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鎮新農村建設步伐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鄉是*移民開發項目以整體建制形式,由地方政府參與項目設施建設并移交地方管理的新建移民鄉鎮。*鄉土地總面積595平方公里,下轄金河、古城、福泉、月牙墩和新華5個村,49個村民小組,2762戶、12988人,其中少數民族354戶,1473人,目前已長期定居從事農業生產的移民2148戶,10123多人,占移民總數的78%。已分配到戶耕地4.5萬畝,人均3.5畝。*6年,*鄉農村經濟總產值1500萬元,較上年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524元,較上年增長5%,其中勞務輸轉人均純收入47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以上。
*鄉黨委、政府啟動運轉以來,全鄉各級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圍繞“保溫飽、快脫貧”這條主線,在社會事務管理、強化項目后續管理、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改善基礎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新建移民鄉鎮經濟總量小、發展基礎差、競爭實力弱、人均占有低,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針對目前的發展現狀,為加快農民收入增長方式的快速轉變,*鄉適時、適宜地制定了“22211”的三年溫飽脫貧工程,即戶均輸轉2個勞動力(1個長期性勞動力、1個季節性勞動力),人均種好2畝高效田,養好2只基礎母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速較全縣平均水平翻一番,農村年綜合經濟實力增速較全縣平均水平翻一番。在具體措施落實上,通過大力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和分散資源聚集戰略,主攻農民收入水平低的重點區域(*6年新建的7個移民點),開拓農民轉移就業的增收領域(勞務產業、二三產業),發展支撐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積極推動農民由依靠傳統農業增收向依靠建設現代農業增收轉變,由依靠農業為主增收向依靠二三產業和勞務為主增收轉變,由依靠農業內部勞動就業增收向依靠農業和農村外部大規模轉移就業增收轉變,加快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長效機制,營造促進農民增收的體制政策環境,實現破解三大難題,走活三步棋的農民增收發展目標。
“破解三大難題”即:
一要破解思維轉變慢的難題。重點以縣委、縣政府實施的治慢工程為契機,引導各級干部從根本上消除新建鄉鎮條件艱苦,任何工作只要得過且過的惰性思想;消除新建鄉鎮困難多,無外力就無發展的“等、靠、要”思想;消除新建鄉鎮起點低,事事只能當“墊腳石”的不作為思想,樹立敢于和兄弟鄉鎮爭先,勇于和先進鄉鎮爭優的意識。要加大各類規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落實,以嚴格的制度約束人,以良好的機制激勵人,以優越的環境留住人,努力在全鄉各級干部中形成真抓實干、迎難而上、敢為人先的工作風貌。同時要結合移民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進一步調動他們自主發展、自我發展的積極性,要緊緊抓住國家、省市縣扶持“三農”、扶持貧困地區的機遇,增強發展信心,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結合起來,把群眾要求改變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結合起來,把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強區域經濟綜合實力結合起來,圍繞轉變農民增收方式這個主題,引導廣大移民群眾轉變發展理念、轉換耕作模式,盡快融入本地生產生活大天地,切切實實破解他們思維轉變慢的難題。
二要破解基礎設施差的難題。新建鄉鎮發展基礎差,社會各業相對滯后,尤其是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農田水利設施、電力交通設施、人畜飲水設施,已處于全負荷或超負荷運行狀態,嚴重制約了移民鄉鎮經濟社會各業的正常發展。針對這種不利局面,*鄉提出了“爭、聚、管”的破解難題思路。即:對本鄉鎮無力解決的渠低地高、渠小地多、灌溉設施不配套、社會服務機構不健全等原項目缺漏項工程,仍以項目捆綁的方式,積極向省市縣業務主管部門申報,爭取資金予以解決;對集體和農戶能夠承受的部分中小型渠系、生態林網、鄉村道路、鄉村組基礎設施、業余文化娛樂設施等,以政府融資擠一點,各界人士引資幫一點,農戶投工投勞聚一點的方式予以解決;對鄉村集體所有的人畜飲水、農田林路、辦公場所設施,按照重建重管的原則,以制定落實嚴格的管理經營制度的方式予以解決。
三要破解土地產出低的難題。根據市縣農業技術部門測量統計口徑,*鄉中重度鹽堿地占耕地面積的70%以上,其中:重度鹽堿地占50%以上,土地鹽堿度高、改良難度大已成為現階段農戶增收難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激發農戶投入土地改良的積極性,穩步增加農民在土地上的收入,*鄉采取“一改二調三優化”的方式,破解土地產出低的難題。“一改”即制定分年度、分區域的土地改良計劃,利用洗鹽排堿、生物滅堿、化學壓堿等各類新技術,有重點、有實驗、有示范地改造部分中重度鹽堿地,為農戶大面積地改良土地做好引導和服務;“二調”即調整常規作物品種,引進推廣適宜本區域種植的耐鹽耐堿新品種,如糖類、葵科類、闊葉飼料類作物,以土地養分的自我積累改良土地;“三優化”即優化作物布局,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借鑒目前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將部分農戶無力經營的耕地歸攏起來,以返租倒包的形式,承包給經濟實力強、種養技術成熟的種田能手和種田大戶,一方面以他人之手改良改造低產出土地,另一方面借機發展壯大業主制、合作制、公司制農村經濟。
“走活三步棋”即:
一要走活結構調整棋。按照“超常規,破常規,螺旋式上升,跳躍式推進”的發展思路,*鄉要走出一條“借鑒而不重復,吸收而不全盤接受”的發展路子,即在各類經濟領域、各類產業領域,要借鑒吸收兄弟鄉鎮乃至外縣市好的經驗做法,但不重復走他們的路,在主體方面,仍以本鄉鎮的具體實際為出發點,發展區域性特色經濟,在某些個體方面,要勇于趕上并超越兄弟鄉鎮。如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上,*鄉的起點就要高,思路就要新,具體講,就是既要穩步發展種植、養殖、林果等產業,更要快速壯大加工、建筑、運輸、物流、商貿、服務等二三產業,做到各業齊頭并進,同步繁榮,確保實現農民收入、農村經濟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綜合經濟實力等各類經濟增速在全縣平均水平基數上翻番的目標。在農業結構調整上,起步就要向高效農業、優質農業、環保農業、節勞農業、現代農業著手,在能夠解決溫飽的前提下,在加快農民素質培訓和新技術應用的基礎上,放手發展高效作物、高效養殖、高效林果,重點要放在規模擴張草畜,示范發展茴香、孜然、油葵、紅花、中藥材等特色種養上,通過部分產業的增收,反饋改造部分產業的低效,實現均衡發展。通過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城、進廠、進礦山,在更大的范圍、更廣闊的舞臺上發揮作用。
二要走活勞務大鄉創建棋。要繼續堅持“就近轉移和向外輸出雙管齊下,有組織輸轉和自由輸轉相結合”的勞務大鄉創建思路,充分發揮鄉級勞務輸轉協會和村級分會的中介協調作用,充分利用現有存量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建立外出務工人員勞務輸轉電子檔案卡和綠色通道,確保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勞動力緊缺地區輸出富余人員。要強抓移民群眾門路多、關系廣、勞務輸轉經驗豐富的機遇,采取親戚帶、朋友幫、熟人引、客戶聯的方式,加大與發達地區以及周邊縣、市、鄉鎮勞務信息的銜接協調,暢通勞務輸轉渠道,強化勞動力技能培訓,構建起牢固穩定的勞務基地,為全鄉勞務輸轉由量化向質化轉變創造先決條件。同時要有機結合鄉集鎮三期規劃建設的有利時機,出臺優惠扶持政策,為投資者進入集鎮搭好“舞臺”,為農民進入集鎮務工經商提供平臺,推動集鎮經濟上規模、上水平。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從土地解放出來,從事個體私營經濟,使個體私營經濟向集鎮集中,形成產業聚集,通過各類措施的落實,力爭實現三個三分之一的勞務輸轉目標,即勞動力輸轉人數、輸轉領域、勞務經濟收入各占全縣同期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三要走活項目建設拉動棋。其一,要緊緊對接國家、省、市、縣有關扶持“三農”的產業政策導向,綜合分析論證本區域的比較資源優勢,借鑒其它鄉鎮好的經驗做法,建立本鄉鎮的項目庫,篩選、儲存、考察、論證一批與推進農民增收息息相關的發展項目,借助項目之綱拓展農民增收之路。其二,要立足當前實施的項目,深挖項目內涵,擴張項目外延,將項目的建設過程演變為農民收入增長的歷程。如要積極結合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體系建設和退耕還林項目的落實,在布局生態林網的同時,采取生態林套經濟林、經濟林套經濟林的方式,構建移民鄉鎮林果業發展的框架。要結合國家退牧還草項目的落實,大力推廣普及暖棚養殖業、人工種草業和野生中藥材的繁育,構建移民鄉鎮草畜產業發展的框架。其三,圍繞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積極爭取對農民直接救助和補貼的新機制,顯現農民政策性增收的效果。重點是強化與市縣落實國家政策對口部門的協調聯系,將民政救助救濟、中小學生“兩免一補”、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補貼、良種補貼等惠農支農政策向移民鄉鎮延伸,使廣大移民群眾能同等地享受各類政策。其四,要積極實施貧困群體幫扶項目,通過創新幫扶機制體制,將工作的中的重點由分散幫扶向整體推進轉變;由物質救助向綜合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由幫生活向幫生產和幫良種良法轉變,確保幫扶項目建設的長效性和延續性。其五,要緊密銜接全縣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動向,以參股、入股、強弱聯合、培育穩固的原料基地等形式,加快發展本鄉鎮的產業化小龍頭企業或農產品基地,以外力助推農民增長方式的快速轉變。其六,要立足現有條件,發動千家萬戶搞家庭加工,發展加工小群體,逐步聚集成為大產業。把推進農村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農村中心集鎮和中心村規劃建設,完善小集鎮基礎設施,改善小集鎮投資環境,引導農村工業向集鎮集中,培育小集鎮經濟增長點。要結合農民轉移培訓,推動農民以家庭經營形式從事個體商貿、餐飲旅游、交通運輸和社會服務業。培育農民自己的農產品營銷組織,發展各類農產品流通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和農村運銷大戶、農民經紀人隊伍,形成一批長年活躍在鄉區域范圍內的農民流通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