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農業農民增收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鄉位于縣城西端11公里處,是典型的城郊鄉鎮之一。全鄉總面積50.4平方公里,現轄3個行政村,1個鄉開發區,1個城郊林場,3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158戶,7719人,耕地4.2萬畝,人均占有5.4畝。全鄉土地、林木、光熱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農作物種植素以棉花、蜜瓜為主。多年來,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棉花產業,其比重為93.7%,草畜、特色產業和勞務經濟的收入僅占了農民收入的6.3%,形成了以棉定收的局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過于單一的產業結構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農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和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為制約并困擾我鄉發展的主要難題。要盡快改變當前現狀,破解這些難題,最主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立足本鄉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生態、特色為主的現代農業,狠抓勞務經濟和二、三產業建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拓展農民增收領域,較好地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
一、緊緊依托城郊優勢,加快發展特色農業。
只要依據市場需求,開發生產出市場競爭力強的優質農產品,才能順利引導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才能徹底改變我鄉種植結構單一的現狀。今后,我們將積極按照“面向市場需求、政府引導、科技支撐、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發展、無公害生產、打造優質品牌”的總體思路,加快發展優質蜜瓜、優質果品等特色產業,使其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1、切實抓好萬畝優質蜜瓜基地建設。繼續堅持創新種植模式,創建優質品牌,返季節、無公害生產的發展理念,采取分期分批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集中辦班培訓等手段,努力提高全鄉農民的種瓜技能和水平,幫助其樹立市場品牌意識。在穩固現有客商合作關系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招商親商力度,廣泛地在大中城市、大中客商中尋求合作伙伴,以更多的訂單保障瓜農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力爭于*9年使全鄉優質蜜瓜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畝均產優質商品瓜4000斤以上,畝均較棉花收入新增1500元,農民來自瓜產業的收入達到350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2131元,將我鄉創建成為名副其實的“蜜瓜之鄉”。
2、培育千畝優質果品示范基地。超前預測市場需求,按照“引良種、擴面積、盯住做、不放松”的思路和設施農業“萬元田”的模式,利用3—5年時間新引進示范栽植適口性好的優質紅堤葡萄、山東大棗、陜西蜜桃等優質果品,示范區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以此帶動農業結構內部調整步伐。
3、大力實施棉、畜良種工程。繼續堅持“育良種、提品質、壓面積、增單產”的棉花生產思路,在鞏固提升已建成的萬畝棉花繁育基地成果的同時,嚴格按標準化生產要求,力爭在三年內使全鄉棉花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萬畝,畝經濟效益有明顯提高。草畜產業發展中要突出抓好肉牛羊品種改良,在提高出欄率上下功夫、出成效。同時要引導扶持農戶積極發展獺兔、狐貍等特色養殖業,以此拓寬農民增收空間。
二、牢固樹立生態興鄉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積極改變傳統的生態觀念,用新的理念定位現代生態建設,引導、鼓勵各級組織、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投身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盡最大努力節約資源,降低各項投資成本,使生態建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彰顯,從而推動生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1、嚴格落實農業節水措施。充分利用電視、錄像、網絡等現代媒體,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和全社會普遍增強節約用水意識,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積極大膽地在農業中試用滴灌、管灌等現代節水技術,示范面積達到千畝以上,有效控制、縮減大水漫灌農作物面積。建立健全有效的節水灌溉機制,充分利用好地表水,限量開發利用有限的地下水,真正為子孫后代留下足量的生存水。
2、大力推行無公害生產。以生產無污染綠色食品為目標,大力倡導廣大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多施用農家肥等有機肥,積極控制化肥使用量,防病滅蟲中全程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制品,力爭利用五年時間,使全鄉80%以上的農產品達到綠色無公害的標準。
3、積極轉變林業生產方式。繼續在全社會倡導“植綠、護綠、美化家園”的造林綠化理念,采取喬灌結合、經濟林與防風林結合、寬林帶建設的多種模式,切實轉變造林綠化的傳統方式,盡力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同時,要按照“誰栽植、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下大力改革林權制度,進一步調動全社會造林綠化,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確保新植林木栽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4、合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充分借助城郊優勢,大力弘揚我鄉“農家田園”的特色文化,引導、扶持近集鎮農戶合力發展集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農家樂”、“田園風光”等觀光休閑農業,逐步形成片區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縣城居民和遠方的游客來我鄉游樂觀光,以此就地轉移我鄉農村剩余勞動力,拉動全鄉二、三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三、積極做好農業“外延”文章,夯實增產增收基礎。
(一)強力打造企業旗艦,提升農業產業。按照“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強帶動”的原則,加強與外地知名龍頭企業的長期合作,以訂單形式將我們的特色產業變成他們的標準化生產基地。與此同時,以特色農產品基地為依托,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逐步培育如蜜瓜保鮮儲存、番茄加工、果品加工、棉紡品深加工等為主的龍頭企業,不斷延長產業鏈,大膽探索走出一條特色產業循環發展的成功之路,確保農民持續增收。
(二)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引領農業產業。我們將緊緊抓住農業產業生產、運輸、貯藏、銷售等關鍵環節,積極引導建立專業合作經濟和專業技術服務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在生產、加工、銷售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村經紀人,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讓農民以銷定產,縮短優勢農產品與市場的距離。建立、完善網上交易平臺,鼓勵開展網上交易,積極推廣連鎖經營、直銷、等新型交易方式,構建貨暢其流的農產品銷售網絡。創新農技推廣組織形式,加快科技進村入戶步伐,大力推行“專家大院”、“專家+協會+農戶”等模式,廣泛推廣標準化生產、保護性耕作、立體種植等技術,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進一步提高先進適用技術的覆蓋率、到位率。引導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等形式,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全面實現“雙千元田”和“萬元田”目標,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三)創新激活土地流轉方式,助推農業產業。
我們將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采取轉租轉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激活土地流轉,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土地根據生產需要適度集中到能人大戶或村組集體組織手中,積極對外尋求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合作伙伴,以股份或租賃等多種有效形式將其變成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產業集約化經營。同時大力解放勞動力,使大批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以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四)大力培養新型農民,調活農業產業。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我們將按照貼近農民、方便農民的原則,充分利用農廣校、廣播電視網絡、農村中小學等培訓資源,著重抓好文化知識補習、實用技術培訓、經營能力提升三個重點,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使農民掌握實用型農業技術,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產業工人。大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重點在特色高效農業生產、農機應用、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培訓農民實用技術骨干*0人次。支持農村業主、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通過進修培訓、考察學習等途徑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成長為眼界開闊、理念領先、勇闖市場的經營型人才。通過加強宣傳和示范引導,喚醒農民群眾提升自身素質的進取意識,不斷增強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加快集鎮建設步伐,為發展全鄉以二三產業為主的集鎮經濟、輸轉富余勞動力搭建更加適宜的平臺。采取政治上給榮譽、經濟上給扶持的辦法培養一批勞務能人,讓勞務能人帶領本鄉本土的群眾走出去務工創收,從而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養體系,促進和激活調整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源動力,力爭明年全鄉輸出富余勞力1000人次以上,實現勞務收入500萬元,人均增收75元。
通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拓展農民增收新途徑,實現全鄉經濟總收入9250萬元,年增速為10%,其中特色產業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2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96元,其中來自特色農業的收入占到24.5%,我們將緊緊圍繞發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經營為內容的現代農業,真正實現農業和農民收入實質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