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大積極社會功能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廣播電視大學的學歷教育人氣急劇飚升,招生人數連年攀高。這后面有著怎樣的背景和深層原因呢?簡單地說,這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因為電大發揮了積極的社會功能。
第一,為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助推”。電大學生基本上是失去了“正常”上大學機會的人群。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有些人則從事尚不穩定的工作,職業和經濟狀況差異很大。但是毫無疑問,誰都面臨改善生存狀態和謀求發展的需要。公務員錄用、國家司法和、執業資格考試、各類企事業單位人員招聘考試等職業“準入”制度,建造師、會計師考試等職稱晉升機遇,都有具體的學歷要求,廣播電視大學正好可以滿足人們在職進修并取得學歷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說電大的學歷教育是個人發展的“助推器”是恰如其分的。
第二,滿足了社會對管理和技術人才的需求。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在地區性、行業性發展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當中,人才的數量和結構狀況是首位的。對于邊遠和經濟滯后地區而言,由于大學畢業生尤其是緊缺專業畢業生,在一定時期內總是供不就求,導致人才資源短缺。電大的學歷教育剛好彌補了這一短缺資源,培養了大批為當地工作又基本不外流的專業人才,同時也為各類管理和技術人員提高學歷層次,系統補充專業理論提供了機會。這種培養實用和短缺人才的功能,為本地的發展發揮了智力支持作用。
第三,緩解了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人們在生活中有各種需求,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一種普遍的需求。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與人口發展的不平衡,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前,不得不用“高考”這種存在明顯弊端的方式篩選更有培養“價值”的學生。如果說采用目前的“高考”方式實屬不得已,那么電大的存在正好緩解了其導致的激烈矛盾。現在,人們已經熟知,各級廣播電視大學是由各級政府興辦的,國家教育部門管理的高等教育學校。因而,從政府和求學者兩個方面來說,電大就是實實在在高等教育資源。
第四,部分解決了基礎教育造成的問題。由于高教資源不足,我們的基礎教育一直在偏執地向應試方向發展,其積極作用也許存在,但惡果卻世人皆知。不僅使一大批“偏科”學生無法正常接受大學教育,而且使大批學生很早就被判為差生而終身籠罩陰影,其中有些人還轉向消極方向發展。事實已經證明,電大的“寬進嚴出”模式恰好使那些被淘汰出局的學生,能夠突破應試教育制度的禁錮,成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培養成材的人。這些學生被扭曲的心理、種種學習方法和能力障礙,在電大模式的引導之下,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轉機。比如,一個英語學習障礙者完全可以成為優秀的會計、技術員、導游或律師。顯然,電大“有教無類”的積極的社會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第五,對有限的地方教育資源起了“倍增”作用。電大依托全國電大的系統資源,發揮遠程教育優勢,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它還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師隊伍和實驗設施等社會教育資源,這就使得高教資源相對不足地區,不分行業、崗位地挖掘了有限的潛力,在共享模式下使寶貴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使用。對于兼職教師而言,他們不僅在培養對象的數量上擴大了很多,而且通過研究電大主輔教材和特定教學模式,擴大了自身專業視野和提高了應用水平。在教學相長的基礎上,提升了地方的專業水準。
第六,促進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設。全國數以百萬計的電大學生,每年在電大接受知識、訓練技能、更新觀念、陶冶情操,這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對地方來說,電大學生將時間、精力和情趣投放到專業進修上,對當地精神文明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電大學生群體的存在,將在中青年人群中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轉化消極落后的精神文化現象。在一個系統或單位內部,電大學生越多,那里的社會風氣就會越健康。一個以學習為追求目標的家庭也必定是積極和穩定的家庭。
第七,促進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電大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和實行遠程教育的性質,使其具有“容量”巨大的特征。教育對象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便利性、學費的低廉性和專業設置的實用性等特點,使其更易于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也大大降低了入學的“門檻”。這就讓更多失去“正常”機會的人群,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綜合素質的機會。這種連發達國家都采用的教育形式,為普遍提高勞動力素質所發揮的社會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電大師生對家庭、單位乃至社會的影響,其外延和后續作用同樣是長久和深刻的。
綜上所述,電大具有多方面的的積極的社會功能。所以,應積極地辦好各級電大,有效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和科學發展,滿足社會各階層現實和潛在的需求,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