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落實四權新實踐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以來,我市首開全省先河,采取“公開推薦、差額選舉”、“公開推薦、差額票決”的辦法選任鄉鎮黨政正職和縣直單位科級領導干部的實踐,探索了在干部工作中真正落實干部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的新途徑。干部群眾的“四權”在推薦、提名、考察和決定任用等各個環節都得到了充分體現,有效地發揮了干部群眾在選人用人中的把關作用,切實加強了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全程監督,完全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真正做到了“由多數人在多數人中選人”。全市通過“公開推薦、差額選舉”、“公開推薦、差額票決”方式選任的10名鄉鎮黨政正職、10名縣直單位科級領導干部,都實現了組織滿意、干部滿意、群眾滿意的目標。
一、推薦提名主體多元化,讓干部群眾把好人選提名關
干部人選的推薦提名,是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確定,還是由多數人在多數人中選定,直接影響選人用人的公正性和準確性。我市實行的“公開推薦”,黨委和組織部門只定推薦的職位和條件,沒有任何內定人選,把推薦權和提名權完全交給了廣大干部群眾,實現了推薦提名主體的多元化,改變了“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現象。一是干部自我推薦。縣(市、區)委鼓勵符合條件的干部積極報名,自我推薦。為干部進入組織視野敞開了大門,避免了干部為個人職位的升遷而采取不正當的手段跑官要官。吉水縣“公推差選”2名鎮長時,有119名干部個人自薦。二是基層單位組織干部群眾推薦。各基層黨組織按照縣(市、區)委的要求,組織本地本單位的干部群眾對照職位的資格條件,定向民主推薦。基層廣大干部群眾都非常慎重地將自己心目中認為優秀的干部推薦出來參與競爭。干部群眾參與面之廣、參與熱情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遂川縣有近萬名干部群眾參與了10個科級職位人選的推薦工作。三是召開公推大會進行推薦。縣(市、區)委召開正科級以上干部參加的公開推薦大會,將干部個人自薦和基層黨組織推薦的人選名單,包括個人簡歷、主要表現,全部提交大會進行第二輪推薦,從中按比例推薦出參加考試的人選。參加公推大會的干部100多人,縣委書記和縣委常委都各自只有一票的推薦提名權。誰有資格進入考試后成為考察對象人選,不再是個別人或少數人說了算。安福縣15名參加面試的人員,就是由155名正科級以上干部從首輪推薦的79名人選中推薦產生的。
實踐證明,實行“公開推薦”,擴大參加民主推薦的主體范圍,并通過自下而上、層層篩選的辦法提名干部人選,既擴大了選人用人的視野,又嚴格把好了資格條件關。只有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的干部,才能過得了干部群眾的推薦提名關,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推優推強。
二、考核方式多樣化,讓干部群眾把好德才素質關
在推行“公開推薦、差額選舉”和“公開推薦、差額票決”的干部選任方式中,為了克服考核評價干部德才素質憑印象、憑匯報、憑報表等不良傾向,解決干部考核評價難的問題,我市采取三種考核方式,把推薦提名的初步人選返回到干部群眾中,讓干部群眾對人選的德才素質進一步作出準確地評判和比較,嚴格把好選任干部的德才素質關。同時,也為黨委和組織部門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干部拓寬了渠道。
一是先面試后筆試,讓評委專家量化評判。評委專家都是從市直單位和外縣市具有豐富領導經驗、專業知識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中挑選的,實行地緣回避、交叉選派。這樣,既保證了考試評判工作的客觀公正,又借助了外部監督,從嚴把好干部人選的德才素質關,有效地避免了考試中的不合理、不公正等問題的發生。先面試后筆試的考核方法,使那些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干部脫穎而出。
二是組織考察,讓干部群眾全面評價。對經過面試、筆試后確定的考察對象,組織部門都要通過考察預告、深入到干部所在單位、社區,廣泛征求干部群眾意見并進行民意測驗,讓干部群眾全面評價考察對象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表現。根據廣大干部群眾的總體反映,準確評價考察對象的德才素質和工作實績。考察結果要在縣委全委會上全面介紹,讓全體委員對考察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監督。
三是競選演說,讓干部和代表現場評比。在差額選舉或差額票決前,列入選舉或票決的預備人選都必須在黨代會、人代會或縣委全委會上逐個發表競選演說。縣委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分別當場根據演說的情況,從工作目標、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綜合表現等方面進行比較。誰的綜合素質更高一籌,誰的施政方略更貼近本地本單位的實際,通過現場競選演說,廣大干部和代表做到了心中有數,為更好地行使選擇權創造了條件。
三、決定任用民主化,讓干部群眾把好選任決策關
加強決策權的監督,是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的重要環節。我市通過實行“差額票決”、“差額選舉”,進一步落實了民主決策程序,把集中在少數人中的選人用人決策權,延伸到縣委全委會、鄉鎮黨代會或鄉鎮人代會,讓干部群眾共同參與決策,把好選人用人的決策關,有效地約束和規范了干部選拔任用的決策行為。
一是落實了干部群眾參與民主決策的平等地位。縣委全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推薦人選和縣直單位科級領導干部的任職,以及鄉鎮黨代會、人代會依法選舉黨委書記、鄉鎮長時,不論職務高低,所有縣委委員都享有平等的決策權利,鄉鎮黨代表、人大代表都獨立地行使自己的選舉權,沒有任何組織意圖,也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充分發揚民主,尊重民意。這樣,不僅有利于發揮每一名委員、代表參與選人用人決策的積極性,增強責任心,而且也有利于集中全體委員、代表的智慧選好人、用好人。
二是保證了干部群眾參與民主決策的選擇權。提交縣委全委會、鄉鎮黨代會或人代會決策時,改變了過去由組織上定調子、委員或代表劃圈圈的等額票決、等額選舉的辦法,每個職位都按照1:2的比例實行了差額票決或差額選舉,使民主決策有了比較、選擇的余地。參與表決的縣委委員、鄉鎮黨代表、人大代表不僅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民主權利得到了保障,而且更激發了主人翁意識,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權利、嚴肅認真地行使好自己的一票表決權,確保做到好中選優、優中選強。
三是樹立了干部群眾參與民主決策的權威。在差額選舉和差額票決時,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應到會人員到會,未到會人員不能委托他人代為投票;推薦人選或擬任人選得票只有超過應到會人員的半數才能當選或任職。任何個人或少數人都不能改變集體的決定,只有全委會、黨代會或者人代會有最終決定權,保證了多數干部群眾的意愿在選人用人的最終決策中得到充分體現。遂川縣委全委會通過差額票決,否決了3名在縣委常委會票決后名列本職位第一的人選,團縣委副書記一職因兩名人選得票相當、均未超過應到會人員的半數而空缺。
四、選任過程公開化,讓干部群眾把好選任程序關
為了推進干部選任工作由“暗箱操作”變為“陽光工程”,我市在推行“公開推薦、差額選舉”和“公開推薦、差額票決”工作中,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實行全方位公開,進一步增加了透明度,主動接受干部群眾對選任工作全過程的監督,確保了選任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客觀公正。迄今為止,沒有收到一封舉報信,也沒有接到一個舉報電話。
一是公開全部工作方案。縣(市、區)制定了“公開推薦、差額選舉”和“公開推薦、差額票決”的工作方案后,都以張貼、登報、廣播電視播放等形式對外公開,并召開動員大會,層層發動,讓廣大干部群眾全面了解選拔的職位、條件、資格和具體操作程序。對選什么樣的人、怎樣選人,干部群眾一目了然,不再是“霧里看花”,為干部群眾廣泛參與和監督奠定了基礎。
二是公開各個工作環節。選任工作從宣傳發動、推薦報名、資格審查、面試筆試、組織考察到差額票決、駐點調研、競選演說、依法選舉等多個環節中,一直堅持預告及公示制度,并邀請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老干部代表和部分單位負責人擔任全過程的觀察員,縣紀檢監察部門實行全方位監督,新聞媒體逐環節報道。
三是公開各項工作結果。兩輪民主推薦產生的人員名單,筆試面試成績和入闈人員名單,以及差額票決、差額選舉結果都在第一時間予以公布。干部群眾對工作結果的不同意見,可以通過專門設立的舉報電話迅速反饋。從而大大提高了干部群眾對選任工作監督的時效性。遂川縣在實施“公開推薦、差額票決”科級領導干部期間,電視臺“晚間新聞”時間一度成了該縣的“黃金時段”,全縣干部群眾高度關注各項工作的進展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