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郊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目標,前提條件是農民要富裕,富裕的基礎就是要讓農民增收。根據西湖的情況,在認真分析各方面資料,權衡市場走向和社會發展形勢下,我們認為,西湖鄉必須按照縣委要求,走好城郊特色的路子。
1、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構成西湖的城郊經濟特色。
西湖鄉地處城郊,東西長111公里,南北寬37公里,其中:中溝村、城北村、北溝村環繞在縣城西北部,特別是*新區、*工業園區穿插在中間,便捷的交通、通信,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形成了最具競爭力的區位優勢。西湖鄉日光溫室、陸地蔬菜、特色水果是*市民的菜籃子,市場上銷售的自產蔬菜100%的來源于西湖菜農,而且是肉、蛋、奶產銷集散地,特別是鮮奶食品均來自于西湖農民,構成了西湖獨具特色的輔助產業。西湖鄉西湖村的西湖蜜瓜,因地理環境、土壤質地,生產的西湖蜜瓜,瓜沙瓤脆,酸甜適中,口感清洌,已在*6年完成綠色產品產地認證工作,成為遠郊的特色產業。二、三產業和個體工商隊伍,*6年達到807戶,從業人員1600多人,成為西湖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西湖鄉人多地少,勞動力富余,群眾距城近,接受先進技術信息快,文化素質相對略高于其它鄉,構成了西湖人力資源優勢。
二、發揮優勢,實現增收的方式和途徑。
1、與城市連接,靠城市賺錢。明顯的區位優勢,為二、三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一是西湖可以接觸*大道兩側和縣城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周邊發展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城市為輻射源,把服務城市的產業逐步延伸,把原來商流、餐飲、加工、運輸四大行業做強做大。二是西湖可以接觸特色產業,從滿足市民消費需求出發,發展高效日光溫室、特色瓜菜、溫棚油桃、近郊肉蛋奶產品,建成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基地,靠基地做大產業,靠特色做亮品牌,提高各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隨著市民消費水平提高,休閑觀光已成為一種時尚,西湖地處*新區開發帶,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讓城市居民享受自然賜予的輕松和諧,為農民增收開辟一條充滿活力的新途徑。
2、狀大勞務經濟,拓寬信息增收。西湖人多地少,人力資源充足,為發展勞務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鄉上在*4年先后出臺土地流轉、租賃政策,鼓勵一部分人離開土地,進城或出縣、出省務工,現已初見成效。*7年上半年,出縣外出務工人數達532人,就地轉移2375人次,勞務收入達到731萬元,人力資源優勢進一步顯現。今后的工作方針,應該是“提供信息服務,加大培訓力度,解決后顧之憂,狀大務工隊伍”,逐步從“離土不離鄉”向“離土離鄉、離縣離省”轉變。同時,利用距城近的優勢和人員素質高的優勢,向兩頭發展,即人力資源向城市挺進,特色產業向遠郊延伸。
3、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西湖鄉轄域面積大,地類復雜,今后的發展應從觀念著手,向規模要產品,向規模要效益,向規模要品牌,需要穩定或適當壓縮棉花面積,擴大瓜菜面積,力求優勢產品升級,品牌產品(如西湖蜜瓜)叫響,并把“一村一品”做為今后的一種指導思想,配套以政策、科技措施,實現最佳區域、最佳產業、最好產品生產體系的最佳組合,把調整的重點放在“優質”上,把最終的目標放在“效益”上。
4、做好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按照“以項目帶動經濟發展,以項目聚集生產要素,以項目調優產業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后勁”的思路,把項目建設作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抓住西部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西湖礦山資源投資區和西湖特色種養殖投資區,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戶結成產銷聯合體,不斷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大力扶持各種形式的專業協會,加強引導和規范,發揮其在溝通市場信息、組織產品營銷方面的作用。重點選擇儲備和引進一批涉農龍頭企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農民增收注入活力。
要走好上述路子,措施之一:做好二、三產業發展引導工作,放寬、放活各種政策,降低門檻,用全民創業的政策,讓群眾先干起來,爭取使更多的人,從土地上走出來,到城邊、城中、縣域外發展起來,特別是鼓勵本土群眾在本縣發展,形成永遠扎根*的二、三產業隊伍和私營業主隊伍。
措施之二:合理利用資源,發展規模經營,棉花雖然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卻不是我們的特色產業,受市場控制的因素過大,加上近年采摘工緊缺,工價高,農用物資漲價等因素,收益已明顯不高。其它各業因形不成拳頭,做不成批量,叫不響品牌,只能是“星星之火”。今后,需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向“一村一品,一戶一業”大規模、集約化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市場,鼓勵大戶牽頭、能人帶頭,采取獨資、合資、農戶入股方式,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資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的綠色、環保產品。
措施之三:把“苦力型”農民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借助“陽光工程”、“希望工程”發展教育和培訓,鼓勵現有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學習技術和管理經驗,待掌握一定技術后,回鄉創業,引領群眾致富,實現“外出學技術,回鄉當老板”這樣一種模式。
措施之四:政府盡快退出原有管理模式,用服務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政府應從信息、技術加大指導扶持力度,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方式,讓農民盡快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謀劃者、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