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部落實科學發展觀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站在“十一五”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黨中央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完全符合廣大農村實際和農民群眾愿望,贏得了全社會的積極回應。
面對新農村建設的滾滾熱浪,農業部的干部職工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作為國家農業主管部門,必須及時從思想上、感情上、能力上、作風上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工作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更好地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積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經過一番深入細致的學習研究后,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杜青林出言擲地有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實現農業工作者的價值,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百村調研”——科學決策的一個縮影
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首先要解決好思維方法問題。是簡單安排一批項目,做一做表面文章,還是先搞深入的調查研究,“謀定而后動”?農業部顯然選擇了后者!
去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后,農業部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組織了21個重大課題研究,五中全會后一個月便將調研成果匯編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研究》一書。該書不僅在今年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被作為參考材料發給學員,而且成了市場中的搶手貨,后來推出的第二版也很快脫銷。
工作做到這兒,僅僅是開了個頭。農業部領導認為,這只是宏觀重大問題的研究,從實踐來說,新農村建設更需要對操作層面加深認識和準確把握。隨后,一場更具體、更深入、更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調研活動拉開了序幕。
從3月中旬到5月上旬,農業部由部領導牽頭,分成10個組赴全國31個省區市的175個村,開展了緊鑼密鼓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
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絕不能走過場、做樣子,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這是農業部黨組對調研工作的一貫要求。
在革命老區四川儀隴,提起杜青林部長的工作作風,干部群眾交口稱贊。近半年時間,農業部領導已輕車簡從四下儀隴調研,其中杜青林部長去了兩次。上一次在儀隴,他與農民探討結合沼氣建設的“一池三改”,把豬圈與廚房間的門封上,打開豬圈的墻,不煮熟食搞生喂的思路,已成為儀隴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典型做法,當地干部群眾親切地稱之為“部長模式”。
4月18日,因為“百村調研”再次到儀隴調研的杜青林,帶領調研組的同志在成都下了飛機就直奔鄉村,四個半小時的山路上,午飯只在車上吃了幾塊面包,傍晚還調研了兩個村,走訪了20多個農戶,直到在農民家里吃晚飯時,當地干部才知道調研組的同志們已經整整12個小時沒有喝上熱水了。
扎實的作風帶來豐碩的成果。這次集中近兩個月時間對175個村的實地深入調研,使農業部對新農村建設形成了“省部共建、主抓靠縣、行動在村、實惠到戶”的工作新格局。調研活動結束后,舉行了“百村調研”報告會,并著手選取100個村的調研報告匯編成冊,供各地借鑒。在“百村調研”的基礎上,還從部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選派31個新農村建設對口指導與服務單位,分赴全國35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省部共建示范村(場),會同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經過進一步深入調研,完成了對每一個示范村(場)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決策觀。對于中央的部署一定要積極響應,但形式上的落實不是真落實,拍腦袋的決策更要不得。”杜青林部長這樣要求農業部干部職工。
從21個重大課題研究,到175個代表村的集中調研,尊重實際、尊重實踐、尊重農業規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百村調研”只是農業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一個縮影。
從*1年開始,農業部每年都要圍繞中央的重大決策和“三農”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展專題調研。農業部黨組規定,部領導每人每年到基層和農村調查要在兩個月以上,司局領導在3個月以上,處級干部每年要撰寫兩篇以上有一定分量的調研報告。從*1年到*5年,共落實大型重點調研課題達80余項。今年,圍繞如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又開展了15個重大課題研究。*3年7月農業部實行了部領導接訪制度,*5年開通了部長信箱,如今,暢通的信訪渠道也成了農業部領導調研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
大調研理清大思路。圍繞農業進入新階段后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近年來,農業部提出實施的六大產業振興計劃,制定的13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農業“七大體系”建設規劃等,都無不是深入調研的結晶。這些決策思路和做法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不少被直接寫進了中央文件,在成功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化解糧食安全危機、促進農民增收等工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長期調研積累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后,農業部提出實施的“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等“九大行動”,又進一步為“十一五”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勾畫了新的藍圖。8月7日,農業部向西藏捐贈74輛農業科技直通車等物資。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農民素質,維護農民權益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以人為本,說到底,主要就是要以農民為本。
建設新農村不能沒有新農民。對農業部來說,重點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大對農民的培訓。我國近9億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這一基本現狀也決定了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結合促進農民增收,*4年,農業部和其他有關部門共同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到*5年底,中央財政安排了6.5億元專項資金,培訓農民530萬人,轉移就業460萬人,帶動地方培訓1000多萬人。今年陽光工程,中央投入補助資金6億元,接近前兩年的總和。
陽光工程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很好的機制。中央部委只負責對省的“項目切塊”,不負責具體單個項目的審批,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政策和監督檢查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組織推動體系。這種運作方式被稱為“陽光機制”,成為陽光工程培訓成效顯著的重要原因。來自50個陽光工程跟蹤聯系縣統計結果表明,陽光工程實施以來,培訓就業率達到86%以上。通過培訓就業的農民人均月收入800多元,比未接受培訓的新轉移就業人員高*元左右,比在家務農收入高400多元。
陽光工程培訓主要是針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而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則重點是針對在家務農農民的。據介紹,新型農民培訓是農業部今年開始實施的新項目,目前中央財政的項目資金已經確定,*6年計劃在300個項目縣的1萬個村鋪開,培訓運作方式將和陽光工程一樣。主要依托農廣校系統和農業職業學校進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今年則計劃完成10萬名的招生計劃。同時,全年培養綠色證書學員30萬人。
新型農民培訓、實用人才培訓和陽光工程培訓,已然成為當今中國農民培訓的“三駕馬車”。人們對此充滿著期待!
以農民為本,不僅要體現在如何提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上,而且還要體現在如何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上。對前者,農業部盡職盡責,對后者,他們同樣未曾懈怠。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3年以來,農業部聯合有關部委,逐步建立了經常性的檢查制度,著力加強了一系列《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配套法規制度建設,切實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通過檢查督促,推動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貫徹落實。*5年,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到戶率達到87.5%,比*3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土地承包合同簽訂率達到91.8%,比*3年上升了2.6個百分點。
農民視農業部為娘家、婆家。農業部領導堅持輪流每月一次到部人民來訪接待室接待來訪農民群眾,并通過部長信箱隨時了解民意。為了保證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真正轉化為滋潤農民的陽光雨露,去年以來,還先后派出146個督導組和30多個專家指導組工作在生產第一線,以宣傳督導、明察暗訪等多種形式,督促、指導有關扶持政策和技術措施的落實。
假農資坑農害農讓人深惡痛絕,農業部每年打假,但就是打而不絕。為了從源頭上堵住假農資流向市場,去年,杜青林部長提出了打防并舉的思路。農業部領導親自到農村與農民面對面座談,講解農資識假辨假知識,發送《農業部致廣大農民的一封信》。今年3月底至4月初,先后派出4個督查組赴吉林、山東等8個重點省份進行督查,共檢查17個縣(市)35個農資市場190個農資經銷戶。
據統計,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業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74萬人次,檢查農資企業37萬家,整頓農資市場11萬個,查獲假劣農資4.7萬噸,貨值3億多元。立案查處假劣農資案件26862件,其中案值在5萬元以上的大案要案77起,搗毀制假窩點1033個,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53億元。春耕期間,全國農資供應總體平衡,質量提高,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據對8省近1000戶農戶調查,群眾滿意度同比提高近9個百分點。
突出生產發展——讓科技火種在農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5句話20個字的總目標中,生產發展被放在首要的位置。根據我國的國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首要的應該是現代農業發展。
科學和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和驅動。發達國家農業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農業發展中的科技貢獻率和轉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國卻曾經一度不到40%。
一項好的農業技術,因為推廣體系不健全,往往到鄉鎮就梗死了,科技推廣就差“最后一公里”;科研人員殫精竭慮研究出一個優良品種,卻因配套技術跟不上,科技成果轉化到生產上往往只差最后一道“坎”。
類似這樣的難題,不知困擾了農業部門多少年。條塊分割的體制問題時常讓他們感到束手無策。
然而,“瓶頸”在近年來開始被逐步打破。其中,農業部實施的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是一個最明顯的標志。
為破解我國農技推廣中體制性的老問題,農業部去年以四大糧食作物和生豬、奶牛為重點,在全國100個縣組織實施“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通過培育10萬個示范戶輻射帶動*萬戶。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示范區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技術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目標,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目前,在示范縣,技術指導員已經成為專家與農民聯系的紐帶、科技與生產聯系的橋梁、小農戶與大市場聯系的中間環節。
在農業部,偶然發現了一位技術指導員在一次會議上的發言——
“我叫閆立梅,是山東省東平縣土壤肥料推廣站站長、農技推廣研究員。*5年,我縣被列為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試點縣,我有幸被聘為縣農業專家,并擔任了接山鄉技術指導組組長和技術指導員。去年3月25日,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驟響,示范戶于吉銀家的大棚西瓜得了病,當時正下著大雨,我完全可以婉言推遲,但很快一想,如果這樣示范戶會認為我們的服務沒有誠意。因此,我毫不猶豫穿上雨衣,騎車趕到示范戶大棚,十幾里的路程,使我滿身是水。我當即仔細察看病情,確定西瓜得的是灰霉病,當場就拿出了防治的方法。西瓜成熟后,于吉銀非要將第一個瓜送給我。這樣的事一年來經歷了多少次,我自己也記不清啦,只記得我一年磨破了兩雙皮鞋”透過這個發言,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帶來的諸多積極效應端倪可見。
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為解決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問題找到了一把“金鑰匙”。*6年,該工程在規模上將比上年增加一倍,即選擇*個縣(市、區、旗)作為示范縣,培育20萬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400萬農戶。通過推廣50個主導品種和20項主推技術,帶動各地推廣和應用一批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使示范區農產品產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長10%以上,單位產量節本10%以上。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表示,到“十一五”末,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提高5個百分點,重點區域先進適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
“體制上解決不了問題,就要想辦法在機制上創新,通過工作方式方法的轉變達到推動工作的目的。”對于農業部領導來說,這既是體會,更是信念、決心和作風的體現。
務實需要創新,創新就是務實。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農業部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從*3年開始到今年7月底,在各地陸續建成的2527個農民科技書屋,已成為科技覆蓋農村的戰略根據地;去年在糧食主產區和中西部地區啟動的150輛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也已成為活躍在鄉間農戶、田間地頭的農業政策宣傳車、科技大講堂和技術服務站;通過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計劃,農民建一個沼氣池,一年可減少燃料、電費、化肥、農藥等支出300-500元,到去年底,已支持農村建設戶用沼氣1800萬戶;去年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春、秋季行動,共實施測土配方施肥4.8億畝,通過給農作物科學合理的“營養配餐”,全國減少不合理施肥240萬噸(實物),平均每畝增收節支25元以上,共為農民節本增效120多億元;設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基金,一年扶持100個農民專業組織,從資金到技術,從生產到銷售,對農戶進行全方位扶持和培訓,當年合作銷售農產品150多萬噸,成員戶均純收入達到2.56萬元
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洶涌,中國農業也進一步加快了科技革命的進程。7月6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勾畫了未來15年的農業科技發展藍圖,這預示著我國農業的科技創新與運用必將迎來一個更為嶄新的時代。
春風化雨潤無聲,一點一滴總關情。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農業部正以良好的作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著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