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二元視角審視三農問題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經濟是典型的二元結構。所謂二元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現代經濟部門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傳統經濟部門并存的經濟結構。分析二元結構產生、強化的過程以及消除的途徑,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三農”問題的認識。那么,二元結構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我國傳統社會,男耕女織的封閉經濟體系可以不依賴于外部而達到穩定均衡狀態,但它在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迅速走向瓦解。“洋紗”、“洋布”進來后,農村婦女不再紡紗、織布,二元結構從此產生。現代部門不斷運用新技術、新產品替代傳統部門的相應功能,從而使傳統部門逐漸喪失原有的經濟地位,二元結構不斷強化。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替代畜力,礦物能源替代柴薪,汽車制造廠替代馬車匠人,面粉廠替代石磨……這些替代,使農業和農村在新的社會分工體系中喪失了一部分功能和職業,農村和農民的經濟地位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農村自給自足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傳統部門不僅為現代部門讓出了市場份額,而且還需要拿出相當一部分農產品來交換現代部門的工業產品;不僅消費品,而且生產資料也越來越依賴于現代部門。農業機械、農藥、化肥和優良種子等的使用,使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這又使傳統部門更加依賴現代部門,農業部門必須更多地購買工業品。而在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貿易中,傳統部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即農業產品價格總和與全體農民購買的非農產品價格總和之比不斷下降。貿易條件惡化,使農民的收入相對下降。即使農業產量增加,也不能為傳統部門帶來更多的收入。這是因為,一方面,農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很小,隨著農業產量的增加,農產品價格將長期存在下降趨勢;另一方面,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很小,根據恩格爾定律,隨著整個社會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食物的支出比例呈下降趨勢,從而農業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必然下降。但工業部門則能夠不斷推陳出新,一種產品過時了又有新產品推出,從而使工業品的價格總是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優秀人才涌向城市,加劇了農村人力資本的缺失。在傳統農業社會,士、農、工、商是基本的社會階層,“耕讀”是讀書人成為士之前的主要生活方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人力資本差距并不特別突出。但隨著二元結構的不斷強化,農村與城市的人力資本差距越來越大。
從表面上看,二元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高于農村;等等。但實質上,二元結構是在工業化進程中新的分工體系下現代部門對傳統部門的功能替代,以及傳統部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和人力資本缺失等所導致的農村相對落后、農業發展緩慢和農民致富困難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農民收入并沒有隨之快速增長。這是由農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恩格爾定律決定了從長期看純農業收入大體上是一個常數,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農業收入所占份額會越來越小,集約經營或引進新技術也難以使農業總的收入顯著增加。減免稅收和增加補貼,可以在短期內改善農民的收入狀況,減緩收入差距的擴大,但不可能使數以億計的農民富裕起來,也不可能消除二元結構。因此,在現代部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縮小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唯一的途徑是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減少農民,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只有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