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街道社區黨建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街道轄區面積0.89平方公里,現有居民7517戶,人口24248人,駐街單位566家,其中省、市所屬單位72家。現有江橋、地段北、花圃3個社區,并組建了3個社區黨總支;黨員2252名,其中:自管黨員377名,在職黨員1054名,流動黨員46名,關系未遷到社區的離退休黨員775名。近年來,街工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省市區委關于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有關精神,圍繞“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這一主題,發揮社區政治優勢和駐區單位資源優勢,以追求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為紐帶,初步形成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駐共建的良好社區黨建工作局面,有力地促進了街道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街工委先后榮獲了區先進基層黨工委和市先進街道黨工委等榮譽稱號。
一、強化組織結構,不斷提高共駐共建的整體功能
街工委和社區黨組織是社區黨建共駐共建工作的龍頭,擔負著領導、組織、指導、協調等重要職能,駐區單位黨組織同樣也負有重要的責任和任務,只有二者最佳的結合,互為因果,同步效應,才是共駐共建工作的可靠保障。近年來,社區黨建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感覺到,社區黨建越深入,社區建設越發展,也就越發顯得社區共駐共建的重要作用。為此,我們黨政班子,把共駐共建工作作為加強社區建設,提高社區地位和社區發展的頭等大事,緊緊抓在手上,擺上日程。一是認真剖析社區資源結構,科學謀劃“共建”基本框架。街工委組織機關干部、社區干部和志愿者服務隊等,結合地區文明單位建設、地區綜合治理和單位基本情況普查等工作,對駐區單位黨組織及社區資源構成等情況,拉大網、卷地毯式進行調查、摸底和測算。在此基礎上,根據駐區單位和資源的不同類型、類別和特點,分別錄入微機,進行可行性、結構性定性和量性分析,確定“共建”組織框架的主要組成單位、部門,重要資源和重點項目、內容等。街工委由書記、主任、副書記及班子成員帶隊,組成“共建”工作推進組,分別到社區重點單位、部門,帶著共駐共建的想法及意向性意見征求駐區單位意見和建議,懇請參與和支持社區建設。二是認真研究社區構成特點,科學確定“共建”四級網絡。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為了推進社區“共駐共建”的開展,我們充分發揮“二會二組”和“一區三員”組織網絡作用。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實行定期例會制度,對全街社區建設資源整合,共駐共建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具體指導;黨建工作聯席會協調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研究制定社區建設和重點工作意見、規劃,協調社區利益,監督社區建設工作,實行例會制度;我們還依托居民大院和居民樓道組建了大院社區黨建協調小組和樓道黨小組,溝通協調庭院和樓道“共建”工作的有關事宜,組織在職黨員和區屬黨員積極參與“共建”活動。根據區域性、松散性特點,我們注意發揮“一區三員一隊”的作用,按照駐區單位區域、行業大小等不同特點,劃分“共建”工作責任區,具體落實到街道領導干部、機關干部和社區干部。在駐區單位設立“共建”工作聯絡員,在社區聘請黨員義務監督員,成立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形成了街道、社區、庭院、樓道共駐共建的四級組織網絡,加強了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街單位黨組織及黨員群眾的聯系,建起了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橋梁和紐帶,奠定了組織保證和堅實基礎。三是認真挖掘社區人才潛力,科學設定“共建”組織措施。街道社區黨建工作開展的成效如何,很重要在于是否有一批高素質的黨務工作者隊伍。為此,街工委把注重人才開發,作為干部配備工作的第一要務,牢牢地抓在了手上。首先,街工委緊緊抓住政府機構改革和社區管理體制改革這一契機,通過采取競爭上崗、考試招聘和工委班子集體綜合審定的方式,分別為街道和社區搭建了一支人員素質過硬、協調和組織能力強、群眾信服的主管科室和社區支部班子。新隊伍組建后,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和優勢,在社區“共建”工作中,顯示了他們的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贏得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進而打開了社區黨建工作新的局面。
二、強化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共駐共建的整體水平
實踐證明,“以黨建促共建、以共建促發展”是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上層次、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作中,街工委在加大提高“三個意識”力度上做文章。一是強化“共建”意識,形成社區黨建“共建”工作吸引力。首先,我們采取登門向駐街單位發放一封信等方式,將省市區委關于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要求和街道近期重點工作的設想與駐街單位進行溝通,介紹情況,求得支持,增強了駐街單位黨組織對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認知度,扭轉了駐街單位對街道、社區只管收費的看法。同時,街工委還要求各社區堅持每季度組織召開一次黨建工作聯席會,向駐區單位通報社區工作和“共建”成果,征詢駐區單位黨組織的意見和建議,進而加強了相互間的了解和理解,為社區黨建共駐共建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強化服務意識,形成社區黨建共駐共建工作凝聚力。街工委確立了“用服務增強友誼、用服務喚起真情、用服務架起‘共建’橋梁”的“三服務”原則,要求機關黨員干部和社區干部經常深入駐街單位幫助解決一些街道、社區能夠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如:江橋社區黨總支成員按照街工委的部署,在推進社區黨建工作中,主動上門為駐區的76中學、青年宮、市委老干部活動中心等單位解決了噪音擾亂課堂、周邊環境差、車輛存放等難題,駐區單位主動出資、出力為社區修建了花壇、大院等,取得了社區“共建”雙贏的實效。三是強化責任意識,形成社區黨建“共建”工作的向心力。目前,我街范圍內共有各類“兩新”組織302家,占駐街單位總數的近五分之三。我們打破過去單純只管自管黨組織和黨員的工作模式,本著“‘兩新’組織建在哪里,黨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里”的原則,通過采取獨立式、聯合式、掛靠式、派入式等四種黨建工作方式,先后在遠東地產評估事務所、力健醫院等9個“兩新”組織中建立了獨立黨支部;還將清香閣美食廣場等14家“兩新”組織組織到一起,建立了5個聯合黨支部;同時,對沒有黨員的“兩新”組織共下派了17名政治指導員和黨建工作聯絡員,通過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幫助組建群團組織的方式,進一步壯大了黨的工作力量。此外,為進一步形成黨在“兩新”組織中的向心力,街工委積極在“兩新”組織中采取“黨建工作共推、經濟發展共抓、生態環境共建、弱勢群體共幫、素質教育共搞、公益事業共做、社會治安共防、社區資源共享”的工作方法,與他們共同開展了互動式黨建共建工作,從而使黨在“兩新”組織中的覆蓋面達到了100%。
三、強化活動載體,不斷提高共駐共建的整體效果
*地區毗鄰中央大街和*、兆麟公園,是商貿、旅游、餐飲服務業比較集中的繁華區域,人才、財力、物力資源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為使社區黨建工作更具特色,街工委緊緊抓牢開展社區黨建“共建”這一主題,積極采取與駐街單位建立聯系,簽訂“共建”協議書的方式,明確雙方共建目的、共建內容、共建方式、共建措施、共建途徑,實現了雙方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為共建*地區美好家園貢獻了力量。一是把開展“共建”活動與解決社區“特殊群體”實際困難相結合。我街共有各類孤老殘和貧困人口2915人。街工委將“面對疾苦、喚起真情”確定為開展“共建”活動的主題之一。為從根本上解決這部分群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街工委專門成立了“特殊群體”解困領導小組,積極組織共建單位、青年志愿者、機關干部、社區干部與他們結成幫扶對子,開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動。活動中,共有103人得到了來自駐街單位的大力資助。如:力健醫院主動為所在社區孤老殘等弱勢群體義診,建立健康檔案,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部分群體的醫療保健問題。同時,街工委還以“關心孩子進步、關愛孩子成長”為主題,積極與駐街單位一道開展了“五個一百”活動,即:100個單位、100名干部、100名黨員、100名青年志愿者、100名共青團員共同出資,長期資助地區特困兒童上學。市水文局局長張繼鋼同志在得知地段北社區的高維錦同學,由于家境困難,面臨失學的情況后,主動為其送去了1000元錢,并與其結成幫扶對子。僅三年時間,駐街單位和社區黨員就為助學捐資達56,680元。二是把開展“共建”活動與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相結合。為了幫助全街784名下崗職工和無業、外來人員盡快實現就業的愿望,街工委積極挖掘駐街單位用工資源,同駐街單位簽訂了只要單位用工需要,只要本街下崗職工不挑不撿,在人員安置上首選本街下崗職工的意向性合同,并及時將駐街單位資源依托街“一線一網”及時向全街公布。幾年來,經過全街上下的不懈努力,以及駐街單位的鼎力支持,全街先后共安置求職人員再就業3935人次,目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全就業街道。駐街曉偉家電商場經理、共產黨員馬曉偉,在與社區黨組織建立“共建”關系后,不但積極與貧困戶結成對子,還主動拿出崗位安置社區下崗職工再就業,為維護地區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三是把開展“共建”活動與建設美好家園相結合。今年,街工委又將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園林生態城市”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社區美好家園活動一并融入到社區黨建“共建”活動中去,進一步調動了駐街單位黨組織參與社區“共建”的主動性、積極性。如:在落實街工委確定的“改、樹、塑”城市形象工程中,江橋社區的皇冠絲印廠主動出資修復、美化了地文街3號庭院;黑龍江奧浦森科技有限公司出資15,000元,改建了尚志胡同10號院等等。幾年來,通過社區“共駐共建”,省農業銀行、市電業局、市政府開發辦、市水文局、市排水處、金谷大廈、市兒童醫院、市園林處、區國稅局、清香閣美食廣場等百余家駐街單位共為社區建設投入60余萬元。駐區單位黨組織為建設美好社區做出的實際行動,深深感染了全街廣大黨員,他們帶頭捐款捐物,為建設幸福家園貢獻力量。同時,各社區黨員還自發組建了護綠隊、巡邏隊、志愿者服務隊等隊伍,活躍在社區群眾中,贏得了全街居民的廣泛贊譽,為推進全地區三個文明建設發揮了光與熱。