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化農民致富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二十年多來,農村農民得到了最大的實惠,生活水平走過了貧困、走過了溫飽、走到了富裕。富裕了的農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光靠過去那種單一的文化娛樂、科學知識普及的基層文化工作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條戰線、每一個行業,全社會都在講文化的新形勢下,用什么樣的文化觀念去拓寬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內容,成了新形勢下文化部門面臨的新課題。近年來我市運用生態文化的新觀念,從關注人民群眾的吃、穿、住、行、樂切入,拓寬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內容,用生態文化觀念的引導農民持續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年*市提出了建設《玉貴走廊》的方案后,我市文化局就隨之從理論上提出了建設《玉貴走廊生態文化及文化生態》的設想并賦之實施。經過兩年來的實踐,*市先后建立了中西村、西山村、滿村、陳村等12個生態文化重點工作村。對這12個生態文化重點工作村,我們都抓住了各村的特點,從一個或兩個側面切入,取得成效而后循序潛進全面展開生態文化建設。如中西村,我們從其環境文化和農業文化切入,引導農民運用生態文化的觀點大力發展沼氣和種養業保持持續致富。對西山村我們從其飲食文化切入,引導農民運用生態文化的觀點大力發展飲食業保持持續致富。對條件比較好的村,我們則推進生態文化的全面建設。如覃塘區的陳村,該村地理、環境優越,農民富裕并對投入生態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比較高,我們就因勢利導,重點投入陳村的生態文化建設,用生態文化引導該村農民持續致富。
*市覃塘區振南鄉陳村位于*市的西北部,緊靠來賓市、賓陽縣邊界,依山而立,秦漢時代是山高皇帝遠、盜賊出沒、治安紛亂的地方;也是秦漢時代桂林郡重兵鎮守的要地方。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該屯1000多人口,就有200多人外出務工,外出打工的農民因此而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文化素質,從而帶動了村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的發展,使村民擺脫了貧困、逐步走上了富裕。但是,富裕后的村民卻曾經染上過以賭博為娛樂的不良習慣,以往每逢節假日,外出務工的農民歸來的時候,賭風就起,他們把務工掙來的錢作為娛樂的資本,通過賭博尋找樂趣。因為賭博,曾經造致過村民鄰里關系緊張、經濟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針對陳村農民富裕以后,文化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的反差,我市文化部門和文化系統有關單位、人員為了滿足陳村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為了使陳村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為了使陳村農民致富后保持富裕的可持續發展。從*年開始,我們就確立了生態文化的觀念并以生態文化建設為載體,廣泛組織先進文化進村入戶活動,經過兩年來的努力,生態文化建設的觀念在陳村村民的思想上打下了烙印,生態文化建設的行動代替了他們以往賭博為樂的行為。兩年來,陳村村民先后自籌資金,投入了200多萬元實施了八項生態文化工程建設。,一是修了5公里的環村水泥路,使交通文化得到了發展,用機動車運輸代替了原始的牛車運輸。二是修建了從山上到農戶的引、飲水工程,改變、改善了原來肩挑、手搖的取、飲水習慣。三是修建了文化活動中心,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四是修建了演戲舞臺,提高了文化活動的擋次和加強了與村外文化藝術的交流。五是修建了村燈光球場,增加了村民文化娛樂的內容。六是在環村的路上拉上了路燈,增強了村民晝夜間的安全感。七是進行了農田田園化基本建設,提高了水土的利用率,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農業經濟的收入。八是進行了住宅規劃建設,按照人與環境相和諧的要求,重新規劃和建設村民住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準。
在八項生態文化工程的影響和推進下,陳村開始步入了一條良性循環的生態文化建設的軌道,為富裕的可持續開展奠定了文化基礎。因此,村民的思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一是對生態文化和文化生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行為上開始由單一地追求文化生態建設轉變到全面地追求生態文化的建設上來。二是對富裕的標準有了新的認識,由原來對富裕只滿足于一般的有吃、有穿、有住、能行、有樂的標準轉變為吃好、穿好、住好、有車、有文化娛樂并且能夠持續發展、持續致富的標準。三是由單家獨戶各自勞作的小農思想轉變為團結協作、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共同發展、共同致富的大家思想。四是改變了原來認為小山村沒有什么發展前途的思想,確立了小山村前景無限的觀念,許多在外面工作和務工的村民都回小山村建房定居。陳村村民不但思想上有了比較大的轉變,村里的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新樓房,大部分農戶都用上了機動車,全村農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家家戶戶都掌握了二至三門種養技術或致富技能。生活水平和富裕水平得到了持續提高。文化生態得到了健康的發展,該村歷史上就有唱壯族山歌的傳統,今年三月三,該屯自發性地組織了陳村首屆三月三山歌比賽,群眾參與的熱情十分高漲,參加比賽的除了本地歌手外,還有外地歌手,參與觀看的群眾就有五千多人。陳村已經從一個不是十分富裕的小山村逐步地走向持續富裕。
我們運用生態文化觀念引導農民持續致富的做法和體會是:
一、組織實施基層文化工作重點由鄉鎮向村屯轉移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重點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年以來,國家文化部就提出了基層文化工作要向村屯轉移的指示,結合我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口從事農業)人口大市、(全市有4800萬人口)的實際,我市從*年就部暑了基層文化工作的重點向村屯轉移,以先進文化進村入戶、建設小康文化戶為載體,先后組織了5批共1800多人的文化工作隊伍大張旗鼓地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進村入戶宣傳先進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主的思想影響下,我們對農村村屯的文化工作抓得不夠緊,使改革開放后致富了的農民沒有得到相應的文化補給,使許多農民致富后不能持續發展、持續致富。通過進村入戶宣傳先進文化,我們感到越是富裕了的農民越是需要先進文化、越是尊重先進文化。
二、用先進的科學的文化文化富裕農民
文化與致富是辨證統一、相輔相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文化就無從致富,致富后沒有先進的文化相匹配,就不能持續致富。據此,我市自*年開始,就比較注重用先進文化和科學文化文化農民的工作,先后在橋圩鎮、金田鎮、黃練鎮等18個沿南梧路交通信息比較方便的鄉鎮建立起了電子信息館,使人民群眾初步接觸了高科技信息技術,這一工作的實施,帶動了周邊鄉鎮和村屯,今年我市又投入了40萬元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計劃2006年完成縣市區分中心的建設和重點鄉鎮、村屯終端瀏覽室的建設,2008年普及鄉鎮、村屯終端瀏覽室的建設。目前市分中心已經整合了近1g的*市本地文化資源,接轉了近3g的國家文化共享資的源,并且通過流動傳播的方式向村屯農民傳播。在傳博中得到了農民的好評,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接受先進文化、科學文化的積極性,使富裕了的農民能把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做為持續致富的資本,開始追求、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
三、積極培養生態文化建設引領人和示范戶
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左、中、右三種人,在農村用生態文化引導農民持續致富工作中,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不一、富裕的程度不一、受益的程度不一,參與的積極也就不一樣。因此,我們在開展用生態文化引導農民持續致富這一項工作中,注重了積極培養生態文化建設的引領人和示范戶。*年以來,我市就加強了對引領人和示范戶的培養,一是通過內聯把村屯外出工作、擔任領導干部的有識之士聯結起來,利用節假日組織他們回村做宣傳工作,并要求他們每人培養一至二個引領人和一至二戶示范戶。二是通過外聯把文化工作隊員指派到村屯建立聯系人和聯系戶,不間斷地做培養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村屯的文化能人、文化骨干和村干部,把他們作為引領人和示范戶進行扶植和培養。目前在全市12個工作重點村中已經建立起了內聯引領人368個,外聯引領人146個,建立了示范戶68戶。通過培養引領人和建立示范戶以后,對于利用生態文化觀念引導農民持續致富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