣傳我省能源、資源形勢和節能的重大意義,弘揚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行為,廣泛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引導合理消費,不斷提高公眾的能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形成節能光榮、浪費可恥的文明風尚。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要認真組織開展每年一度的節能宣傳周活動,對節能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教育部門要加強節能知識教育,中小學各學科課程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節能知識教育內容,將節能知識教育納入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體系。
(二十四)組織好本決定的貫徹落實。各縣(市、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30家重點耗能企業要根據本決定的要求,結合本地、本部門、本企業實際,在本決定下發1個月內制訂出具體實施意見或方案報市政府,并抄送市發展改革委。對本決定的貫徹落實,主要領導同志要負總責,親自抓,確保協調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市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節能工作的指導和協調,監督檢查本決定貫徹執行情況,并及時向市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